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2017-01-12仲昕

记者摇篮 2016年11期
关键词:通俗化语言风格口语化

仲昕

【摘 要】口语化、通俗化语言在交谈和传播中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不同层面的人群接受起来都很容易,这也使得电视新闻语言的运用由严肃、规矩、正式变得越来越口语通俗,目的是为了能让新闻真正地走进百姓的生活,能受到社会各界最广泛的的关注,能最大化地体现新闻在传播中带给观众的价值。

【关键词】电视新闻 语言风格 口语化 通俗化

电视主要通过语言、音响、活动图像及图片、图表文字、色彩等多种信息符号综合运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是一种声图并茂、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具有形象直观、现场感强的特点,因此,电视是老少咸宜、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是受众接收信息障碍最少的媒介。电视也是一个综合技术含量高的媒体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清化、数字化电视的推进,信息传播呈现多样化态势,电视新闻也越来越具有影响力,正在以新的格局和面貌、新的节目形态和传播方式呈现给大家。

电视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电视节目的形式可分为新闻、专题、文艺、娱乐、科技、教育、经济、服务、访谈和电视剧等类型,这些不同的电视节目形式,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而新闻就是通过多种载体,对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一些人们关心的事的迅速广泛传播,说到底,新闻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新闻事件调查,还是生活娱乐,或者是健康保健等各种类型的新闻都在悄悄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同层面新闻受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特别是网络的横空出世,前景更是无法估量。因此电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必须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电视新闻的语言必须亲切平和、通俗易懂,让人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能感受到新闻带来的温度。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样,语言也是新闻传播最重要的载体。新闻语言,即新闻作品的语言。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新闻传播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把有价值的信息传达出来,从而让受众理解和接受,是新闻语言的艺术。新闻语言是对新闻画面的一个拓展,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是为事实服务的,新闻语言应该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新闻语言讲求信息的运载量,适宜在社会上广泛传播。那么如何才能写出电视新闻所需要的通俗化和口语化语言风格的文稿,作者就这个问题在本文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新闻语言要多用精准短小的句式少用长句式和倒装句

在当下的报道中,记者们用大量的实践来证明新闻语言在新闻事件报道中的作用是很关键的。在句式的使用上,繁杂的长句和精悍的短句在表现方面都各有其优点,长句严密周详、条理贯通、气势磅礴;短句干净利落、通畅明白、朗朗上口。对于电视新闻稿件,一般都尽量使用短句,有时七八个字,顶多十几个字就一定要见标点符号,要有间隔,要采用群众习惯的说法,简明扼要清楚地进行表述。有些电视文稿需要使用长句,虽然长句婉转悠扬,可以抒情,但是过多的描绘很难配上相应的画面,这样更不利于观众收看收听清楚,容易在思维上脱离主题,而使用短句可以更准确、精练、生动地表达,也就是说在用短句说话时,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不要用两个字,要单刀直入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文白相杂晦涩不通,这也是新闻稿件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制作电视新闻时,优美完整、富有诗意的画面拍摄要事实清晰,声音解说针对性要强,要为画面服务,不要笼而统之,放在这里也行,放在那里也可,同时为了提高观众的接受度,无论文字长短,都应该增强使用口语化语言,这样不仅能充分反映电视新闻的主题和内涵,还能让观众入口入耳、入目入心。

二、新闻语言使用时要少用代词不滥用简称及省略语

我们有时在电视新闻的播报中,会听到这个单位如何如何、他怎么说他怎么做等类似的语言,那么这个单位到底是哪个单位呢?他又究竟指的是谁呢?这样的语言对于报纸和杂志来说,只要翻看一下前文就会知道的,可是电视新闻不行,声音无法逆转,过去就过去了,没有办法弄清楚真正的意思。为了让观众能接收到简明的信息,新闻中不要滥用简称和不规范的省略语,方言土语也必须少用。比如“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最好是用全称,也可简称为四有,但不要简称为三有一守,至于有些难懂的方言土语,除了专门节目需要外,一般也要改成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只有适合大众口味的语言才是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因此电视新闻在语言表述上,要多用受众能接受的词语,尽量说明事实的主题,少用代词代替,必须使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承认的简称。由于约定俗成的广泛基础和社会认可,交流时无需解释就可以彼此明白,这也是观众的一种心理习惯,很容易被接受和听懂。因此不要为了节省时间特意节约字数,也不要对固定称谓进行压缩。对过于生僻容易误解的简称在新闻稿件中就更不宜使用了。

三、新闻语言在使用音同意不同的字和词上要避免误解

准确是新闻语言最明显的特点之一。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字和词是相同读音而意思不相同的,所以在使用上应该格外注意,比如“童稚”和“同志”,“签名”和“千名”等等,如果这类的字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人们可以根据字面就能理解其意思,可是电视语言上使用则不同,如果遇到语言环境合适时,比如在抒发个人感情时,出现听觉上的某些误差关系还不算太大,可如果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出现使用不当的字或词,就很容易造成表述不清,甚至让观众误解。施拉姆认为,有效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传通双方的经验范围。例如,某生产厂家生产的产品在抽样检验中全部合格,这段话观众听了很容易被理解成产品全都不合格,这样不但影响新闻质量,也容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新闻稿件必须遵循新闻理论原则,适当地、有选择性地运用新闻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避免误解的发生,在电视新闻制作上最好都配用同期字幕,如果字幕准确无误地标明,那么即便是使用了音同意不同的字,那么也不会影响新闻播出的质量。

四、新闻语言中的数字处理要增强形象化减少抽象化

电视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数字,而这些数字信息又非常抽象,很难用画面做出准确的说明,基本上是通过解说词进行介绍的。然而数字在稿件中是没有感染力的,观众通过听觉一次性感受数字,基本上没有思考的时间,也就不清楚其含义。所以,在电视稿件中如果数字的数量较小,大家一听就明白的,可以直接使用;如果数字的数量较大时,在介绍的过程中,必须增加一个参照系数的参考量,进一步说明这个数字,这个参照物需要是观众熟悉的、比较形象具体的东西,便于迅速地理解。比如,发电机的年发电量,不能直接说是多少千瓦时,要用老百姓可以理解的生活中的身边人都习惯的说法,或者是大家都常用的数量进行对比使用,可以说成相当于多少人使用生活用电数量,也可以说成需要一个人使用多长时间等。再比如,建立一个大型活动商圈,不要仅仅说有多少万平方米,要进一步补充说明可以容纳多少人使用。又如有一位记者报道人口普查工作,记者如果光说“规模空前”则较为抽象,这位记者巧妙地将其化为具体:“光是进行人口统计的人就住满一个大城市。”这样形象具体地使用数字在电视新闻稿件中,可以让观众更直接地了解事实真相,既形象生动又鲜明清楚。

五、电视新闻语言要恰如其分地服务于画面不能喧宾夺主

电视是画面为主角的,稿件的语言必须要与画面相一致。在画面和语言的关系上,语言要根据画面来撰写,文稿是画面的补充和说明,画面和语言不能相悖。语言表述不要过于细腻,要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适当地采用“留白”处理,会为新闻传播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收到更好的效果。“留白”是中国画的传统变现手法之一,是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如果用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采用“留白”的手法,即在新闻报道中的某个时刻,有意识地不用解说、同期声采访,仅用精巧的画面来表达意图,让观众在自己分析、判断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领悟和感受,通过主动的想象,获得强烈的观赏兴趣。如若遇到新闻现场事件性的新闻,现场的同期一定要进行准确的事实报道,配合事件的现场拍出有效的画面,还要对事件进行准确的评述,这时的语言就不需要过多的描写。如果是成就性的报道,这时画面就可以添加一些优美的镜头语言,同时也可以运用一些生动的电视语言,既可以增加节目的厚重感,也能让成就报道很有分量。如果遇到电视新闻需要通过画面来展现细节,来“凸显”新闻的内涵时,可以不用解说词,而是用音乐或者音响效果增加画面的感染力。

电视新闻的来源是人类社会活动,电视新闻最核心的要素是信息,信息最直接的价值是传播及时准确,而媒体竞争的核心因素是体验。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新闻来说,只有通俗化、口语化的新闻才可以真正贴近观众的生活,拉近新闻和百姓心理上的距离,因此新闻语言要讲究朴实,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要从观众的认知水平出发,运用熟悉的语言形式,使用口语化和通俗化的文稿,要抓住人,让观众跟着听跟着看,而且能看得下去,喜欢接受的同时,也愿意接受,通俗化、口语化的文稿念着顺口,听着顺耳,换言之,可以说,通俗化、口语化的文稿是适合大众口味的语言,是最鲜活最具有生命力的,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新的技术可以为电视新闻提供更简便快捷的制作手段,但是来自源头的新闻画面和新闻语言则是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只有适应大众口味的具有通俗化和口语化风格的新闻稿件,才能传播出最有效率、最具成果的电视新闻消息,在当下的新闻业态发展中,我们必须树立更高的理论自信,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努力发挥生活中的人文情怀,写出传播力和影响力更高的新闻稿件。

(作者单位:抚顺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通俗化语言风格口语化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艺术语言学视角下方言节目分析
邢非的诗
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