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信息化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21-12-15高新闻胡珉孙向阳
高新闻 胡珉 孙向阳
摘 要 基础设施信息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构建新的基础设施信息化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促进我国基础设施信息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针对传统基础设施信息化领域中研究生教育模式的不足,探索一种价值引领下的基础设施信息化深度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法,构建一种“以理服人,以行带人,以情动人”的全程育人模式,从而形成多学科融合、多方位培养、多平台支撑和多维度评价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复合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价值引领;基础设施信息化;研究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32.011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AO Xinwen[1][2], HU Min[2][3], SUN Xiangyang[2][3]
([1] School of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2]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3] SILC Business School,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99)
Abstract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zation has higher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quality. We must build a new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in the field of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z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graduate education mode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a talent training method of deep cross integra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value, and constructs a whole process education mode of "convincing people with reason, leading people with action and moving feelings", so as to form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multi-directional training multi platform support and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zation compoun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Keywords value leadership;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raduate students; talent cultivation
基礎设施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增强城市或国家的承载能力、提高城市或国家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1-4]进入90年代以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地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化势头强劲,而随着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的增强,基础设施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化水平。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行业发展较快,其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增长迅猛,而教育行业反应相对滞后,导致现阶段该领域下的人才缺口较大,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很多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以及一些艰苦的行业,如桥梁施工、隧道施工等,且由于当前基础设施正处于变革的发展时期,其工资水平普遍不高,这导致了当前的研究生很多人毕业后都转行到其他行业工作。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快高层次人才教育培养,探索和创新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信息化领域下的研究生价值引领人才培养模式,让他们毕业后能够真正投身到国家需要的重点地区、基层和艰苦行业重点单位、重点岗位上建功立业。
基于此,本文以上海大学-上海城建建筑产业化研究中心的“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交叉学科为探索目标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基础设施信息化领域人才困境以及基础设施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梳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关系和需求关系,试图为其他同类高校的相关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
1 现有情况下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困境
通过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整体面貌,激发城市的投资需求,营造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显然,其中最核心的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将会极大增加,然而,现今的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却出现了以下几个困境:
1.1 缺乏兼具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素养的基础设施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高难度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这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城市复杂地下空间,川藏公路等);同时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和人民对城市管理期望不断提高,其后期运维管理压力也不断增加,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土木工程、控制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的综合应用。然而,当前并没有哪所高校进行了基础设施信息化领域方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导致了当前很多基础设施领域的企业只能通过本公司内部进行选拔,然后凭借经验来进行多技术的协调和管理,这极大地降低了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1.2 受市场和价值规律导向影响,愿意投身基础设施信息化领域优秀人才较少
当前高校研究生大多数为90后,他们享受着家庭给予的所有关怀,他们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很多人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诱惑,其价值取向以个人本位为主,忽视个人与社会关联,无法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5]其次,受市场和价值规律导向影响,同时社会压力带来的生存增加,导致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将目光投向高端行业,从而忽视了与自己关联较少的国家重大需求与奉献精神,愿意投身到基础设施信息化领域的优秀人才较少,大多数研究生都选择互联网以及金融等薪酬较高的行业中就业。
1.3 传统的教学体系无法为学生提供基础设施信息化所需要的知识和实践充分融合的教学研究场景
基础设施信息化领域问题兼具理论性和工程性,只有充分理解工程背景、深入工程现场,掌握多种前沿理论和知识,才能形成有创新性的成果。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和学生走上社会后进行的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有着太多不一样的地方,很多同学在实习过程中都在高强度学习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具有其特有的工程背景以及行业领域背景,虽然很多高校进行了校企合作,并且教师也会引入一些真实的项目,但现阶段实践和科研项目真正相结合的还很少,学生们对于实践知识的了解还是一知半解,加上企业导师的缺位,使得学生们很难深入工程现场获得真实的实践研究场景。同时,传统的教学体系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并没有通过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进行教学体系的改变。
1.4 家国情怀教育以及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足
家国情怀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存在严重不足,作为思政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的教育不仅需要在系统的理念下展开,而且需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中。当前的传统基础设施信息化教育中,家国情怀仅仅是零散地分布在课堂的讲解中,学生大多数只能被动接受。[6-7]并且,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也有些人缺乏家国情怀的熏陶,并没有像企业人员那样对国家的强大有着深刻的体会,导致家国情怀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解和灌输的基础上,没有生机活力,这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体会国家的重要性,再加上高校研究生享受着知识以及学历带来的优越感,他们常常以一种理想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与社会严重脱节,这使得他们毕业出来后缺少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旦到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派驻到条件艰苦地方进行基础设施的施工,则常常会出现社会责任感缺乏,无法产生为国家、为事业奉献的精神。
2 价值引领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2.1 价值引领下的基础设施信息化领域深度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法
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工程前沿问题,结合重大项目,聚焦基础设施时空大数据技术、基础设施智能建造、基础设施數字技术和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关键方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科整合,创新了“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和“工程信息化”等交叉课程,从教学内容上对基础设施信息化进行深度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学方法上,注重校企、国内外融合,设立了混合性教学团队、双导师制、海外联席教授等指导模式,从创新实践上来保证该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法能有效进行;评价体系上,注意社会、专业和行业评价相结合,让学生能真正了解现实社会中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和交叉学科如何能进行有效融合,融合后的评价主要需要考核哪些内容,能够锻炼他们哪些实际能力;在资源配置上,注重引入社会资源,并将工程成果和科研成果注入教学,为高层次人才培育提供一流的教学和实践条件,从而更好地将实际经验带入教学中,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进行自己的角色,为各自的企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可以让用人单位对今后本校毕业的学生更加青睐。
2.2 价值引领下的“以理服人,以行带人,以情动人”全程育人模式
在思想教育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报国热情,团队把家国情怀思想教育贯穿到日常教学和技术交流研究中,制定年度教育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在实践教育方面,团队导师以身作则,积极进取、关爱学生,通过行动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于他们在研究中碰到的问题能与他们协商共同解决,增强他们的团队凝聚力,这为今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团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结合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的研发,鼓励学生深入第一线参加研究,感受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的提高对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传承工匠精神,让他们在此过程中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在实践中锤炼学生的品格和担当,让他们觉得自己在此行业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能真正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在文化建设方面,团队营造互相关爱的氛围,让学生心中有热爱、眼前有理想,锐意进取、创造有真正价值的研究成果,建设一支有温度、有力量的团队。
2.3 价值引领下的多学科融合、多方位培养、多平台支撑和多维度评价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复合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将土木工程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控制科学和工程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充分融合,通过“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交叉学科制定了专业与技能组合交叉的培养方案,重塑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了“智慧城市建设和管成果主要内容理”和“工程信息化”等全新课程和教材,通过领域顶级专家组成联合指导团队,建设了校内专业实验室、线上虚拟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等各种学习平台,设计了工程调研、现场实习、专题研究和挑战竞赛等各种探究环节,让学生从多学科、多方位、多平台、多维度进行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既让学生了解工程实际情况,又让学生可以通过专题研究或者一些创新创业等竞赛来真正实践多学科融合所带来的优势。在人才培养评价上,从价值观、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和实践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复合人才培养体系,真正为我国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3 结语
依托“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与服务”一流学科创新团队,上海大学-上海城建建筑产业化研究中心的“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交叉学科开展了基础设施信息化领域下的研究生价值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该交叉学科以上海市城市基础设施领域领军专家为引领,吸纳国内外著名高校教授加入团队,构建一支教学、科研、技术兼容,建设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实验研究与现场试验相配套的方式建设了城市公共设施大数据实验室和城市道路交通智慧运维实践基地等几十个各种教学实践平台。培养了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形成了一批对行业升级具有关键价值的科研成果。近五年,培养的学生获得各类获奖次数92人次,平均每人获奖2次,其中世界级奖项2人次,国家级奖项25人次,市级奖项7人次,学生发表论文人均1.5篇,其中学术型硕士人均SCI检索论文0.7篇。毕业学生就业率达100%,其中39%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71%的学生进入了基础设施领域相关的企业、研究院和政府主管部门。同时,学生使命感不断提升,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毕业生服务基础设施领域的主动性不断提升,70%以上的同学在上海城建、中国建筑、国家电网、现代建筑、绿地集团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关键企业,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急需人才。学生毕业以后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一些同学已经成为国家川藏铁路隧道信息化和地方重大工程项目上海市市域铁路建设的技术负责人。这充分证明了对于基础设施信息化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总结前期经验,为后期更好培养基础设施信息化的高层次人才而进行不懈努力。
本文为2020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C20059
参考文献
[1] 宋晓宇,范迪,张丽.“十四五”时期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趋势[J].科学发展,2021(07):100-107.
[2] 韦柳融.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发展[J].中国信息届,2021(03):40-43.
[3] 姚冠辉,郑晓年.面向“十四五”谋篇布局 统筹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J].中国科学院,2020(11):1366-1372.
[4] 闫同柱.新基建的核心是重构产业基础设施[J].中国经贸导刊,2020(14):23-27.
[5] 孙雪薇.理工类高校研究生基层就业观研究——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D].电子科技大学,2020.
[6] 于乾,于路心.“三全育人”視域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355-356.
[7] 郝艳萍.协同理论视域下双主体研究生价值引领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