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劳动教育建构魅力语文课堂
2021-12-16万开慧
万开慧
教育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应以学生的多样化能力发展为标准。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我们往往比较看重德育和智育,但是常常忽视“劳育”,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以及思想品质也因我们对“劳育”的忽视而不能更好地养成。改变这样的现状,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渗透劳动教育,使学生身心都动起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从情境导入、问题探究、生活延伸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展开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受劳动之美
情境,对于课程教学具有辅助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了使学生们能够意识到劳动的价值,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劳动情境,立足文本的实际内容,在情境中凸显出对劳动的热爱。由此,教师便能够在无形中引领学生走进劳动之中,呼吁学生珍视劳动的机会,寻求劳动的价值,从而使劳动教育在小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以劳动为荣。
例如,在《落花生》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渗透劳动教育,花生虽然是我们熟悉的事物,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清楚它的成长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其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农民在栽种过程中的艰辛。在导入环节,这项内容便可以融入劳动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调动起来。此外,在导入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产生劳动的观念,懂得珍爱劳动成果。
情境导入的过程中,将劳动渗透其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形象化的语言或画面中感受到劳动是光荣的,还能够使其在文本学习中关注劳动教育,如此,学生才能够身心全面发展。
二、问题探究,使学生看到劳动之光
问题探究,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设计课堂探究问题的时候,教师也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而最不能忽视的便是劳动教育。乌申斯基曾说:“教育便是要燃起学生对劳动的渴望,没有这种渴望,他的生活既不可能是可尊的,也不可能是幸福的。”这就说明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要重视劳动的地位,在问题设计中凸显劳动的光辉,讓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文本中找到劳动的身影,找到自我劳动的价值,从而使问题更加有效。
例如,在《囊萤夜读》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渗透劳动教育,以问题探究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同学们,积极思考也是劳动的一种,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精灵,它能够启发我们的心智,使我们在思考中感悟。今天,老师就设计几个问题,大家开动脑筋,认真回答。”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积极思考,问题如下:1.讲述这个故事。2.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3.在生活中,你是如何读书的呢?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思维活跃起来,而且也懂得了脑力劳动带来的成长和变化,实现了自我价值。
问题探究不仅能够在探究文本思想主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还能在其中渗透劳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劳动教育中懂得奋斗和拼搏,培养小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品质,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少年。
三、生活延伸,让学生体验劳动之乐
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很多学生对于劳动的概念有着误解,认为只有不断干活才是真正的劳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使学生对劳动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劳动生活化延伸,让劳动观念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的延伸中体验到文本内容中的劳动与自己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进而改变学生传统的认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精卫填海》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渗透劳动教育:“同学们,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已经了解了大概的情节,那么在精卫身上你都发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开始积极地讨论起来,对于精卫身上的坚持、奉献、善良的品行,学生们备受感动。教师就可以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为学生渗透劳动教育:“汗水,终究会换来我们的敬畏,坚持做下去,不怕辛苦,这也是劳动的价值。在精卫身上,我们便看到了最朴实的劳动精神,看到了她的坚持不懈带来的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要不怕苦、不怕累,为了我们想要坚持的事情,努力拼搏。”在教师的生活化延伸中,学生不仅对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对于学生生活态度的转变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生活化延伸的途径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主联想,也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交流讨论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获得自身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
四、参与实践,使学生提升劳动之情
语文具有实践性,只有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有效的检验,课本内容只能算是一个点,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面,在面的理解和感悟中去看待自己的生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劳动教育重视起来,而面对当前学生不愿意劳动的现状,强制性、被动性的劳动肯定会使学生能力发展受到阻碍,也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厌恶劳动,劳动教育应该是无形的,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接受、愉悦的参与,教师要利用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欲望,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劳动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进而在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的基础上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在《乡下人家》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渗透劳动教育:“同学们,乡下的生活图景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那么,乡下人是通过什么经营好这一切的呢?是劳动,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了美,收获了喜悦。那么,今天,老师也要带领大家走进田间,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好不好?”教师的鼓励,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下了劳动的种子。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在田野中用自己稚嫩的双手栽花、种草,享受着自己劳动创造的美,有的学生一开始嫌脏嫌累,但是慢慢地被周围的人影响,逐渐投入到劳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克服了自己对于劳动的畏难情绪,看到了劳动创造的美,由此,劳动教育便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对于生活的态度,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品质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助力。
实践活动的创设要力求为学生的成长助力,在现阶段,我们要做的便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使劳动在无形中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将劳动观念根植于学生心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在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式有很多,情境、问题、生活和实践等都可以成为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成长的助力,更是培养学生终身劳动意识和优秀思想品质的途径,教师应该利用有效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劳动的价值,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解读劳动的意义,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