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化与回归: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提升研究

2021-12-15赵艳华吴元元

科教导刊 2021年32期
关键词:价值论质性研究异化

赵艳华 吴元元

摘 要 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效果的最终检验成果是本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广义上包括选题与开题、写作与修改、答辩再修改和装订这五大环节,学生在融入这五大过程中表现各异,有主动性的问题也有被动性的问题。本次研究以H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提升为研究对象,信息来源于对该专业15-17级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问卷调查和多年毕业论文统计情况汇总,较深刻的剖析了论文撰写中的问题,并从学术和专业的角度提出了高质量论文的写作标准,最后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H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 异化;价值论;质性研究;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32.017

Alienation and Return: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Writing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anagement

ZHAO Yanhua, WU Yuanyua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

Abstract The final test of th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training effect is the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The writing of the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in a broad sense includes the five major links of topic selection and opening, writing and revision, defense and revision and binding. Students behave differently in the process, there are active problems and passive problem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writing of the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major of H university. The information comes from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graduation thesis writing from 15-17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major and the summary of the statistics of the graduation thesis of several years. The high-quality thesis writing standards in-depth analysi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s.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 thesis writing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majors in H University a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alienation; theory of value;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motion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管理学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对本科生培养情况的最终检验途径之一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越高,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就越好,因此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是本次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腳点,本次调查信息主要来源是H高校15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问卷调查数据整理而得,并辅之以近两年指导的本专业毕业论文的平均质量情况。

1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问题

1.1 选题开题阶段问题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第一考察要素是研究意义,这个意义既可以是理论意义也可以是现实意义;也可以是对前沿问题的预估预判;还包括研究能力是否可及、研究条件是否允许等评判标准。

学生选题开题阶段出现的问题既有能力问题,也有态度问题,而且两者还交叉在一起。就态度问题来说,一类是主动性问题,一类是被动性问题。主动性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有认真对待论文选题开题的态度,但能力有限发现不了问题或问题的切入角度过大,笼而统之,对研究的本质问题的凝练度不够,“捕捉”论点能力不足,二是由于对国内外研究动态的阅读理解效果不佳,导致对该问题研究动态和进展的个人评价能力的不足,而这又影响了选题的质量;还有一类问题是被动性问题,即论文选题等靠要,自己不主动发现问题,不努力,或是“逃避主义”只选最简单的问题,创新性不足。

1.2 写作修改阶段的问题

论文写作修改中的问题表现有六大方面,以19届毕业论文为例,第一,有6%的学生对论文的专业性存有疑惑,需要老师指导,自己不能独立的判断选题和写作的专业性;第二,“一头倒”情况突出,一是研究问题的类型“一头倒”,99%的学生都是进行了批判性问题的研究,只有2位学生是技术设计类问题,3位学生是评估类问题,总共所占比例不足1%,二是研究方法“一头倒”,84%是文献研究法,调查法(问卷调查、访谈)只占16%,三是研究范式“一头倒”,91%学生采用的是规范分析,实证研究只占9%(略好于往年);四是论证过程的性质“一头倒”,91%学生进行的是质性研究,定量研究只占9%(略好于往年),第三,研究过程缺少相关的理论依据,很少(不会)使用研究工具。调查中显示有6%的学生表示对研究的合理性存在疑惑困惑,有1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自己论文的研究方法;第四,对策的提出空乏、空动,很多都像领导讲话,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不足;第五,论证过程缺少辩证思维分析的运用,研究逻辑深度不够;第六,从行文上看逻辑基本合理但论证的逻辑性不强,指导中发现学生不清楚自己的研究论点,这种现象在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调查中显示有2%学生不清楚论文研究的问题,11%的学生表示模糊,同时8%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研究目的,8%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意义不清楚,27%表示模糊,以上出现这些写作问题的学生其毕业论文写作主要是依靠高中作文能力完成初稿,缺少学术真实感,需要经过指导老师多稿的指导修改才能明晰论点。对21届毕业生论文撰写过程随机访谈中,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一头倒”的情况依然比较明显。

1.3 答辩阶段的问题

学生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存在两类问题,第一,显性问题,就是在提问中发现学生对自己写作的论文缺少相对独立的个人见解,这在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调查显示对论文没有个人见解的占3%,少量占21%,部分占53%,只有23%的学生表示融入很多个人见解。同时还存在问题的回答逻辑深度不够,思辨回答问题的能力不足;第二,隐性问题,即答辩时呈现的论文格式规范工整,但问题的回答的切题度不高,说明作者并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研究的问题,只是为了毕业而写论文,这不仅降低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在20届毕业论文中表现的更明显,主要是因为疫情原因,缺少了面对面的论文指导互动,学生对自己研究的问题驾驭度不高。

2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论文写作异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写作本科毕业论文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指导老师帮助学生提升对专业知识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此其中探索社会科学问题,提升综合能力,但实际写作中却与之有所偏差,通常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异化的表现:第一,论文是写给老师的,和自己无关,老师说啥是啥,几乎没有写作主动性,能及格就行,历年来看这类学生属于少数;第二,存在 “逃避主义”,学生选择看似简单的问题研究,没有主动探索、迎难而上的不畏和求真精神,这类学生占有一小部分;第三,在能获取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低逻辑水平的“先肢解后嫁接”到自己的论文,论文逻辑结构不严谨,没有真正的融入毕业论文的研究中去;第四,认真写论文,较广泛的阅读思考参考资料,努力构架论文的内容,但写作质量一般。后两类学生普遍都有想写好论文的意愿,但实际写作能力有限、写作质量并不高,需要指导老师多次反复指导修改,这两类情况比较常见。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后两种异化行为进行分析,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是学生研究水平有限,论文写作就是靠高中的语文水平在支撑着,几乎对科学研究的系统性的知识无所了解;第二,学生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论文学成了三张皮,互相之间没有建立其应用的粘性,不会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工具融会贯通的应用在自己的研究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第三,能看到多种问题表象,但很难提炼出多种表象背后的本质,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不高;第四,由于缺少对专业“形而下”的体验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专业问题缺乏个人认识。

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论文写作质量提升的学术标準

在上文述劳动与社会保障毕业论文写作的问题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学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中规定:“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质量。”并结合H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及公共管理的学科科研属性这三大方面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提升的学术标准,从三个环节把控论文质量即选题开题阶段、写作修改阶段、答辩阶段,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学术标准

选题开题阶段重点把控学生选题的专业性、研究意义、学生综合研究能力等层面;在论文的写作修改阶段重点对学生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逻辑等方面指导;在答辩阶段重点关注学生问题回答的切题度、正确性、合理性以此来反观教师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帮助教师今后更高效的指导学生毕业论文。

4 公共管理学科属性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高质量毕业论文写作标准

上文提出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高标准要求,但这个三维度的要求几乎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那么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在哪里呢?这就要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级学科的属性出发,公共管理在实际中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但都无法回避价值取向问题,因此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标准中要有研究或解决问题时正确的价值趋向,如表2所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高校所学习的课程涉及了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也和未来岗位人才的需求是相吻合的,因此一篇高质量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不仅要符合学术标准,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还要有合理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工具的应用,如表2所示,而这些理论依据和研究工具需要学科基础课程理论知识而不是单纯依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知识等全部能给予的,在对上述专业标准的重新审视下,笔者提出了高质量毕业论文的专业标准,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公共管理学科属性下劳动社会保障专业高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标准

5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提升的对策

通过上述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本次研究认为H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需要通过三个途径的改进来实现,即教学的改进、相关课程的开设和指导环节的调整,具体做法如下:

5.1 增设教学环节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学科基础课在专业问题上应用的强化教学。由于专业基础课是在本科二年级学习,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课并且是不同学院老师讲授的,二年级课程讲授中基本不涉及该理论或研究方法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中的应用,而三年级阶段专业课程的讲授内容又比较多且又不能腾挪出大量的时间去补基础课的知识,这就造成了二年级和三年级学习内容的“失联”,这种“马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结果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集中爆发,即论文没有相关理论依据和研究工具的运用,只是靠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主观感觉感受写作,因此建议在二年级开学之初增加“学年专业导论”的专题讲座环节,帮助学生明了即将开始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和以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这就提高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粘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因为他们由此变成了目标明确的学习专业基础课而不是被动不知用武之处的学习。

针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不足,建议增加现场专业实践学习的校外教学环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日后所从事的本专业工作的业务性、操作性非常强,而高校的学习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形而下”的学习体验较少,接触实务只是在专业课程中学习,但都是模拟操作,真操实练的机会很少,而毕业实习又是在开题报告之后大四第二学期展开的,从时间上来说,不能给前期的开题选题创造发现问题的机会,这些不利于学生发现高质量的专业问题,改进办法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增设现场专业实践学习的校外教学环节,在专业(下转第56页)(上接第52页)实践学习的体验中帮助学生增强对专业的认识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2 开设针对本科生专业研究能力提升的相关课程

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经过多次修改虽然能够达到逻辑合理、重点突出,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建议这些知识并没有经过系统性学习,没有形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公平与效率兼顾等的重要价值论下研究问题的专业素养,而是仅凭感觉和尝试认识问题,同时又少有研究理论基础和工具的应用,因此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学生在学习期间虽然也完成过很多论文,但要求最高的就是毕业论文,而任何一篇论文要想写好,都要有研究经验和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这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中是缺少该类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的,学生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过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做起论文来很多情况下是靠着高中作文能力下的“跟着感觉走”来写,主观性大于科学性,通俗性大于专业性,记叙性大于研究性,论文质量难以大幅度提高。

鉴于上述原因,建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专业研究素养”的相关课程,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专业研究的基本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论文写作质量。

5.3 增加论文指导中生生互评环节

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历练的过程,在长期的指导活动中,笔者不断尝试了一些新的指导方法,如集体指导、集中理论讲解、学生互评,这些方法都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论文的写作质量,尤其是生生互评环节的设置,效果最好,建议这个环节放在第二稿进行,原因是学生被老师指导是被动接受过程,而主动指导别人,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表明让学生发现别人的问题比发现自己的问题更具有激励性,这样带着互评下来的指导收获再来反观修改自己的论文,很多老师之前指导中重复多次的问题,学生自己就主动的发现和修改了,帮助了其他同學也提高了自己,在这种主动融入的良性体验中,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也将会逐步提高。

本文系河北地质大学2016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提升研究 》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J24

参考文献

[1] 姚世斌,彭宇霞,潘艳,等. 基于学术规范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建设[J].高教探索,2016(8).

[2] 杨丽丽.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常见问题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3).

[3] 刘冬华,刘福成.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3I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09(6).

猜你喜欢

价值论质性研究异化
超越认识论与价值论之争的技术实践真理研究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价值论视阈下的环境价值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泛目的资产评估
价值论视域下网络文化的特征研究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