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润学生之心育时代之才

2021-12-16周燕

山西教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白鹭美育想象

周燕

小学语文不仅是基础性学科,更是和“美”息息相关,蕴藏丰富审美价值的学科。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美育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同样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对此,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策略,将美育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一、自然之美,颐养性情

“自然美”,指的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自然事物之美。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一切景物,都具有触动心灵的美感。欣赏自然美,就是将“自然之气”融入学生心田,让自然的精华陶冶学生的性情。这种欣赏,不仅可以从生活中产生,还可以从阅读中产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和“自然之美”相关的课文,这些课文散发着独特的美,能够作用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应当充分发掘此类课文,让学生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三月桃花水》一文时,很多学生表示不知道何谓“桃花水”,而这给学生理解文本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加强学生对文中“自然之美”的领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施为学生展示“桃花汛”的壮观景象。接下来在新授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用诵读的方式感知课文,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语言究竟美在何处?哪些句子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搜寻,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比如,有的学生非常喜欢文本的第一段。在这一段中,作者将“桃花水”比作“小铃铛”,又将“水面的波光”比作“明洁的丝绸”,既抓住了桃花水的特征,也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桃花水的美感。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蕴藏的有关作者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的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自然之美的文章比比皆是。在教学这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两方面引导:其一,关注作者用怎样的方式描绘自然之美;其二,体会文本中蕴藏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理念,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

二、激发想象,拓展意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之美并不明显,需要靠读者细细的想象,才能有所体会。这类文章的语言往往平实、朴素,很难令读者“一见钟情”。只有细读之下,才能发现其中的美感。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抵达文本的意境,感受其意境之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想象和文本的意境有机融合,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绿》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意境之美,“想象”必不可少。首先,这首诗歌表现的“绿”,既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有诗人主观上的感觉。为了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教师还可以引入宗璞的《西湖漫笔》进行对比阅读。在宗璞笔下,“绿”是有层次的、深刻的、可触的。宗璞对西湖的“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将“绿”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艾青笔下的“绿”,带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也更具灵动性,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对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进一步。接下来,教师借助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比如:(1)在艾青的笔下,总共展现了哪些绿色?有怎样的特点?(2)当这些“绿色”集中在一起,你能想象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通过想象,学生对诗人描绘的“春之境”有了深刻的领会,也对“绿”的内涵有了全新的把握。

在渗透美育的过程中,想象必不可少,甚至是极为关键的要素。當学生将想象融入文本,不仅能读出文本的精彩之处,还能读出文本的意境之美,从而强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借助诵读,塑造审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方法,更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近作者心灵的关键方式。除了这些常规意义上的功能,诵读还能在悄无声息间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文本设计不同的诵读环节,让学生用诵读的方式探查文本中蕴藏的韵律美、语言美,进而让学生深入文本的内核,掌握文本的情感、思想以及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诵读中形成对文章的审美品位。

例如,在教学《白鹭》一文时,教师让学生闭目聆听,想一想白鹭有着怎样的外形?它平时是如何觅食的?它又是如何栖息的?白鹭在飞行的时候,又具有怎样的美?让学生结合音频与文本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接下来,教师为学生播放有关白鹭鸟的短视频,让学生看一看,真实的白鹭和自己想象中的白鹭有着怎样的区别。然后,教师将诵读时间交给学生,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诵读活动:教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指派一名组长,然后由组长安排诵读任务。接着,教师安排小组竞赛,看看哪一个小组诵读得最有感情、最认真,最能将文本中的诗意传递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个学生都将参与课上诵读,也都能用心沉浸在文本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不可或缺,甚至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地落实审美教育,教师应当创新诵读环节,用多元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诵读热忱,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本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

四、借助媒体,身临其境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给现代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同时对美育的渗透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只能通过优化板书增添课堂的美感,并没有其他的途径。但是,这往往取决于教师的美术功底以及板书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板书能够呈现的内容终归是有限的,并不能完全展示文本内容。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增添课堂中的美感,让美育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第二自然段时,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和炊事班长相关的视频。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学生将看到一个高个驼背、方脸高颧骨、满脸皱纹、饱经沧桑的40来岁的中年男人。学生对此产生了深深的质疑:视频中的男人怎么可能40来岁?他不仅有白头发,而且满脸皱纹,其形态举止完全像60岁的老人,是不是搞错了?学生相继提出了很多问题。但是,教师并没有立刻解答,而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表示:“这个老班长当兵前一定是干苦力的,不然怎么会这么老?”有的学生认为:“这个老班长平常肯定营养不良,总是挨饿。”但是也有学生提出反驳:“既然他是炊事班长,又怎么可能饿到自己呢?”学生针对炊事班长在参军前的身世展开了联想和推测。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试着找寻问题的答案,学生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题:“他是炊事班长,自然会比别的小兵更辛苦。行军途中,其他小兵可以休息,他却不能,因为他要开始给大家准备煮饭了。”“正因为食物来之不易,所以他格外珍惜,生怕战士吃不饱,宁愿自己挨饿受冻。”最后,教师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搜集其他和炊事班长相关的感人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是老炊事班长的人性之美、人格之美。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将教学内容和美育充分融合,使美育在无声无息间完成,作用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美的滋养下成为一个人格美、心灵美的时代好少年。

猜你喜欢

白鹭美育想象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快乐的想象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美育教师
找不同
简笔画白鹭
吃小鱼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