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调气和阴,祛瘀解毒”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2021-12-10鲁军杜仲燕赵正奇徐楚韵姜涛张光霁
鲁军 杜仲燕 赵正奇 徐楚韵 姜涛 张光霁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杭州 31005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慢性炎症,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固有层内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特点,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1-2]。CAG发病率较高,且有一定癌变风险,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8 892例有上消化道症状且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的患者中,CAG占比高达17.7%[3]。
CAG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呃逆”等范畴,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虚、外邪、药物等有关,病变脏腑主要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4]。然其虚有阴、阳、气、血之异,实有痰、瘀、滞、热、毒、湿之别[5],诸法之中何者为重,药物的配伍规律为何,尚无确切证据。因此,本研究以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为对象,收集中医药治疗CAG有效的方剂,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中医药治疗CAG的用药规律。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 献 来 源 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 Information Site),采用ENDNOTE 9.2软件管理文献。
1.2 筛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明确诊断为CAG(含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2)中药复方治疗有效的RCTs;(3)干预措施:干预组为单纯中药复方或中药复方联合西药,对照组为西药或者中成药。
1.2.2 排除标准 (1)未明确诊断为CAG;(2)综述、个案、针灸、基础研究类文献;(3)中药复方干预无效的RCTs。
1.2.3 疗效标准 (1)有效:症状和体征改善,胃镜复查黏膜慢性萎缩性炎症范围缩小,炎症有所减轻;(2)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胃镜检查无改善或加重。
1.3 方法
1.3.1 检索策略 英文文献库采用主题检索加自由词的方式,中文文献库采用(“慢性萎缩性胃炎”OR“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OR“慢性胃炎”OR“胃炎”)AND(“中医药”OR“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OR“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OR “中华医药”)AND(“RCT”OR“随机对照”OR“随机”OR“rct”)的检索方式。各个数据库的检索时间范围均为建库时间至2021年1月。
1.3.2 数据规范化 依据第10版《中药学》教材进行数据规范化:(1)中药合称进行拆分:如“焦三仙”规范为“山楂、麦芽、神曲”等;(2)中药炮制或加工后规范为中药原名:如“炙黄芪”规范为“黄芪”等。
1.3.3 数据分析 通过Excel软件建立中药复方治疗CAG数据库,采用共现书目软件(BICOMB 2.0)提取处方信息,进行共现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0)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和凝聚子群派系分析;采用Net-Draw依据自由度大小生成网络图。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到397篇文献,除去重复、个案、针灸、综述、非RCTs、基础研究等文献337篇,最终纳入60篇文献,纳入处方95首(部分文献采用多个处方辨证治疗,因此处方数较文献数多)。
2.2 频次分析结果 药物总频次为960次,以频次≥10次为高频药物,共得到高频药物33个,最高频次为甘草58次,以下依次为白芍、白术、黄芪、茯苓、丹参、当归、半夏、党参、陈皮、黄连、麦冬、北沙参、枳壳、柴胡、三七、砂仁、白花蛇舌草、延胡索、莪术、木香、香附、蒲公英、山药、生地黄、太子参、川芎、半枝莲、山楂、鸡内金、佛手、厚朴、赤芍。
2.3 药物分类结果 根据第10版《中药学》教材,将33个高频药物进行分类,发现理气药7味,补气药、化瘀药各6味,解毒药4味,补血、祛湿、消食、滋阴药各2味,化痰、清热药各1味。见表1。
表1 高频药物分类
2.4 高频药物配伍结果 运用共现书目(BICOMB2.0)软件将高频药物进行共现,其中共现值最大为25,最小为0,以共现≥15为常见药物组合(甘草多为调和诸药而用,故未纳入)。见表2。
表2 高频药物配伍情况分布(共现≥15)
2.5 聚类分析结果 对高频药物作聚类分析,采用Ward聚类法,得出聚类分析树状图,结合中医药相关理论,得到7个聚类药物群:(1)麦冬、北沙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丹参;(2)黄连、半夏、陈皮;(3)香附、川芎、柴胡、枳壳;(4)木香、厚朴、砂仁、蒲公英、莪术、三七、佛手、鸡内金、山楂、山药、太子参、生地黄、赤芍、延胡索;(5)白芍、甘草;(6)茯苓、白术;(7)黄芪、党参、当归。 见表3、图1。
图1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图
表3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表
2.6 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对高频药物共现情况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依据自由度大小生成网络图,图中白术、白芍(正方形)位于最中心,为最核心药物;在其周围的有茯苓、半夏、党参、黄芪、当归、丹参等6味药物(圆形)位于相对中心位置,为次核心药物;其他药物以此类推。见图2。
图2 复杂网络结果图
2.7 凝聚子群派系分析结果 运用Clique算法,进行凝聚子群派系分析,得到3个子群(即3个基本方):(1)甘草、白芍、白术、黄芪、丹参、当归、半夏、党参、陈皮、黄连、茯苓;(2)甘草、白芍、白术、黄芪、丹参、当归、半夏、党参、黄连、麦冬、北沙参;(3)甘草、白芍、白术、黄芪、丹参、当归、半夏、党参、陈皮、砂仁、茯苓。见表4。
表4 凝聚子群派系分析结果
3 讨论
CAG是重要的胃癌前疾病[6],目前公认的Correa模式揭示了从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的演变过程[7]。如何有效干预癌前病变,阻断其转化过程,是目前防治胃癌的关键。而中医药在治疗CAG及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等胃癌前病变方面颇具优势,可以有效控制、截断CAG的发生发展,甚至逆转萎缩[8]。
关于CAG的病机治法,各家不一。苏泽琦等[9]收集慢性胃炎患者592例,通过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卡方检验,揭示了慢性胃炎由非萎缩性胃炎向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转化过程中由实至虚、渐见阴虚、血瘀的证候演变规律。国医大师李佃贵[10]结合前人之验和自身所得,认为浊毒之邪壅滞中焦是CAG的病机关键,是胃黏膜多步骤癌变的主要环节;并提出舌质红或红绛或紫、脉数,胃镜下见黏膜充血、糜烂、干燥、变薄、透见红色血管纹为毒邪之候。而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指出以阴虚为主的气阴两虚证为CAG最主要证型,治疗上强调顾护胃气,不可劫夺胃阴[11]。田德禄教授则力推CAG属“虚痞”范畴,主张从“瘀毒”论治[12]。
本研究频数分析发现高频药物以补气理气、解毒化瘀为主;共现分析发现多个药物组合:补阴组、益气组、补血组、化痰组、疏肝组。养气阴重在肺脾,化痰湿妙在脾胃。益气以党参、黄芪、白术为主,补阴以麦冬、北沙参、白芍三药为上,味主以甘,多归脾肺两经。化痰以半夏为要,祛湿以茯苓为尊,随证而为。若痰湿胶着,则茯苓、半夏同施,纳半夏茯苓汤化痰利湿之理;若痰热为患,则半夏、黄连、党参相配,取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意;若湿困中土,则茯苓、白术、黄芪为伍,收茯苓白术汤脾运湿却之功。补血则以当归为中轴,或配黄芪,以当归补血汤气血两治;或配白芍,借四物汤阴血同滋。疏肝自是柴胡配白芍,养肝体而调肝气。
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分为7个药物群,结合中医理论可分为5类:一类以滋阴化瘀解毒为主,一类以化痰清热为主,一类以疏肝和胃、化瘀解毒为主,一类以健脾祛湿为主,一类以补血益气为主。叶天士[13]云“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腺体萎缩之态,当有阴亏之虞;且阳明为多气多血之性,气有余则化火,火壮则气衰,火盛则蕴毒,耗津则生瘀,故而气阴衰、瘀毒盛乃为大患。滋阴解毒化瘀以沙参麦冬汤或芍药甘草汤配以丹参、半枝莲、蛇舌草;然津之于血同本异名尔。津亏之下,热灼胃络,胃气虚衰,化津无力,津聚则痰生,故施以半夏泻心汤之易方。然胃病之乱,肝脾亦有责。脾与胃以膜相连,脾胃运纳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14],若脾虚湿困,则胃失和顺,邪自由生。肝与胃母子之系,肝之疏泄有度,则胃可受纳腐熟;胃气充盛和顺,则肝可调达舒畅。故而疏肝和胃以柴胡疏肝散合木香顺气散配以赤芍、三七、莪术、蒲公英。健脾祛湿、补血益气自是茯苓白术汤与当归补血汤之责。
复杂网络分析提示以白术、白芍为中心点,居众药之首,益气健脾、滋阴生津。而凝聚子群派系分析则提示甘草、白芍、白术、黄芪、丹参、当归、半夏、党参8味为共同药物,乃取益气、和血、化瘀之义,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半夏燥湿化痰、消瘀止血,以散助补[15];当归、白芍补血益阴;丹参补血活血、祛瘀生新。
虚、瘀、毒是CAG发生发展的重要致病因素。从临床证型来看,杨静等[16]研究发现肝胃不和型与脾胃虚弱型以轻度萎缩多见,胃阴不足型与胃络瘀血型以重度萎缩多见;苏泽琦等[17]以多中心、大样本临床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优化方案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统计分析了461例CAG患者的证候分布,发现瘀阻胃络证是CAG常见的5个证型之一。而临床药物研究发现,以丹参为代表的化瘀药对CAG伴异型增生有逆转治疗作用[18],以白花蛇舌草为代表的解毒药能改善CAG胃镜及病理状态[19]。因此,“调气和阴、祛瘀解毒”是中医防止CAG进一步恶化的关键环节。
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也是胃癌最常见的癌前疾病。积极发挥中医药优势,延缓或逆转“炎癌转化”是中医临床胃癌防治中的重要思路[20]。本研究以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RCTs为对象,运用频数分析、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凝聚子群派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发现“调气和阴、祛瘀解毒”在CAG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医治疗CAG提供了思路。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处方数偏少,可能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