APP下载

数学史融入中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施

2021-12-21李保民

文理导航 2021年35期
关键词:数学史

李保民

【摘 要】数学作为形式学科,是人们对生活现象进行结构化、模式化的抽象总结,对于学生而言,有着较高的难度,不仅要学的内容多,而且难度逐层升级,学生若不能够及时掌握,就难以谈得上应用,进而表现出只会做题、刷题的现象,数学对学生来说无疑也就成为了“繁、难”的学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等认知有限,让他们总会产生“为什么学习数学”的质疑,学生不了解数学知识生成的“前因后果”,因此难以激发兴趣,进而也就不易形成良好数学素养。基于此,本文立足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对数学史融入其中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再分别从学生、教师的视角探索数学史融入中学课堂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策略,以期革新课堂教学,推进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史;中学课堂;现状探索;实施举措

在教学生涯中,教师时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感慨:“数学太难了,学它也没什么用,只要会‘加减乘除,就能够应付生活中的问题。”面对如此发问,教师不禁反思,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得到了什么?毕业后不再从事数学相关工作的他们,课堂所学的知识也会不留痕迹的抛之脑后,能够真正留下来,在学生生活中发生作用的又会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以数学眼光看待问题的视角及以数学思维处理问题的逻辑思想,这是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数学素养与能力。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能够让学生以更加宏观、系统的认识数学,不仅深化了对数学学科作用的认知,更能够促进自身数学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一、融入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对数学史融入课堂的认可态度

“生本理念”下,学生是课堂主体,任何课程内容的构建及教学举措的开展,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开展,因此,学生对数学史融入中学课堂教学的认知,是了解其融合现状最佳的切入点,更是顺利、有效融合的必要前提。对1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1問:学习数学史让数学课堂更有趣”“2问:学习数学史能加深课堂内容的印象”“3问:学习数学史有助学习效果的提升”对学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同了数学史能够激发自身对学习的兴趣,但并不认为学习数学史能够对数学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在他们的印象中,数学史更像是种点缀(如表1)。并且在调查中,也有着随年级的增加,学生对数学史的认可度越低。

(二)教师对数学史融入课堂的认可态度

通过访谈得知,当前中学教师除了教材、教参上的数学史,还会通过史书、网络、交谈等资源进行搜集,面对教材中数学知识点的每一段历史,都能够做到侃侃而谈。他们对数学史融入课堂也是比较认可的,能够清晰认识到其教学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对教材中出现的数学史点到即止,当成课前导入环节的“锦上添花”,且没有过多的延伸与拓展。

这是因为“数学史”固然有着诸多教育价值,但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适应,对其进行适当筛选,以求寻找最佳“融合点”。但在各类中、高考中,并没有数学史相关的考点,在紧张的学业压力下,教师就缺乏必要的时间、精力去钻研其融合点,因此虽然对数学史了如指掌,但并不能做到应用自如。

二、融入的可行性实施举措

(一)探寻数学的起源,让数学史服务概念教学

数学是人们对生活现象进行结构化、模式化的抽象总结,其概念都是数学思想下的自定义,如勾股定理、平面几何、函数等,只有在这一定义下,才有了继续研究、探讨的意义,因此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核心。但课本教材中数学知识的概念、定义等,都是前人的总结,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在学习中总是会有“为什么这样定义?”的疑问。随着“疑问”的增加,这些也就逐渐成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矛盾,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还阻碍了学生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去应用数学知识。由此而言,教师在概念类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史的发展,与学生一同去探寻数学概念知识的起源,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知识的从无到有;在切身探索中,感受知识的由错到对,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概念知识的了解,自身的数学思维也会受到启迪。

如,在“对数”概念教学中,笔者引用了公元前三世纪阿基米德对两组数的研究:

1,10,102,103,104,105,106,……;

0,1,2,3,4,5,6,……

并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这两组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第二组数就是第一组数的“次数”,并且第二组数的任意两项之和对应着第一组数的乘积。如第二组1+3=4,那么第一组10×103=104,这两组数是相对应的关系,顺势引出了“对数”的概念。

(二)追寻推理的过程,用数学史认知数学命题

数学命题是指数学中的判断,它是由一个个数学概念组合而成,反映了各概念之间的关系,也串联着数学知识体系。学生学习数学命题,能够形成严谨的数学推理及逻辑能力,对于自身数学思维的发展,有很大的效益。因此,数学命题是中学数学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命题都是由教师推导而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推导后的“结论”,并且只要求学生去记忆,其推导的起源、过程及效果等并不要求学生去了解,这也造成了当前学生学习数学时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顿。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命题的“前因后果”,进而更深层去了解数学,更灵活去应用数学。

与此同时,每一个数学命题的发现,都有着极为漫长的过程,从起源,到研究,再到论证与提出结论,这一过程,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若在教学中没能向学生呈现数学命题“发现、探究”的过程,将这一痕迹抹去,而是直接呈现完美无瑕的结论让学生去应用,没有通过探索、努力而得到的结论,学生反而会不珍惜,甚至会觉得数学枯燥、厌烦。当然,我们无法保证这些“数学命题”历史的真实性,但作为数学教师,能够保证这些数学命题推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其呈现的数学思维是值得模仿学习的。

如在“球体积公式”教学中,若教师直接为学生呈现V=πR3,纵然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记忆、去解题,但不仅学生的推理、逻辑等数学思维难以发展,他们对这一公式难以深入理解。因此,笔者引入了刘徽的“割圆术”这一数学史,将圆的面积公式与球的体积公式联系起来,由“二维空间”拓展到“三维空间”,并与学生共同进行推导、验证,让学生体验“球体积公式”发现、研究过程。这样,学生对“球体积公式”不仅具备了深刻的印象,也会更为准确、长久记忆,同时,学生在探究中,也具备了刘徽“割之弥细,所失弥小”的数学思维。

(三)结合教材单元的思想,以数学史感知数学教学

当前课本教材中教学内容都是以“单元”形式呈现,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的去了解数学知识。甚至整冊书都是某一数学知识点的不同分类,如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册”,其内容核心就是“几何”。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单元,在单元知识讲解前,为学生渗透这一单元内容的数学史,如知识的发展、某些数学名家的结论,这些结论如何被推倒重构等,让学生对这一类的数学知识有更充分的了解,进而去感知整单元、整册书的教学核心,在系统的了解数学知识发展历史的前提下,学生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也会更加的如鱼得水,深刻理解。

如,笔者在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册”中,笔者就以一堂课的时间,专门为学生呈现了几何发展的数学史,并以时间为轴线,为学生呈现了数学家的背景故事及他们所研究的内容,这样,学生跟随着“历史”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了“几何”,数学家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错误思想”也给予了学生很好的借鉴,能够让他们深刻的认识数学。

总的来说,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是符合学生预期,具有积极教育引导意义的,但其关键在于“融合”点的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将教情、学情、考情相结合,进而找到适合自身教育方式的融合举措,推进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嫣妍.数学史与中学教育[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8,000(007):108.

[2]刘东红,宋继先,王慧,等.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教学的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2017.

[3]张清华.浅谈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外交流,2017(19).

[4]丁少青.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J].好家长,2017(41):57-58.

猜你喜欢

数学史
高中数学课堂中数学史教学的理论研究
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现状调查和分析
利用祖暅原理推导球的体积公式的教学设计
地方高师院校数学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以HPM为视角的基本不等式教学的策略
数学史教学与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四种运用方式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教师数学史素养水平划分
数学史对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