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探析
2021-12-09汪啸原
摘要:当下文化类节目愈发兴盛,而主持人作为节目与受众之间的桥梁纽带,其语言表达要充分展现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主题和内涵。本文以《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这档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为对照,从语言风格成因、语言特点、形象设定等方面进行探析,凸显主持人语言风格表达的重要性,并结合当下融媒体背景,就文化类主持人语言的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语言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170-03
一、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定义
電视文化类节目就是以文化为基础和源泉进行创作和传播的电视节目,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与文化精神内核、用艺术形式展现出的多元化电视节目[1]。文化类节目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节目,有文化精神内核,多了一份厚重与严肃,同时向受众提出了一定的精神审美要求,这致使以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受众固态化、定向化。而彼时环境仍处于发展中,受众的受教育程度和精神追求都相对偏低,受时代特征影响,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偏于严肃庄重,更似学者形象,在互动性上较为缺乏,故略显生硬,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正因如此,以往的电视文化类节目趋于小众而未见主流。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意义是巨大的,其承载与传播民族文化,以电视画面之形式,传递着文化的内容符号。
二、《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节目概述
《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这档节目,以宣纸文化为探索方向,植根非遗文化背景,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宣纸、了解宣纸,弘扬工匠精神、传播非遗文化,推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纸的制作工艺的传承。
从板块划分上来说,首先,片头从艺术美学的角度出发,以俯拍的形式拍摄一位书画大师在宣纸之上挥毫泼墨的场景,然后通过镜头特写,用特效呈现出宣纸画轴上点墨晕染、沁入纸张的画面,以及宣城各地美景及泾县地理景观的画面,并配以相应的解说词。其次,在开场主持上,由女主持人开场,活跃气氛,而后以话语引导去寻找男主持人,并通过与其对话引出主题及节目主体场地,而这里男主持人则负责以一种“寻”的形式,找到古镇中的宣纸,并以此为媒介,传递个中情感及宣纸的大致信息。
从节目分工上来说,男女主持各有分工,男主持人由宣纸之源头谈起,介绍其历史渊源及艺术价值,女主持人则负责向受众介绍宣纸的制作工序。两人共同负责的部分是采访部分,这部分结合了新媒体技术,设计男主持人来到现场的过程,采用同画面分割的形式,通过服装上的转化,体现出古今的转换,暗喻宣纸自古传承至今,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历久弥新。
从节目片尾上来说,两位主持人共同主持,采取总结升华的形式,辅以相应的空镜头画面,如古镇的航拍内容、古镇雨巷的背景镜头等,营造了一个具有人文古韵的环境。这个版块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以宣纸为引,侧面展现宣州的古今发展,诉城市之魂,谈城市精神,以此升华主题,凸显节目价值内涵,揭示节目的思想内核,也进一步提升了节目内容的完整性。
三、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成因及语言特点
(一)语言风格成因
早期播音形式单一,单人的风格化特征、人格化力量不够突出。随着媒体业内的创新发展,节目种类愈发多元,各类主持人纷纷涌现。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风格也逐渐多样[2]。而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的变化,与节目的时代背景、节目形式、受众喜好以及个人特质息息相关。《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这档文化类节目,是在当下新兴媒体环境背景下制作出的一档节目,主持人在语言风格上,既要展现文化类节目的特性,又要符合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
(二)语言特点
在创作文化类节目《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的过程中,节目组对语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现场蕴藏的不同文化元素,如不同纸张的对比陈列、馆内纸状浮雕的装饰设计、宣纸工艺制作的器具展示等,产生如诗如画、移步换景的思维感受。例如,女主持人在介绍宣纸制作有“捞纸、压榨、焙纸、选纸、剪纸等前后一百零八道工序”时,在展厅内的站位走动,旨在以语言进行引导,结合镜头拍摄,为受众带来最好的呈现效果,使其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看到宣纸,从而了解宣纸。同时,在串词创作过程中,引用《新唐书》《天工开物》《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典籍中的语句,结合宣纸制作每道工序的自身特点及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使用,使内容充满古韵,既具有文字的美感,又有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契合节目的整体风格,体现文化内容的精神内核。
语言外部表达的塑造,需要在语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在这档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以一种类似导览者的视角推进节目,因此在语言表达上要具有引导性,具有吸引力,通过清晰明快的有声语言表达,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受众传递精准有效的信息。关于这一点,既需“秀外”也要“慧中”。“秀外”说的是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感染能力要强;而“慧中”是说主持人自身的专业修养、人文素养要高。“慧中”是“秀外”的前提,要想《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这档节目取得优秀的表达效果,必须提高人文艺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将内在的文化通过语言表达出来[3]。只有表达出内在文化,才能成为合格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才能真正做好这档节目,传递出节目的核心价值。
另外,主持人的语言应当是有韵味的,能够引人思考。通过参与节目的策划,对节目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准备和对访谈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设计,塑造高品质的语言表达[4]。在作品《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中,主持人通过对节目整体的理解、结构的分析,在遣词造句上反复揣摩,引经据典,博采众长。节目中关于宣纸的历史渊源的内容片段“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证明了唐时已有宣纸,而这段历史,便是查阅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作品《历代名画记》所知晓的;而对宣纸久负盛名以及其纸张特性的介绍,如“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所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是其在设计和创作时,为了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和介绍的全面性,查阅了《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历史记载,从而使语言表达更为准确,且具有韵味。受众在听到这些语言表达时,会进行思考,产生共鸣,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形象设定
如果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是主语言,那么主持人的形象设定就是副语言。主持人的副语言风格,即除有声语言之外的风格特质,是主持人肢体动作、身体特征和穿着打扮所表现出来的整体风格。在创作《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时,节目组便十分注意主持人副语言方面的设计。开场选择在赤滩古镇进行拍摄,因为此地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其中的建筑构造也大多保留了原貌,烟雨朦胧、古色古香的环境能烘托出节目诗意的氛围。女主持人在服装搭配上以素雅的风格为主,一方面与环境相融,另一方面与文化类节目风格相符。而男主持人在街亭等待,身穿古装,手捧宣纸,突出了宣纸的历史传承,与现代装扮的女主持人形成了一种跨时空交流对话的效果,也将宣纸被称为“千年寿纸”的特点传达了出来。在后续镜头中,男主持人在讲解厅讲解宣纸历史时,所穿的服装是汉服,而在其来到采访展厅的过程中,节目组通过剪辑特效的技术手段,采取分屏的设置,形成一种男主持人在行走的过程中由古装转换成现代装的画面效果,仿若其从古代穿越而来,由此体现出制作技艺秉承古法、千年未变的特征,体现出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传承理念,能给受众带来一种古今交融的时空穿越视觉效果。
四、融媒体背景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优化策略
如今,在融媒体大背景下,出现了AI虚拟主播。AI虚拟主播是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技术结合的产物,能够从事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等一系列工作[5]。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近两年较为成熟的AI虚拟主持人已经在一些主流电视节目中出现。《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这档节目也是在融媒体背景下制作,在网络平台投放播出的,所以下文以此为例,探讨在技术的冲击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如何实现语言的优化。
(一)提升综合素养
数字媒体时代,隐性知识是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指的是主持人的内在修养,如道德、人文、专业素养等,集中凸显为人格魅力,不可取代。《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的主持人,并不具有十分出众的外貌,但其用丰富的学识、经验与极佳的主持技巧,向受众展现了自身的独特魅力,凸显了节目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在《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充分了解宣纸文化知识,节目组查阅了许多资料。在准备阶段,为了确定宣纸的历史渊源及制作原料,翻阅了《泾县志》《旧唐书》等,仔细求证,了解到“两种制作原料即为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这两种东西都是泾县得天独厚的特有植物。由于泾县山区的日照、年降雨量、温差、空气的湿度的独特性,制造宣纸的皮料和草料在山中滩晒经日光漂白”。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在语言表达时才能有金句,才能以言动人,在实际表达中做到有层次、有韵味,给受众以较强的感染力。语言内涵不仅来自书本,还来自丰富的人生阅历,其能使语言表达更具有深度和现实意义。
(二)加强与受众的交流
主持人可以通过肢体、思维、语言等方式与受众进行生动有效的互动,从而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用一种朋友般平等交流的方式,给予受众亲切感。以往部分文化类节目存在的问题是过于刻板,缺乏互动性,存在较强的距离感。《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打破了以往文化类节目刻板的形式,采用情景演绎、切身实践、语言沟通等各类互动形式,增强互动感,提升共情度,打破了距离的隔阂,真正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在节目中,男女兩位主持人联手制作宣纸,就捞纸和晒纸两个工序进行了实操体验,并通过语言介绍步骤,“一帘水深,二帘水浅”“晒纸近60℃的高温,要刷得平、揭得快”,能让受众真切地感受到宣纸制作的不易。节目组之所以设计宣纸DIY环节,就是为了通过主持人的动作体验及语言解析,给受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增强语言的幽默感,有利于优化节目的互动效果。
(三)把控语言情感
播音上都说有声语言的表达是“气托声出,情随声动”。情感把控是语言风格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主持人比AI虚拟主播更具优势的一点。虚拟主持人缺少复杂的思想感情,无法主观上进行二度创作。相较而言,主持人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能调动主观能动性,传达自身的感受,让受众更直接地感受到第一现场的氛围。《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被投放在B站等网络平台上,主持人呈现出的有声语言表达与浓郁的思想感情、与受众多元化的互动形式、片头的情景演绎、博物馆内的古今对话、采访中的谈话式交流及DIY宣纸制作吸引了不少受众,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在《三尺宣纸话不尽的宣州记忆》中,主持人展现出了对故土的热爱之情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敬佩之情,其在片尾总结的评论式结语,在谈及宣纸的同时,还联系当下现实,阐述总结了宣城人民抗疫情的英雄事迹,并对宣城的城市发展的多项成果举例阐述,认为宣纸是城市文脉之魂,英雄是城市发展之魂,硬核是城市建设之魂。最后,还通过欢快喜庆的对联形式,为宣城带来了美好的祝愿,“忆往昔,宣纸点墨经风雨;看今朝,乘风破浪开新篇”,在昂扬积极的情绪下结束了全片。在这段表达中,主持人采用了以暖声为基、虚实声结合的声音表达,以实声陈述成果,总结评论;以虚声带暖声表达激动的心情、对城市的热爱、对家乡的自豪及祝福等思想感情,能在言语中让受众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受众更好地融入其中,感受到节目背后隐藏的文化传承的情怀。由此可见,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有温度、有情感,同时具有调值变化的韵律美感。对比AI虚拟主持人,其虽然可以复刻主持人的声音,但具体语言表达机械生硬,没有暖声,调值单一,并不具备变化的韵律美感,且没有情感传递,情感共鸣缺失。因此,主持人在语言表达上应当突出对情感的运用,培养自身对语言情感的精准把控,从而在节目中取得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五、结语
当前,人们处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很难静下来去阅读、去思考。但物质上的极大满足,又催生了精神上对知识文化的迫切渴望,同时,大量娱乐性节目所带来的麻木单一的观感,提高了文化类节目在受众中的接受度与欢迎度。在传媒大视域下,要与时代接轨,运用新型的媒介形式,依托新媒体平台模式,打造优质的、创新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要真正顺应时代发展,做好文化类节目的有效传播,传递文化符号,传承文化经典,将这份责任牢记在心,培养自身独特的、有吸引力的语言风格,去吸引受众、感染受众,从而推动文化节目的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也期待越来越多的优质电视文化类节目登上中国电视荧屏,借媒体之力,为我国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琰.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副语言意识的培养与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9,7(13):160-162.
[2] 邵鸿权.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拥有独特“范式”[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118-119.
[3] 秦达拉.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创新路径[J].传媒论坛,2019,2(19):66.
[4] 王亦工.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语言风格探析[J].传媒论坛,2019,2(12):93-94.
[5] 牛在官.探讨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类型分析[J].低碳地产,2016,2(9):448.
作者简介 汪啸原,本科,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