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文道合一”教学探讨

2021-12-14张希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

张希

【摘 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道合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文中寓道,道中显文,寓教于文,“文”与“道”应相辅相成。本文笔者结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寻找“文道合一”的途径,实施有效教学展开论述,提出从确立“悟道”目标入手,切入“悟道”内容,增强学生“悟道”体验,培养学生学文“悟道”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文道合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146-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1]。“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因此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关注“文”(指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的基本技能等)的教学,更要关注“道”(指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的培养。语文教学就要在循序渐进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道”的认识,使学生达到“文道合一”的效果。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来编排课文,每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思想内容、情感价值观和语言表达形式的有机统一体。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握好“文”与“道”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中兼顾两方面的因素,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语文教学的完整性。

一、深研教材,确定“悟道”目标

部编教材以单元式组块呈现,围绕一个主题编排了多篇课文,教师在教学前应深研教材,挖掘文本内涵,确定“悟道”目标。以“家国情怀”为例,一年级下册的“家人”到三年级上册的“伟人”;从四年级上册的“家园情怀”到五年级下册的“责任”再到六年级上册的“革命岁月”,教材编排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渐加深学生对家国的认知,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纵向关联也可以发现年段之间在人文情感要素上的延续,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为出发点,关联整本书不同单元的要素,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如五年级下册四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三首,以凸显家国情怀的古诗,有王昌龄抒写的边关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有陆游遗恨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企盼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还有杜甫在听闻战乱平息,国家安定后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喜之情。这三种不同的情感,都同样表现了悠悠赤子情,拳拳爱国心。但是,深入研读就会发现,每一首诗爱国情感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从军行》是以戍边将士的口吻用誓言的形式来表现内心的爱国热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以“泪”来诉说内心的幽怨失望;而杜甫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借助妻子的“泪”“喜”以及“漫卷诗书”的动作来诠释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学生通过深入研读文本中的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能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加深对“责任”这一主题情感的认知,“文”与“道”并举,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实现和谐统一。

二、找准关键点,切入“悟道”内容

统编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贯穿着作者的思想,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这就是“道”之所在。而这更集中、更突出地蕴含在一些字、词、句、段中,这些关键的字、词、句、段就是“文”“道”合一的联系点。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句,切入“悟道”内容,使“文”“道”有机融合。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教师可抓住“一寸”“一声”让学生体悟。邱少云被熊熊大火烧了半个钟头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一寸”“一声”无人不知,但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普通的“一寸”“一声”又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处于四面大火之中的邱少云,何尝不想打个滚,以求生存;何尝不想喊几声,以减轻痛苦。可是他想到的是战斗的胜利,宁愿牺牲自己也绝不暴露目标。从“一寸”“一声”中,学生可品出钢铁战士邱少云形象之崇高、精神之伟大,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2]。

三、创设生活情境,增强“悟道”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潛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如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长征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老红军,全面了解红军长征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师在教学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不能只讲空洞的理论,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既有理性认识,又有感性体会[3]。

四、精心设计习作,培养“悟道”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写作指导,还是作后讲评,都是“日常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其中要自然而然地引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习作,培养学生的“悟道”能力。

以《大自然的秘密》一文为例,人类自作聪明却做了愚不可及的事。学生对书中描写的沙滩上幼龟遇难的情节充满了怜惜,读到“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群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时,笔者从学生的朗读中都能体味到他们内心的善良。在学生得知幼龟遇难的真正原因时,笔者借机问:“你们想改写幼龟的命运吗?”于是,学生开始了即兴地发挥,在学生的笔下,人类不再是愚不可及,学生写道:成百上千的可爱幼龟向大海爬去,天空中只有明媚的阳光,胖胖的白云,食肉鸟也不知所去。我们几乎欢呼起来,小海龟在水中畅游,海浪中,它们若隐若现……学生用善良的心,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他们习作的天空中尽情翱翔。教学育人,文道合一,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种子的同时,笔者也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

此外,教师还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应跳出语文教语文,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相联系,不断拓展信息渠道,引导学生看电视、听广播、上网,使课内、课外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意蕴[4]。这样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新元.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J].小学语文教育,2019(10).

[3]郭风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J].神

州(上旬刊),2012(4).

[4]王志.让学生从语文中悟出生活哲理[J/OL].(2010-07-

29)[2020-09-16].https://www.docin.com/p-67516946.html.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小学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