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改形势下高等数学课程的评价模式探讨
2021-12-11殷君芳
【摘 要】我国各大高校在新教改形势下逐渐推进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高等数学教师应在教学方法、内容和模式上不断创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该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新教改形势下高等数学课程的评价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教改;高等数学;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001-02
高等数学课程的现有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有效的改革策略,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水平、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且客观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高等数学课程评价概述
1.1 概念
课程评价主要是结合相关指标和要求,根据课程信息,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检查课程目标、实施等各方面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的,同时结合具体的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高等数学在高校中是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高校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1]。该课程包含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具有比较广泛的用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同时,高等数学包含繁杂的公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习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综合能力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课程評价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2 现状
我国高校现行的高等数学课程评价模式主要包括试卷测试评价模式、竞赛成果和常规学习评价模式。教师要明确课程评价原则,同时灵活调整各种评价模式,才能够取得良好的课程评价效果[2]。但是,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试卷测试的课程评价方式,即用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进行课程评价,该评价模式会造成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缺乏主动性,不愿动脑,只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式复习,存在应付考试的心理,难以发挥该课程的重要价值。因此,高校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数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综合
能力。
2 高等数学课程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考核内容不全面
目前,各大高校大多以学生平时的测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为高等数学课程的主要评价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高等数学的概念、命题、题例和解证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点讲解,造成课程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3]。在课程评价过程中,许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对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进行考查,没有将高等数学在各个专业中的实际应用高效地引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的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2.2 考核模式不够客观
高校现行的课程评价方式,主要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当作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缺乏客观性。期末考试的相关试题通常是在标准试题库中挑选,但是相关教师在选择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部分试题不能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考试内容存在片面性。因此,高校采用该种课程评价模式获取的考核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客观地体现高等数学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个性特点、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在日常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感体验和认知等都被忽视了。
2.3 课程评价模式缺乏约束力
大部分高校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主要包含学生的平时测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学习表现、课堂出勤等方面。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会布置相应的作业,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度和掌握度,但高等数学的作业答案具有客观性,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进而不能有针对性地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另外,在过程性评价中设置课堂学习表现这一评价标准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但是,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课时有限,在开展课堂互动探讨环节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保证小部分积极的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有所表现,大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不能真实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高等数学的平时成绩一般占据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据总成绩的70%,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考试的重视程度,进而造成学生对期末考试过于重视,忽略了日常学习,只在考试之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死记硬背,应付期末考试,不能在日常学习中逐渐积累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造成课程考核丧失了自身的真正价值。
3 新教改形势下高等数学课程的评价模式探讨
3.1 强化课堂表现评价
传统的课堂表现评价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数学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由学生进行解答。这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只有少数学生能参与进来,对课堂表现的评价缺乏公正性和全面性。因此,课程评价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强化课堂表现评价,充分发挥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测评等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师随机抽选小组成员展示讨论结果,根据其表现对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在总成绩中占据20%的比例。以此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高等数学知识,避免出现作业抄袭的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3.2 优化检测评价
高校需要改进对学生的检测评价方式,适当引入小节和章节检测。如在每一小节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开展小节检测,检测学生对该小节的知识内容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保证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另外,高校可引入章节检测,主要在高等数学每一章节的学习结束之后进行,对本章节的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行考查,结合完成质量进行
合理的评价。
在小节检测和章节检测中,教师可在标准题库中随机生成单项选择题,适当加入综合题,在测试中要体现学生常遇到的问题。教师还可以与在小节检测和章节检测中表现不佳的学生进行谈话,帮助他们找出学习问题,并对其进行正向的引导和指导,逐渐增强其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使他们对日常学习给予更多的重视。
3.3 综合评价
高校在对高等数学课程的评价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各项考试成绩,还需要进行综合评价。如高校通常会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数学竞赛,可以将获奖情况纳入到学习实践评价中,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如果学生完成了具有一定价值的实践报告,教师应进行相应的奖励,在综合评价中有所体现。高校开展高等数学课程的综合评价,能够鼓励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高等数学的学习和应用,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学习习惯、学习素养等各个方面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校在新教改形势下,对高等数学课程的评价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也能够实现教师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尊凤.新教改形势下《高等数学》课程的评价模式探索[J].科技风,2020(11).
[2]茹原芳,朱永婷,汪鹏.新形势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9).
[3]林潘能.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19(13).
【作者简介】
殷君芳(1981~),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