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表达本位的实践思考
2017-01-21李华明
李华明
[摘 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肩承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和写作素养的双重使命,在语文课堂上,尝试引领学生从阅读接受本位走向语用表达本位,通过探究文本主旨表达方式、揣摩作品语言风格、捕捉文本可延伸点等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积极语用 主旨表达 语言风格 可延伸点 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04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师生在课堂上展开真正意义上的积极语用活动,期待教学双方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主动和谐的语言文字表达的生成和交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既要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为目的的阅读素养而教,又要为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为目标的写作素养而教。目前,我们尚无专门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而编写的专门教材,因此充分发掘手头教材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元素,在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同时,设计一些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语用活动,成了笔者当前积极研究和实践的主题。现将笔者的一点做法和思考做简要表述,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关注文本主旨表达方式,在揣摩探究中迁移语用能力
阅读教学尊重接受本位,更推崇表达本位。引导学生不断理解、积累、迁移、内化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甚至创造性地运用所学方式去表达自我,是我们语用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根据不同的文本体裁、表达主旨的不同方式,精心设计相关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在字里行间走上几个来回,可以探究、把握、内化其语用形式功能,凸显语用本位。如小说阅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教师在该内容的教学中,紧扣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和“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归纳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知晓相关的布局技巧,认为这就是读写结合、即时语用了。其实不然。一般来说,一位作者的某一作品都是有一定创作意图和主旨的,阅读与写作结合,语用能力的锻炼,就在于带领学生学习和探究作者的这种主旨表达方式并得以迁移内化。如文本中出现的环境描写,若我们只是欣赏它的意境美和文字形式美,那只能谓之为审美阅读,而如果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此时安排环境描写的用意,体会它对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这才真正从语言的外壳走进表达的内核。
二、品味文本独特语言风格,在特定情境中迁移表达能力
文本中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字,往往能勾勒出曼妙的语言意境,流露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有意注意并深入探究,可以帮助他们构建属于自己的“表达模型”,完成从接受到表达再到表现的语用实践过程。如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九)”《呼兰河传(节选)》一课在写园内景物时,萧红用了十一个“就”字,将自由生长其中的动植物描写得惟妙惟肖而丝毫不觉啰嗦。教学中,把这种别具风味的“萧红体”呈现出来,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感意义,发现表达意味和效果,这样,学生就能在探究中形成有自身思维影子的“表达模型”,在一定语境中复制、传播。如“周末是属于我一个人的舞台。在这样的自由空气里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看电视累了,就踢两脚小足球。肚子饿了,就咬两口面包,喝几口橙汁……”“再严肃的课堂,在他眼里也毫无约束力:想斜坐便斜拉拉地腻歪着,想看黑板便斜着眼睛瞄几下,想说话了便探过头去嘀咕几声……”通过这样的表达迁移,学生不仅进行了语用能力的实践,而且更深刻地体会到“萧红体”表述的魅力,实现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感、阅读能力形成的价值走向。
三、关注文本可延伸点,在捕捉思考延伸中进行语用实践
新课标提及“根据文章主要信息缩写”“根据文章基本内容合理想象扩写”“变换文体和表达方式改写”“捕捉文本留白补写”等多种延伸性练笔方式,教学中我们关注不同的文体,细心捕捉其中的可延伸点,可以让学生在潜心阅读、思考表达中锤炼语用能力。如《藤野先生》一课中提到学生会干事寄来的匿名信,这信到底写了什么内容?鲁迅决意弃医从文,用笔唤醒愚蒙的中国人,这时会与藤野先生怎样对话?鲁迅写作时夜间疲倦想偷懒,耳边会响起藤野先生哪些抑扬顿挫的话语?这时“他又良心发现”,想到的是什么?会继续写哪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些文本中没有展开陈述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延伸下去。除了在文本中间捕捉留白点,我们还可以顺着作者主旨、思路对一些文本进行相关延续性写作。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学习完后,让学生继续想象“于勒又一次回到了哥哥嫂子家”,这时“我”及家人会有怎样的切合那时社会背景的故事发生?再如学习了《多收了三五斗》后,让学生想象“旧毡帽们”在贱价粜米后会跟家人说些什么?这样,在打通文本语境与课堂语境通道的过程中,学生积极进行着自己的语用实践,感受着学习同伴鲜活的风采,享受着表达本位带来的心灵释放和愉悦。
以上语文课堂听说读写思的活动开展,将学生从接受本位过渡到语用表达本位,涵盖了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综合语用。在这样的双方多向互动平台上,“表达行为与心灵享受形成良好循环”,学生表达能力得到最大可能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