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古文教学中“四读法”的应用探究

2021-12-14林龙娟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摘 要】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读通,夯实小古文学习基础;读透,体会作品中的文学之美;读深,感悟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读远,发散自身文言文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出发,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古文学习模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四读法;教学实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140-02

小古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学习小古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语文美感,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在新课改中,小古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小学教学指南》明确指出,要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及培养语

感;很多学校都下达了硬性任务,要求每个学生每月至少要阅读并背诵5篇小古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阅读则是小古文教学的关键,这便不得不提及“四读法”,从读通、读透、读深到最终读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由浅显到发散、由基础到开放的学习通道构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读通,夯实小古文学习基础

小古文与当下语言表达有较大的差别,因此需要任课教师真正发挥课堂引领的作用,引导学生“读通”小古文。“读通”是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完成字音、断句等基础内容的学习,感受文言文朗朗上口的特点。这既能纠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错误,还能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小古文的语言特点,并了解其中含义[1]。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教学为例,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概读课文,在粗读课文的过程中,为学生指正读音。如“竞”字,作为新生字,读作“jìng”,其本意是角逐,互相争胜。紧接着,笔者在聆听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断句是错误的。学生只是大概读通顺,并没有美感可言,此时笔者便为学生示范断句。如前两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在诵读时思考,“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停顿不够恰当,该怎样停顿比较好?学生结合插图能够想到:“折枝”的意思是把树枝压弯,那么便应该这样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学会划分停顿,真正掌握读通小古文的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句子意思来理解断句,能更好地体会古文的韵感。学生在有情感的诵读中体会停顿,有利于提高其文言语感。这样的教学引导能使学生掌握“读通”的技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素养,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二、读透,体会作品中的文学之美

“读透”是小古文四读法的进阶技巧,其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小古文的独特魅力,感悟其艺术之美。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提升学生的文言素养。教师可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读透文章,引导学生了解小古文的句式之美,体会不同句子的表达形式,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2]。

以《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小古文,说出自己认为较为独特的句子,有学生在详细阅读后回答:“我认为‘群儿戏于庭这一句的表述很奇怪,按照正常的表达顺序一般为‘人物+地点+事件,这句话应当是‘群儿于庭戏”。这是学生“读透”的重要一步,即在阅读之中進行思考,读思结合。此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分析,因为这是一个倒装句,在现代汉语中,副词放在谓词之前,补语放在谓词之后。但在古代汉语中,副词、形容词、动词短语和介宾短语放在谓词后面。讲解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一句子,让学生熟悉这种特殊句式。这样一来,学生会逐渐养成总结小古文句式差异的习惯,为以后的小古文学习打下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变换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读深,感悟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

文言文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学生成长发展具有指向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品背后的深意,深入感受文章情感,提升自身品格素养,真正将小古文阅读打造成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为学生语文学习增砖添瓦[3]。

以《伯牙鼓琴》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诵读,随着悠扬的背景音乐,学生能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伯牙与子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此时学生再读文章,能借助注释翻译文本,得出伯牙子期的故事:伯牙弹琴,子期听琴;伯牙将高山流水的情怀寄托在音乐之中,子期能感受到伯牙的情怀,并用语言描述出来;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教师可再进行引导:“后来《高山流水》的乐曲便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成语‘高山流水则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这样的知己,大家一起再次诵读这篇文章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深入思考,能达到“读深”的学习效果,也能让学生联系自身情感体会到知己、朋友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体会挚友、至交之间弥足珍贵的情感。

四、读远,提高自身文言文学习能力

“四读法”作为培养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基础素养。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素养,仅仅要求学生做到读通、读透、读深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让学生在掌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跳出文本,从更高的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4]。

以《书戴嵩画牛》一文的教学为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梳理文章的大体脉络,本文讲述了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以及杜处士敢于面对错误,虚心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而这篇小古文创作于元祐年间,是苏轼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所作。而这首小古文的创作与这一背景也有联系,苏轼旷达而自信,坚定而睿智,屡次遭到贬谪却仍有豁达的生活信念。随着再入仕途,苏轼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受到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到诬告。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全文,在时代背景的启发下,学生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小古文之中杜处士更像是胡乱变法的当政者,而真正深谙变法之道的人是牧童,苏轼借此暗讽当政者不尊重现实而胡乱变法改制的错误行为。学生逐渐地养成了自主阅读文言文——自主划分重点难点——理解文章创作背景——全面掌握文章内涵这一学习思路,有利于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

綜上所述,小古文作为传承国学的重要载体,小古文教学是助力小学生感悟时代脉络,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四读法”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特性,积极吸纳先进的教学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探究,让学生从基础做起,逐渐夯实文言文基础。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将持续关注“小古文教学中‘四读法的应用探究”这一重要课题,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小古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欧阳汝林.小古文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J].教学与管理,2019(8).

[2]黄春艳.低段小古文与现代文整合阅读教学初探[J].新课程(上),2015(4).

[3]韩吉青.开胃,入眼,养心——让小古文阅读秀色可餐之“厨艺三招”[J].科教文汇旬刊,2016(12).

[4]王蕾.趣味引领,风景这边独好——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7(32).

【作者简介】

林龙娟(1981~),女,福建漳州人,本科,副主任,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On the Application of "Four Read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Small Ancient Prose

Longjuan Lin

(Changtai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how to build an efficient learning mode of small ancient pros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from four aspects: read-through —— the learning foundation of small ancient prose; reading between lines and experiencing the literary beauty in the works; reading deeply and understand the deep connotation behind the words; reading far and divergent their learning ability of classical Chinese.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small ancient prose teaching; fourth reading method; teaching practice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