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熟矮秆小麦新品种南麦941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21-12-17费德友李小雨王淑荣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矮秆基本苗条锈病

费德友 李小雨 蒋 进 王淑荣

(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小麦是四川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小春作物,小麦稳产增产对于四川省粮食增产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小麦早熟与高产、矮秆与高产、高产与优质等均存在互相关的矛盾。通过作物遗传育种改良,解决性状间存在的互相关矛盾问题,培育和推广应用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是实现小麦生产增产、稳产、增收的最直接有效途径之一[1]。

1 育种目标的确立及选育过程

1.1 确立育种目标

四川小麦生产有净作、间套作等种植方式,净作以稻麦、麦玉米、麦大豆、麦甘薯、麦高梁、麦加两季青贮玉米等轮作种植模式,间套作有麦玉苕、麦玉豆等种植模式,这些种植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前后作物茬口矛盾的问题[2-3],生产上非常需要早熟、矮秆、抗病、抗倒的品种。四川省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常发区、重发区,由于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变异频率高,导致小麦品种条锈病抗性退化极快,已有的适宜品种由于抗病性等因素淘汰过快;选育早熟、矮秆、多抗品种成为生产上的迫切需要[4-5]。因此,确立了高产、早熟、矮秆、抗条锈病等为主要目标性状。

1.2 亲本的选择和配制杂交组合

根据育种目标,对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引进的100多份品种(系)进行鉴定,根据鉴定结果,选择高产、抗病、分蘖较强、产量配合力高的品系3911作母本,用本院自育的高产、早熟、矮秆抗倒品系30-2矮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2010年3月,在3911抽穗初期,选择6穗生长健壮、刚抽出穗的3911人工去雄,去雄后3~7 d内用30-2矮的花粉进行单穗授粉,收获F1代杂交种子。

1.3 目标品种的选育

2010-2014年间,将F1、F3、F5在四川马尔康繁殖加代,F2、F4、F6、F7在南充本院选种圃种植,并在南充进行条锈病菌人工接种,观察记载后代的主要性状,采用系谱选择法,选择早熟、矮秆、抗倒、高抗条锈病的优良单株,经过5年7代,选育出优良株系NM941,2015年进行株系鉴定,2016年、2017年在本院进行2年品比试验,2017年同时在四川省进行多点试验,3年多地试验NM941均表现出产量高、高抗条锈病、抗白粉病、早熟、矮秆抗倒,基本达到育种目标,定名为南麦941。2018年推荐参加四川省小麦高产组区试,2018年、2019年通过四川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2020年参加并通过四川省小麦品种生产试验,2021年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20200012)。

2 特征特性

南麦941为春性早熟,全生育期178 d,比对照绵麦367早熟0.5 d。幼苗半直立,苗叶绿色,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株高81 cm左右,比对照绵麦367矮2.8 cm。穗层整齐,长方形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卵圆形,半角质,饱满,亩穗数23万穗左右,穗粒数45.6粒,千粒重42.6 g(附表)。田间表现出抗倒力强,耐寒、耐旱、耐迟播的特点。经四川省植保所病害接种鉴定,2018年结果为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2019年结果为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2018年、2019年2年区试16个区试点均表现高抗条锈病。

3 产量表现

南麦941于2017-2018年度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386.33 kg,比对照绵麦367增产8.69%,增产点率87.5%,增产极显著,居区试5组第1位;2018-201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97.29 kg,比对照绵麦367增产8.14%,增产点率87.5%,增产极显著,居区试1组第4位;2年16点平均亩产391.81 kg,比对照绵麦367(平均亩产361.41 kg)增产8.41%,16点中14点增产,增产点率87.5%。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7.94 kg,比对照增产4.82%,增产点率71.4%(附表)。

附表 2017-2020年四川省小麦试验南麦941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

4 品质特征

2020年由荣县、井研统一送样,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90 g/L,粗蛋白质含量12.0%,湿面筋23.9%,降落数值146 s,稳定时间2.8 min。达弱筋小麦标准,是饼干、糕点、南方馒头、膨化食品和酿酒的优质原材料。

5 适宜种植区域

南麦941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及相似的生态区进行套作、净作种植。

6 栽培技术要点

6.1 种子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精选,并选择晴好天气晾晒2~3 d,然后药剂拌种,以促进田间出苗快,保证出苗整齐和防治病虫害。药剂拌种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拌种,防控苗期病虫害。采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用种量的0.2%干拌种,或2%戊唑醇(立克秀)悬浮剂+5%吡虫啉乳油按用种量的0.1%湿拌种,预防小麦苗期条锈病、全蚀病和麦蚜,湿拌种后堆闷2~3 h,晾干备用。如地下害虫较重,可加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硫磷乳油,按用种量0.1%~0.2%拌种,防治地下害虫。

6.2 精细整地

为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播前进行精细整地,翻耕23~25 cm,达到深、细、透、平、实、足(水)的标准,即耕作层要深(旱地20~25 cm,稻茬地15~20 cm),播种前耙细(碎)、耙透、整平、踏实,达到上松下实、蓄水保墒。净作则可采用灭茬旋耕后机械播种,如果是套作种植或丘陵地块不适宜大型机械,则可采用微耕机耕旋1~2遍,整细耙平后播种。

6.3 适期播种

南麦941在四川麦区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其中四川西北部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25日至11月8日,四川东南部气温偏高应推迟2~3 d播种。

6.4 适量播种,合理密植

南麦941是早熟矮秆品种,抗倒力强,为了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优势,应适当增加基本苗,增加种植密度,中上等土壤肥力,套作小麦基本苗150万~180万苗/hm2,净作小麦基本苗220万~250万苗/hm2,土壤肥力较差的田块,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基本苗可适当增加15万~45万苗/hm2。如播期较迟,也可按每迟播1 d增加2.5~3.0 kg/hm2播种量。

6.5 播种深度

旱地播种深度一般以3~4 cm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稻麦两熟田可适当浅播,以免水渍烂种。

6.6 合理施肥

施肥原则是“稳氮增磷钾,增施有机肥”。施纯氮120~150 kg/hm2、磷肥(P2O5)60~75 kg/hm2、钾肥(K2O)40~45 kg/hm2。氮肥60%作底肥、40%作追肥施用,磷肥、钾肥和有机肥全部用作底肥一次性施用。在分蘖至拔节期,将剩余40%氮肥兑清水浇施,促进分蘖、生长,提高抗旱抗寒能力。后期如无明显缺肥症状,不宜追施氮肥,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籽粒饱满,提高千粒重。

6.7 田间管理

6.7.1 查苗补苗出苗后及时检查田间出苗情况,出现缺苗断垄要及时浇水补种,保证苗齐和基本苗。6.7.2 除草 前期注意田间浇水抗旱、排湿、除草,根据杂草发生情况,对危害较重麦田,可在小麦2叶1心至3叶1心期、麦田杂草出齐时进行化学除草,每亩用69 g/L精恶唑禾草灵或炔草酯20 g兑水30 kg防治禾本科杂草,或亩用20%苯磺隆10 g+56%二甲四氯钠20 g兑水30 kg混合喷施防治阔叶杂草,或亩用大农麦穗2袋兑水30 kg喷施,同时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效果良好。

6.7.3 病虫害防治该品种高抗条锈病,如未发现条锈病或条锈病轻,可不进行条锈病防治。于初花期,选择晴天上午10:00后和下午,每亩用50%多菌灵60 g+10%吡虫啉20 g兑水15 kg混合均匀喷雾,防治赤霉病和蚜虫。如条锈病重,可每亩加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 g,如有红蜘蛛危害,加用阿维菌素,做到“一喷多防”。

6.8 及时收获

小麦适时收获的最佳时期是蜡熟末期至完熟期。蜡熟末期的长相为麦穗、穗下节和叶片全部变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较坚硬,已呈现光泽,抢晴好天气及时收割、脱粒、晾晒。当含水量低于13%时进仓储藏[5]。

猜你喜欢

矮秆基本苗条锈病
黍子矮秆突变体‘87’表型及对赤霉素敏感性分析
小麦矮秆突变体je0098的遗传分析与其矮秆基因定位
47份外引小麦种质中矮秆基因的检测及其降秆效应分析
陕西安康:农技专家开展小麦条锈病普防工作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一个大麦矮秆突变体m1062 的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
小麦新品种浚麦k8最佳播量研究
小麦播种密度对籽粒主要品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