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炕围画的艺术特征
2021-12-20任雅芳
摘 要:炕围画是在炕体及四周墙面所描绘的一系列装饰感强烈的绘画,是晋北一种特殊的民间艺术。文章论述了晋北炕围画的兴起与发展、内容与形式,并从构图形式、内容题材和色彩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了炕围画的艺术特征。通过对炕围画艺术特征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下,晋北地区的民间文化。
关键词:晋北;炕围画;艺术特征;传承
一、晋北炕围画的由来及现状
(一)晋北炕围画的由来
炕围画又称为“炕围子”“墙围”“炕头连环画”等,其造型表现手法主要由壁画、年画和建筑彩绘相互融合发展而来。晋北农村的民房多以泥土墙砌筑,为防止墙壁泥皮脱落,人们常以胶水调制白土对炕边墙体进行粉刷,形成“围子”用以加固,这无形中为炕围画的诞生提供了载体。后来随着实用美术发展及审美的需要,人们逐渐发现这种只有实用价值的炕围子缺少了美感和生活情调。于是,淳朴的晋北劳动人民结合山西当地的独特人文风貌,吸收了民间剪纸、版画、年画、刺绣、建筑彩绘等多种民间艺术之所长,通过众多技艺精湛的画匠把自己熟悉的图案描绘在炕围子上,从而极大提高了其观赏性和艺术性,形成了炕围画的雏形。
(二)晋北炕围画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原先热闹的村子渐渐变得寂静,越来越少的人会为逢年过节、结婚嫁娶、庆诞祝寿等时刻去邀请画匠来家中画炕围画,因此炕围画渐渐在人们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走了下坡路。虽然炕围画已在21世纪初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遗名录,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加强对炕围画的维护和保存,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土炕已经基本淘汰,故而炕围画也失去了其艺术载体,炕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炕围画作为山西北部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与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社情风俗关联密切,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传递出一种喜悦感和幸福感,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深受民众的喜爱。同时炕围画所产生和发展的地域人文风貌和地理环境又十分独特,这才使得其在艺术形式的呈现上能够如此多姿多彩,并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炕围画作品不仅是视觉图形艺术,更是当时广大晋北人民日常生活的一种缩影。炕围画这枚精美的古玉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已逐渐从农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淡出,慢慢蒙上了灰尘。但作为传统民间文化的研究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挽救和保护宝贵的炕围文化,同时把炕围艺术放在晋北是历史重镇和各朝代抵御外族边关的历史背景之下,深研传统民间艺术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二、晋北炕围画的兴起和发展
翻阅关于炕围画的资料,没有找到直接的记载来证明炕围画的产生时间,一是由于绘画炕围画的画工基本都是民间艺人,他们大都收不到各时代主流阶级的重视;二是作品难以与中原地区文人大师的字画相提并论,在中华悠久的艺术长河里地位偏低。但通过与一些炕围画工们交流,综合分析其兴起时间有两种说法可能性较大:一种是起源于元代,另一种是起源于宋代。综合考虑时代特色,较之元,起源于宋的可能性会大一些。宋朝的建立和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加之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宫廷绘画不断发展,绘画题材也愈加丰富。与此同时,伴随着不少擅画生活风俗、故事的市井画家出现,宋代民间风俗画水平较之前朝有了极大提高,使得普通老百姓的居室装饰艺术也越来越宽泛化,炕围画在这基础上便有了萌芽的土壤。
炕围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是16世纪50年代,特别是明朝之后,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突飞猛进,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较为富足,而处在那个历史时期的人们便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富来进行艺术创作。当时不仅是炕围画有所发展,其他艺术类型,例如版画、年画和套色木刻等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激情洋溢、寓意吉祥的年画更是为炕圍画的创新提供了大量素材和元素。最初年画只在皇宫贵族中流行,但随着时代发展,年画也渐渐传入市井,民间许多画匠打开了眼界,这对于炕围画的发展和繁荣功不可没。
但是现如今,随着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俗甚至习惯也随之改变。为了使居室更为美观大方,便于打扫,年轻的一代开始逐步用空调、暖气和木床替代土炕,导致炕围画赖以生存的土壤消失了,怎样保护与传承下去成为目前最主要的课题。
三、晋北炕围画的艺术特色
(一)晋北炕围画的构图形式
传统的炕围画主要分为炕上画、锅台画和墙围画三个部分。炕上画是整个炕围画的核心,也是篇幅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分布在炕体上部空间;锅台画则是在炕体边的灶台上作画,主要集中在灶台上面的部分;而墙围画是指在炕体延伸出来的墙体上作画。这三个区域的画幅底色基本上是统一的,只是在绘画内容上有些不同,并通过这种差别来表现不同的功能区。
炕围画的构图方式独有一套稳定的绘画章法。主要以边道、画空和卡头三个部分构成,对应整个图形的上下部分、中部部分和左右部分。其中上下部分就是“边道”,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平面和立体两种效果,“边道”可以说是炕围画的精髓所在,它在整幅画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像衬托红花的绿叶一般。在评判一幅炕围画的优劣时,除了看画空的画工以外就是看边道的式样和精细繁琐程度。上下边中间的部分称之为空子画,也叫画空。画空的形状种类比较繁多,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扇面等。画匠可以根据乡村人家的要求或自己的规划进行画空内容的选择。从画空的内容来看,既有传统民间吉祥图案和山水风景,也有连环画、戏曲故事等人物情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句古话在画空的绘画内容主体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在“画空”两端描绘一些图形与边道相称,这就是“卡头”。对称分布的主体形式,四周呼应的点缀手法,繁简搭配,虚实结合,主次分明,是炕围画特有的布局形式,使其表现形式更加具有张力。
(二)晋北炕围画的内容题材
炕围画的题材内容极为丰富多样,其中戏曲章节和山水风光所占比重较大,之后便是民间人物传说和故事。山西是中国的“戏曲之乡”,在三晋大地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著名的北路梆子、大同地区的需孩儿等,在每年重要的民俗佳节中都会传唱。在这种不经意的耳濡目染之间,戏曲给炕围画的内容添加了极多的题材。由于晋北从古至今都是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这里进行过的战争数不胜数,也是英雄辈出之地,例如西汉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明末抵抗后金的袁崇焕,都是各自时代的杰出英豪,这些英雄的伟大事迹直接影响了当地百姓的价值观,让他们在心中牢牢埋下了对民族英雄崇拜的种子,让他们对戍边护民的英雄们肃然起敬,对通敌扰民者充满憎恶,所以在内容选择上也偏爱刻画民族英雄人物、事迹。炕围画中也有一部分的内容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根据身份划分大致有:神仙传说、文人传说、帝王传说、清宫传说、英雄传说等。人们最为熟悉的“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些故事也被画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炕围画,寄托了民众对摆脱生活苦难的希望。
(三)晋北炕围画的色彩特征
炕围画的色彩运用深受当地民俗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仅在晋北地区就出现了多种差别巨大的色彩风格。在北部的大同地区,人们偏爱鲜艳富丽的色彩,激情四溢的暖调子,常以红、黄、棕这些喜庆的颜色作为大基调;在中部的平原则喜欢中性冷色调,多选用粉绿色表现清新淡雅的风格特点;而东部的代县、繁峙一带则善用深绿和浅绿,清新悦目、雅致大方。通过对晋北一带乡村炕围画的研究,发现在晋北炕围画色彩上的应用大多使用了红、棕、黄、绿这些颜色,通过对这些色彩进行分析,也能体现出炕围画传递的情绪。
其中红色是炕围画运用最多的颜色,它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热情、活力、自信的感受。从远古时候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会选用一些红色的东西来代表生命力的存在,直至发展到今天,红色已然成为我国的代表色,其对美好愿景的表达,对勃勃生机的暗示是其他颜色无法替代的,所以炕围画中的红便是其吉祥喜庆内涵的直接体现。棕色其实跟红色属于一个色系,只是明度有区别,但由于颜色的区分需要,棕色也成为炕围画常用的颜色之一。
黄色在炕围画中通常与红色配合使用,给人的感受是权威和希望,同时也是黄土的颜色,在以农耕为主的劳动人们心中是踏实、勤劳的展现,是植根于老百姓心灵最深层次的对黄土地的依赖之情,是炕围画中希望、勤勉、淳朴等元素的体现。
绿色被人们看作是和谐的象征,给人的心理暗示就是自由和平、新鲜舒适。对于常年劳作的晋北农民,他们一定希望来年绿油油的农作物结下一茬又一茬的果实,绿色对于农民无疑也是最为亲切的颜色。它为炕围画带来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和宁静致远的心理体验。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更是培育了一方人的性情。晋北地区自古以来便与江南水乡有着天壤之别,那种朴实、淳厚之情更是早已植入当地人的骨髓。笔者认为以上这些颜色在炕围画中的大量使用是环境使然,是对晋北人民枯燥、单调农家生活的美好诠释。
炕围画,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寄托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梦想,使人们在朴素的日子里,也有万千景象。虽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炕围画这一艺术形式逐渐遭到冷落,创新发展也停滞不前,但让人欣喜的是,炕围画已被列入非遗名录,我们大可期待,在当下“国潮”迅猛发展的浪潮中,炕围画这块民间艺术美玉将会以更丰富、更新颖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拭去灰尘,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畢瑞芳.民间炕围画的现代审美与创新[J].美与时代(上),2010(10):74-76.
[2]谢玮.山西炕围画的渊源及其艺术特点[J].艺术探索,2008(1):31,33,141.
[3]李玫.炕围画的美学风格在手绘墙画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6):129-132.
[4]冯宝志.三晋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5]尹国均.居家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任雅芳,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助教。
编辑:姜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