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研究深耕课堂,促数学素养提升

2021-12-19苏海艳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初中数学策略

苏海艳

摘  要: 在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资源,为他们的观察、探索、交流留有空间,让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让他们掌握数学探索方法,能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策略

教师要改变“注入式”教学的策略,要让学生发现知识的原始过程以及探索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学习中形成深度的体验,获得思维的开启。教师要以问题为核心,引领学生去分析、探究,从而能探索其中的数学规律。

一、科学选择,聚集问题解决

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他们就会围绕学习内容展开深度的探究,能重温知识的发现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趣点选择素材,能引发他们的积极参与,促进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探索与思考。如在学习苏科版七上“有理数的乘方”一课内容时,教者让学生去折纸,当学生将一张纸对折后,1张纸变成2张,再对折;2张变成了4张;再对折,4张变成了8张……学生在折纸中感受到“乘方”这一数学运算,当教者提出问题:如果纸张的厚度是0.1mm,对折多少次后就会超过30层楼(每层楼3米)的高度?对折多少次后,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折纸、计算,从而能感受乘方的神奇。

数学知识往往呈螺旋上升排列的,知识之间联系紧密,教师要树立整体观,对同类问题进行整合,引领学生探索发现,能抓住知识之间的关联,促进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将同源同领域的内容加以整合,如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内容整合起来,选择“生活中的函数”“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等放在一起探究,能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地探索与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将同源不同领域的内容整合起来,如立足于“杨辉三角形”这一内容将“二次式展开”与“概率”等放在一起探究。知识之间也具有从属关系,教师可以从某一知识点出发,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逐步推进,让学生逐步掌握内容。

教师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改编,让问题变得富有探究性,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交流。如在学习“自制三角板”研究活动中,教者让学生分析折出45度角和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在学生折纸后,教者提出问题:这样折出的三角形是否准确?有什么方法可以说明其是否准确?教者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证明等方法验证,探索边、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探究分析,探寻边、角、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运用正方形折出22.5°、67.5°、135°、15°等度数的角,嘗试用正方形折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学生经过深入探究,找到了一些方法:对折平分一个角或得到倍角;通过寻找余角或补角;分析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性质进行分析。

二、灵活安排,开发利用资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学习内容、学生兴趣、教学进度等多种因素,灵活地安排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多样,既要挖掘教材资源,也要利用教具与媒体资源,要加强多种资源的融合,能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如在学习苏科版七上“有理数”这一章节内容后,教者开展“算‘24’”的活动,先与学生玩“幸运对对碰”的游戏,教师先出一张牌,让学生选一张牌来与教师这张牌碰成24,如教师出“6”,学生可以“4”(4乘6等于24);教师出“3”,学生可以出“8”。接着由教师出牌,学生选两张牌碰成24,如教师出“6”,学生可能出“3”和“A”“6”和“2”“5”和“9”等。教师对游戏进行升级,让学生用3张牌计算24点,学生通过与同桌的商量交流,掌握计算的方法。教师再出示4张牌,让他们说说如何算出24。教师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资源,设计游戏活动,吸引学生融入到游戏之中,能调动他们的思维潜能,让他们在自主思考、同桌协作中掌握算24点的方法。

又如在学习苏科版八上“丢弃了多少塑料袋”一课内容时,教者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协作交流、发现、互动,让他们能对所学内容形成充分地感知,让他们在探索、发现、实践、总结中获得发展。教者设计调查问卷,引导学生交流数据收集的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寻找合适描述数据的方法,整理杂乱的数据,能提升他们处理数据的能力。教者提出问题:全班同学的家庭1周会丢弃多少个塑料袋?1年呢?全校同学的家庭1年会丢弃多少塑料袋?如果将1个塑料袋展开,大概占地0.6m2,那么全校同学的家庭1年所丢弃的塑料袋大约占地多少?教者以学生自己家庭1周内丢弃塑料袋数量为起点,引导学生去调查、讨论,运用统计表、统计图等方式整理、描述数据、讨论问题,从而对丢弃塑料袋会污染环境产生一定的认识。

三、内容适量,学生充分研究

传统教学中,教师怕学生理解不了而“一讲到底”,挤占了学生研究的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探究与分析问题能力的形成。教师讲授的内容要适量,要为学生的探究“让路”,为他们提供自发探索的空间,让他们的学习潜能获得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获得提升。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删减,对于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能解决问题的一概不讲,对于学生经过合作探究仍解决不了问题的,也舍弃不用,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难易适当的内容,让他们能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探究能力的提升。

如在学习苏科版七上“月历中的数学”一课内容时,教者呈现图片:两个图片带阴影的方框中的9个数与方框正中心的数有何关系?不改变方框大小,试着将其位置动一动,你还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教者让各小组拿出学案上的月历展开探究,说说如何证明这个结论?教者逐步推进,为学生的深入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将方框中的9个数改为4个数,让学生观察带阴影的方框,说说能获得怎样的结论?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能获得月历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掌握在探寻月历规律中所用的数学知识与方法。教师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疑,能收获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回顾反思,开展多维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后,教师要让学生去撰写研究报告,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进行回顾反思,能促进他们对研究方法、规律探寻以及蕴含的思想方法的回顾,能提升他们的表达、实践的能力。回顾研究过程,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能调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开展多维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习得,还要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他们在研究活动中的参与兴趣、互助协作的精神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收获的思想方法。教师只有采用多维的评价,才能让评价变得更全面、更客观。

总之,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为学生的探索求知留有空间,让他们在观察、调查、操作中掌握数学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教师要让学于生,以“做”替“教”,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毓信.“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01):1-4.

[2]谢柏林.人教版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06):23.

[3]王细兵.数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方法之研究[J].中学数学,2020(14):92-93.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学初中数学策略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