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生家庭视角下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

2021-12-19孙韬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家庭治疗原生家庭问题学生

孙韬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物质条件的丰富,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家庭环境对于孩子行为與情感的塑造作用也不言而喻,从原生家庭入手探讨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环境会给亲子关系带来伤害,使问题学生心理焦虑及内心冲突加剧。本文结合原生家庭、家庭治疗、教育心理学等前沿观点,梳理问题学生的原生家庭情感模式,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促使其增加自我效能感,拥有幸福的未来。

关键词 原生家庭 家庭治疗 问题学生

一、原生家庭基本理论与问题学生的界定

1.原生家庭基本理论

原生家庭指原生父母的家庭,子女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原生家庭种下的精神与情感的种子会随孩童成长[1]。每个家庭都是有系统排列的,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要想理解问题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就有必要从原生家庭的一些基本理论入手,探讨制订对策的可行性。

美国精神科医生Bowen提出了系统家庭治疗的几个重要理论概念,也为我们探索原生家庭理论提供了依据[2]。其中关于原生家庭的重要论断之一,就是认为个体的成长过程是自我从其情感(情绪)所依附和寄托的家庭系统中分化出来的过程,即自我分化。自我分化对个体成熟和心理健康来说是最为关键的个性变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未解决的情绪依恋”会延续到青春期,甚至贯穿个体成长的一生。在中国,孩子的养育环境相对独立且传统,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欠缺科学性,因此这些孩子都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因受到了家庭投射过程和代际传递的影响而面临分化困难。

心理学家Freeman在Family therapy with Couples:the Family-Of-origin Approach一书中指出了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关系上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原生家庭未解的结,而多于因为缺乏关心和爱。不同特点的原生家庭,包括原生家庭成员的基本相处模式,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在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内在人格[3]。

2.问题学生的界定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存在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原生家庭的教育与影响关系密切。原生家庭中的成员、他们间的相处模式,直接影响着孩子成年后的行为习惯、内在性格。

随着这些孩子慢慢长大,所受到的干扰和内心的阻碍逐渐增多,特别表现在学习行为与态度方面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关于教育理论、家庭教育方法的探讨中,从家校共育的角度研究问题学生转化的策略已经初具成效[4],过度溺爱与急于求成的家庭教育方式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许多学者并未深入结合原生家庭理论,研究家庭环境对儿童早期学习发展、精神需求的影响;另外,原生家庭的投射效应深刻印进孩子的自我意识中,其中又有多少消极因素催化了问题学生的产生,值得我们深思;进一步讲,如何从原生家庭入手,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二、原生家庭抚育类型及问题学生的成因

在原生家庭的不同抚育类型中,儿童的心理成长模式也是不同的。我们借助著名的家庭治疗理论及相关名词,结合原生家庭亲子的核心情感相处模式、养育子女的方式,来分类探讨问题学生的深层次家庭成因。

1.低分化水平

“分化”是Bowen提出的家庭治疗理论原型,主要指孩子在情绪压力不同的家庭氛围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自主权[5]。处于低分化水平的家庭,父母给予孩子的情绪压力是比较高的,孩子会采用家庭赋予的传统理念与价值观来解决问题,自我的观念和判断力易被影响,难以独立地采取理性和客观的思考,在内在关系与外在人际方面的自治能力也会较差。简而言之,孩子更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据Bowen的家庭治疗理论,这实际上是一个负面的“家庭投射过程及代际传递”。

例如:父母将自己生活中表现出高焦虑感、成员相处时情绪化严重的状态(分化程度低)传递到子女身上,并且强行输出畸形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孩子的自我意识与判断力会大大削弱。

2.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是由于与家庭的情感密切程度过高而引发的亲子疏离与冷漠。这是家庭治疗理论的核心概念,指在家庭系统中,那些情感依恋过于深刻的孩子,为了避开与双亲过度纠缠而产生情绪压力,与家庭彻底拉开距离;或者自我封闭,自欺欺人,完全切断与原生家庭的一切可能的往来,但在心理上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会变得敏感脆弱。

例如:一个男孩从小在母亲几近严苛的养育下长大,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事无巨细,不断地强调着自己为孩子的无私付出,借此施加情感压力,并没有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随着慢慢长大,男孩与母亲逐渐产生了界限,心里对这种亲子关系充满了恐惧与不信任。虽然在寄宿制学校或离家的时间获得了短暂的自由,然而心理却更加脆弱、敏感,不愿意进行社交,学业一落千丈,甚至出现自闭、抑郁的状态,以至于对周围的关心产生敌意。他们看似情感上获得了自由独立,但是未解决的原生家庭依恋情结依然萦绕在心头,一旦回到原生家庭环境,依然摆脱不了母亲的控制与高压,情感隔离造成的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仍旧存在,这也是许多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

3.不妥当的养育方式

单纯从原生家庭的养育方式来看,不妥当、过于极端的家庭教育也是问题学生产生的诱因之一。过于溺爱或严苛的态度都会加速核心家庭情感模式的恶化,增加亲子间的对立和冲突,从而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投射过程及代际传递不同,这种过于极端的养育方式会带来更多的冲突和矛盾,孩子的成长轨迹很可能会沿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是以过度关怀的父母为主,这类父母比较常见,他们以自以为是“无私的爱”来娇惯孩子,只重视学习成绩,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一味纵容。由于长期处于被赞扬、被默许的环境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和负面的情感模式,从而滋生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是以揠苗助长为主的父母,出于对于学习成绩的高标准、严要求,如若孩子未达到自己设定的潜在目标,他们就采取非打即骂的粗暴方式,使得孩子成为家庭投射过程的牺牲品,导致孩子的情绪掌控力变弱,开始逃避问题,因为他人的一些看法、小挫折而怀疑自己,陷入无穷无尽的痛苦和自责,产生抑郁及焦虑的症状。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力量需要正确理解问题的起因,帮助孩子重塑自我,科学地培养自信心,搭建起爱护与理解的屏障。

1.助力问题学生自我觉察,自我调整

当问题学生出现了过激的情绪、反常的行为时,与学生关系较好的教师、家人可以提醒他深呼吸,冷静下来,慢慢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尝试给信任的大人整理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观点,获得正面的回馈;或以纸条的形式,描绘在不同状态下的情绪变化,构建一个立体的自我形象。通过完成小事、小任务来踏实地积累,重塑有进步、值得纪念的回忆,不断重复,逐步提高“自我”的独立意识,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最终挑战更高的目标,使内心变得平和、坚强。

2.寻求耐心的倾听者与专业的心理咨询

一方面,家长与老师可以鼓励问题学生向周围贴心可靠的人倾诉,排解负面的情绪,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慢慢讲出来,这些人可以是亲密、成熟的伙伴,或者温和、有着丰富阅历的长辈,或者是学校的师长。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鼓励问题学生把在原生家庭中遭遇的困惑或思考及时告知信赖的大人或朋友,获得外界力量的支持。

另一方面,建议问题学生的监护人寻求更加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需要有专业的技术和态度的心理咨询师来耐心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冲突,改善长期以来低落的情绪,接纳与肯定孩子的思考与质疑,并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通过相关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比如倾听、鼓励、重复、指导、内容表达、情感表达、自我开放等,更好地了解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的心理处境,解释他们心理问题、行为失常的根源所在。

3.家校共育,构建健康的原生家庭环境

原生家庭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学习环境[6]。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应该以整个家庭为治疗单位,促进家庭成员间的良性互动和积极沟通。

就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而言,改善原生家庭的生态要远胜对个体的干预,因为对于问题学生,传统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能取代原生家庭的作用,家校共育是最佳手段。

首先,学校老师要积极参与问题学生的干预,通过家访、问卷、访谈等调查形式,仔细甄别该生的父母是否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出现过情绪过激、情感隔离等现象,在孩子的身上是否有相应的投射,家庭系统的压力和情绪状态是否长期处于一个稳定、和谐的状态。

其次,确保家庭成员内部有良好的交流,成员之间有必要的情感纽带,在学校与教师的支持下,能顺利化解现有的矛盾。对于家庭内部失常或病态的行为,要坚决给予帮助和纠正,并确保问题学生在校的表现能够得到实时记录、分析,保持与家长的实质性沟通,共同助力问题学生的顺利转化。

最后,重要的是要通过对话以及问询的方式指明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对孩子性格及情绪造成的影响,最终提升问题学生在原生家庭中的自我分化能力、培育信心,降低家庭系统中负面投射过程对其成长的影响,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家庭互动系统。不仅仅每一个家庭成员要行动起来,相互理解、陪伴、支持,确保彼此在家庭中的角色清晰明了,学校及社会专业人士也应该给予有力的扶持,做好前期调研和资料留存,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纠正问题学生的思想误区、保障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家校携手,用爱与呵护为问题学生书写崭新的人生篇章。

原生家庭的行为模式对于个人情感与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作为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其家庭结构又各有各的偏差与不足。结合西方著名的原生家庭治疗理念,老师与家人可以协助问题学生实现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并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家校携手优化原生家庭的氛围,从原生家庭的视角来帮助问题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子联系与情感依恋,使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勇于迎接人生的每次挑战。

参考文献

[1] 福沃德,巴克.原生家庭[M].黄姝,王婷,译. 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1-3.

[2][5] Bowen.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J]. Family Process,2010,19(01):87-89.

[3] Freeman . Family therapy with couples : the family-of-origin approach[M]. Northvale & London: Jason Aronson, 1992.

[4] 馬骏骙,熊登秀. 从家校教育角度探讨“问题学生”的成因[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4(04):149-152.

[6] 敬诗琦,于敏章,杨柯. 原生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与行为方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7):5-10.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家庭治疗原生家庭问题学生
应用心理学专业家庭治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试论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及婚姻观的影响
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
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
消解“原生家庭”的不利影响,帮助孩子走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