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群特色的课程思政“1+N+X”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1-12-10周慧玲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专业群学习情境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群和课程思政“1+N+X”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课程思政“1+N+X”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师德师风建设结合“党建+”创品牌,确保“主力军”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以价值引领为导向,系统开发思政元素对“主战场”全覆盖;教学过程与隐性思政共生,合理设计学习情境与“主渠道”无缝对接;聚焦专业正向关联,创建虚拟课程形成教学方法手段的强有力“主支撑”;专业教师多重身份多种参与,延展课外活动拓宽课程思政“主阵地”。

【关键词】专业群 课程思政 一体化教学 师德师风 价值引领 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092-04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教育作出重要论述,对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提出具体要求,丰富了“教书育人”的内涵与外延。由此,课程思政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之一,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得到较为广泛的探讨,增强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理性,基于专业特色实施课程思政的理念已得到普遍认同,但是,如何把理念落地依然困扰着众多的专业教师,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政元素及隐性教学情境的开发途径仍不清晰;二是缺乏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具体包括课程思政元素开发的落脚点、思政元素调用的切入点、学习情境实施思政的着眼点、课程思政实施节奏的契合点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群为例,经过不断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基于专业群特色的课程思政“1+N+X”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可实现课程思政“微元素、多角度、密渗透、全覆盖”,是一种可行性、有效性较强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值得应用推广。

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群

(一)专业群组群

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房地产业、建筑业在智能制造、BIM技术、绿色建筑、智慧建筑等新技术与PPP项目、EPC总承包等新型项目组织关系的融合冲击下,以工程造价管理为贯穿线的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工程咨询等综合管理模式应势而出,对建筑业各岗位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调查显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是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办学主力,以广西地区2020年招生计划为例,建设工程管理类各专业招生计划共12120人,其中工程造价专业7621人,占比62.88%。由此,基于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重叠交叉、教学资源有效共享的原则,组建以工程造价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引领群内建设工程管理、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房地经营与管理等各专业协同发展,共同培养服务于工程管理各环节的复合型人才已势在必行。

(二)专业群面向的职业岗位

专业群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为工程咨询、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等行业企业单位的技术技能型岗位,包括造价、施工、监理、安全、测量、取样、材料、资料、BIM建模、成本管理、投资咨询、房产评估等核心岗位,各个核心岗位综合素养通用共享,专项能力互补。

(三)专业群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群具有鲜明的建筑行业特色,所对应的岗位群贯穿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专业群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素质过硬、职业能力过关、综合素养过人的复合型人才。

(四)专业群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明确“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建设过程秉持“立德树人”理念,依托校园文化特色之“鲁班精神”,结合专业群所属岗位的职业活动特点,引导学生习得积极正向的理想与信念、情怀与关怀、责任与担当、沟通与创新,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增强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能力。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如图1所示。

二、课程思政“1+N+X”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课程体系

基于专业群内各专业的职业属性,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需要的实践性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教学内容相近的课程,优化课程标准,提高课程与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关联度,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符合学生专业需求,课程资源集成共享的教学资源库。课程体系以“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为主线,校企合作开发“公共平台课—专业共享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一通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思政类公共课全程全群纵横双向全面贯通,专业基础课群内各专业共享,专业方向课为群内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为学生个性化任选课程。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

作为教学载体的真实工程项目以梯级递进为原则对接岗位的完整工作任务,突出层次性、实用性与实务性,符合专业群内多元化生源的认知规律,以“怎样做得更好”为出发点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期学生形成整体的职业能力。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角,以“做”为圆心开展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活动。针对工作任务系统地开发学习情境,教学过程适机设置话题引出思政元素,学生在“怎样做得更好”的实践探索中对情境、任务承载的思想价值得以“形散而神不散”式的吸收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做人与做事一体化、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一体化、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的多重混合性。

(三)课程思政“1+N+X”一體化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1+N+X”一体化教学模式,即1个学习任务或教学活动,开展课程思政N次,在恰当的学习情境里嵌入适配的思政元素X个。教学模式的实施以挖掘与“建筑”正向关联的思政点、提炼开发课程思政“微元素”、搭建思政元素集成平台为基础,以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主力军”,以虚拟课程为“主支撑”,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涵育理想信念和道德修为,巧妙设计学习情境,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内容,达成润“务”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课程思政“微元素、多角度、密渗透、全覆盖”。课程思政“1+N+X”模式如图2所示。

在专业相关的思政“微元素”“多角度”的“密渗透”下,学生得以浸入式的模式学习,体验和内化思想意识、理想信念、家国责任及职业素养,获得职业生涯发展潜力,并感受建筑的美学与人文魅力,与鲁班、梁思成等建筑大师共同感受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及思想,提高民族自豪感,加深爱国主义、爱传统文化的情怀。

三、课程思政“1+N+X”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师德师风建设结合“党建+”创品牌,确保“主力军”目标明确

打铁还须自身硬,只有教师的思想政治方向是正确的,才能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教学团队学缘、年龄、职称和“双师”结构合理,充分掌握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才能依托专业群特色准确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的深度、广度和温度。

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常态的集体教研活动建立互促的群体与个体关系,用团队的力量有效影响个体,使多个个体的力量形成风气。教研活动采用轮值主持制度,每次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由主持教师组织策划,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研活动除了常规的办公室会议形式,还结合党建工作形成“党建+双师在行动”系列活动,如到行业企业的工作现场召开校企研讨会议,到博物馆、图书馆等承载思政意义的场所召开教研会议,开展阅读分享活动,选择适当的题材集体观影,如学习时代楷模黄文秀《秀美人生》、走近叶嘉莹先生《掬水月在手》等,使教师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进而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活学化用。

(二)教学内容以价值引领为导向,系统开发思政元素对“主战场”全覆盖

课程思政对教学内容全覆盖,包括思想、信念、文化、法治、职业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具体内容均以“盐溶于汤”的方式融入教学活动,这些决定“汤”滋味的细小的“盐”就是类型多样、案例丰富的思政微元素。开发课程思政元素以与课程相关的历史典故、当代时事和优秀人物作为题材,以“建筑”这一关键词为主线呈鱼刺状铺开,挖掘建筑物、建筑史、建筑关联名人、建筑文化、建筑行业相关岗位工作情境等蕴含的思想价值,进行合理的分类、加工、整合、转化,形成文档、PPT、微课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资源,夯实课程思政“主战场”的基础。课程思政元素开发体系如图3所示。

(三)教学过程与隐性思政共生,合理设计学习情境与“主渠道”无缝对接

专业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为了避免简单生硬的宣讲,实施课程思政“1+N+X”模式以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开发的学习情境为落脚点,注重话题设置和话语转换的有效性,将文本化、抽象化的内容准确地用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并有利他们成长的话语进行表达,精心设计哪些“专门讲”,哪些“顺便讲”,什么时候“专门讲”,什么时候“顺便讲”,要“讲多长”等,讲好中国故事、传统故事、行业故事,把思想政治教育适度地渗透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如微课《沈阳“九·一八”残历碑》以计算建筑面积为支点,引出“不垂直于水平面”建筑实例,介绍其独特的艺术造型,阐述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使学生从视觉、听觉上经受思想的洗礼,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志,心动付诸行动,刻苦学习,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以计算建筑面积学习情境实施课程思政为例,如图4所示。

此外,专业群内生源呈多元化特点,有高考普招生、自主招生的学生、中职“2+3”升学的学生,需校企合作研判不同生源对学习情境的差异化适应性,设计模块化、差异化学习情境,形成具体的实施课例,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聚焦专业正向关联,创建虚拟课程形成教学方法手段的强有力“主支撑”

展开不同的思政元素所需的时长不完全相同,课程思政在专业课堂上的实施要考虑课时的限制。但是,总有一些思政元素的应用需要更深层次地展开,而且有部分思政元素可在不同的学习情境多次调用从不同角度进行德育演绎。因此,开发虚拟网络课程“建筑不仅仅是房子”,以此搭建课程思政元素的集成平台,将碎片化的课程思政资源转换为平台系统的颗粒化资源,比如梁启超给梁思成的家书、梁思成建筑随笔、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介绍、《营造法式》介绍、纪念性场馆介绍等内容,形成单体结构完整、属性标注全面的课程思政资源,供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在恰当的学习情境、学习氛围中拓展课堂,对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形成有力补充,有效解决了课程思政在专业课堂上的时间节奏“过短则渗透不足、过长则占挤课时”的难点。

(五)专业教师多重身份多种参与,延展课外活动拓宽课程思政“主阵地”

高职学生在学校里与专业课教师接触的时间最多,具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和崇高人品的专业课教师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这种威望有助于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利用专业教师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力,创设更为宽泛的教学情境延展课程思政的实施,增加思政模式中的“N”和“X”的频次,可激活课外实践对学生德育培养的有效性。让专业教师任班主任、班级联系人、专业导师、实习指导教师等。专业教师进行阅读推广、以指导教师身份参与学生的“大学生三下乡”“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到革命紀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这个“大课堂”教学,拓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范围,拓展专业教师的育人空间,解决专业课堂课程思政的“孤岛”困境。

专业课堂之外的师生联结,使教师生命本体中的美德在一个个活动场景里有了更为多面的、可效仿的真实言行呈现,学生能从更多的角度感知真善美、知情意、礼敬爱的具体范式,从而反观自身审思于心、完善自我修成德行。

基于专业群特色实施课程思政“1+N+X”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受益的过程,专业教师以坚定的政治立场、优秀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专业水平做学生的引路人,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味”,既培养了学生精神成长的自觉性、自律性,增强了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人才培养目标不走样,也打造了一批“大先生”式的好老师。师生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同向同行、合力担当,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宏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戴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构探析[J].江苏高教,2020(12).

[2]马蕾.课程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学理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

[3]周慧玲.高职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J].高等建筑教育,2010(1).

注: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职业教育工程造价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桂教职成〔2018〕65号);2019年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课题“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2019197)

【作者简介】周慧玲(1972—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带头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专业及专业群发展。

(责编 黄 煌)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专业群学习情境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探讨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高职高专《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