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2019-09-10黄珊
黄珊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它以异化劳动来表征人类的生存状况,同时以异化劳动范畴为纽带,批判性地分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社会主义思潮,初步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阈。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异化劳动的诸多规定与人类自由的丧失,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的本质在于“自由的有意识地活动”。最后,通过分析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来论述人实现自我解放,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自由;私有财产
引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大约写于1844年4—8月间,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未公开出版。1927年在苏联首次公开出版了《手稿》的部分内容,《手稿》出版后,在当时引起各国学术界中不同流派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为学术界探讨和研究马克思早期经济思想形成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手稿》由序言和三个笔记本组成,以异化劳动作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全部论述的出发点,贯穿手稿内容的全部。“异化劳动”作为《手稿》的中心概念,《手稿》对异化劳动论述之充分、深刻,使异化劳动成为一个经典的话题,经久不衰。因此,研究“异化劳动”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概念及其产生、内容、以及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做相应的探析。
1异化劳动的概念及其产生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异化主要是指人作为有意识地能动的类存在物,亲手创造出来的力量作为异己的存在物,与人的活动相对立,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支配人、奴役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842到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曾写道:“物的异化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的实践。在利己主义的需要的统治下,人只有使自己的产品和活动处于外来本质的支配之下,使其具有外来本质—金钱—的作用,才能实际进行活动,实际创造出物品。”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对异化分析只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时,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指出异化才真正揭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并以此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概念运用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研究人的本质,研究社会关系等具体的内容,这无疑超过了前人对异化的研究。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一种客观现实,它首先表现的是一种经济现实,也就说它反映了在以私有制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因此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经济异化的关系。
2异化劳动的内容
异化劳动作为《手稿》中的中心概念,马克思不仅从工人对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方面分析了工人的异化、外化,而且还从生产行为中、生产活动本身中来分析了异化劳动。大体说来,《手稿》中的异化劳动主要包括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类的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2.1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对异化进行的分析,只是对异化表面的论述,没有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变得越廉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他创造的财富越多,他的异己力量就越大,他受到的剥削压迫就越严重。在这种奴役的状况下,人不再是人,而是变成工人,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維持自己作为肉体的存在。
2.2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产品是劳动的结果,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由于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在劳动产品的异化中发现、总结了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工人在资本家的强制剥削下,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他感觉到自己的不幸,自己的精神、肉体受到折磨和摧残,他的劳动不是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他只有在不劳动的时候才感觉到自由。在异化劳动的摧残下,劳动不再是人的活动,而是变成动物的活动,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因此,异化劳动中劳动不属于工人,工人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
2.3类的异化
马克思借助于费尔巴哈提出的“类生活”、“类本质”概念,说明了人的类特性就在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类特性使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相区别。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有生命的类、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存在物来对待。异化劳动把劳动这种人类所特有的类活动变成了纯粹的工具性的劳动,变成了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类生活,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使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2.4人同人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人与人相异化。异化劳动不仅导致了人的类本质的丧失,而且还创造了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人与他并存,这必然表现为人与人的异化。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相异化最全面、最典型的确证和表征。在异化劳动中,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劳动、自由,工人则像动物一样生活,工人的劳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活,在劳动中变得越来越不自由。
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还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就其本质都是人的类本质异化的表现。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由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不为工人所有、劳动活动的被迫性、工人悲惨的生活境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才造就了私有财产。
总体来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从物、劳动行为、社会本质的分析,最后上升到社会关系层面,这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前两个异化是实证的经济学分析,后两个异化则是基于人本学逻辑的推论,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探讨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3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在笔记本一中得出的结论是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又反过来产生异化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表述了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和结果。马克思通过分析外化劳动得出了私有财产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些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并“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从而得出蕴涵在国民经济学中的劳动概念。总之,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由异化劳动构成的,是由异化劳动生产出来的。
异化劳动的存在使私有财产的增加得以可能,它加剧了私有财产积累的速度;反过来,由于私有财产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得工人的处境更加悲惨,使得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更加深入。也就是说,私有财产的物质内容即资本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异化劳动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而私有财产一旦产生以后又会不断地把异化劳动再生产出来,异化劳动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
最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从私有财产中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着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可是,马克思强调了工人解放是使整个社会摆脱私有制、奴役制的必由之路。
人的异化和人的现实性的丧失被追溯到劳动的外化,由于和外化劳动联系在一起,私有财产已经不是具体的经济范畴,而是哲学范畴,它的含义以“占有”为核心,并且凝聚在“占有”这个概念的周围。因此,私有财产不是天生合理的,而是一个随着人的劳动的外化而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4结束语
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异化劳动内部复杂的结构。马克思从异化劳动范畴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力图在整体上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資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起点范畴就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马克思不仅明确分析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两个范畴,而且还进一步说明了它们与其他一切具体范畴之间的关系。《手稿》是马克思形成科学世界观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预示着马克思在后来的研究中能从整体上把握哲学和经济学,为马克思把唯物史观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取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巨大突破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会.从马克思到芒福德:对劳动异化的批判[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8(02):37-41.
[2]马云志,陈宇.超越还是悖离——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改造”[J].社科纵横,2019,34(03):31-36.
[3]熊杰,石云霞.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来源、发展逻辑和理论贡献[J].国际观察,2019(02):1-28.
[4]萧诗美,肖超.马克思论所有权的自由本质和自我异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9(02):4-25+204.
[5]秦步焕,王中汝.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演变探析——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J].科学社会主义,2019(01):33-37.
[6]郭亮亮.工匠精神:超越异化劳动的劳动解放[J].人民论坛,2019(0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