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12-14杨燕
杨燕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渗透,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传统的应试教育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发展需要,想要改善这一状况,教师必须针对教学方式与方法做出改变,寻求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教学模式。基于這种情况,本文围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优势以及具体的应用策略,希望能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与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具有极强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是学生九年义务阶段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数学学科中的知识过于复杂,与其他学科相比,学习和接受起来比较困难[1]。加上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太过单一枯燥,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课程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不利于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老师应从思想上作出改变,深入分析与研究生本理念下的核心素养,积极主动地优化教学方案与教学计划,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制定有针对性地教学大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数学知识储备和数学思维。
一、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关键节点,相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而言,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与禁锢,更加适合当前阶段的学生特点,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开拓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和内容进行深层次地研究与分析。在与其他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既解决了学习上困难,还能提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主观能动性[2]。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一方面可以提升课堂的活力和氛围,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不断增加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简化教学流程,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其在浓厚的兴趣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实现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强化,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能够将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引导和鼓励学生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愿意去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2)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基于生本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背景,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改善传统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落实到学生手中,使其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与观点,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更好地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进一步为学生营造自主、平等、民主、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二、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
受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课堂学习的接受水平良莠不齐。针对教师讲解的同一个知识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早已掌握并熟练应用,而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可能还未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3]。对此,教师在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根据学生实际的综合实力,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确保每一组学生之间的水平相当。同时,每个小组之间的学生能够互补,以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
(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初中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与探索,深入开发与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其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进步与发展。
(3)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新课改明确指出,现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理论,还应将课堂延伸至现实生活之中,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水平,保证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应用锻炼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真正魅力。
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综合实力和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因此,教师应细致分析每个学生的认知学习水平,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亚红.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实施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0):138-139.
[2]卜晓娟,满在法.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当堂评测”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2021(03):39-42.
[3]郑春琴.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思考与研究[J].亚太教育,2019(0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