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茶馆》的语言风格评析

2016-04-05高上幸子

戏剧之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语言风格茶馆老舍

【摘 要】老舍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能将日常口语提炼成极具审美价值的戏剧语言,表现力极强。老舍先生的戏剧作品《茶馆》中的语言具有生活化和口语化特点,他在戏剧中运用的“京味儿”语言是整部作品最独特的地方。戏剧语言平实直白,鲜活的口语风格充分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语言大师;老舍;茶馆;语言风格

中图分类号:I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52-01

《茶馆》这部优秀的戏剧作品以北京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一个茶馆为舞台,反映出清末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在老舍先生创作的众多优秀作品中,《茶馆》的影响力最大,它被曹禺先生称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其价值受到观众的赞赏,这和老舍先生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是对《茶馆》的言风格进行评析。

一、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相符

在《茶馆》第一幕中,马五爷端坐在原处随口来了一句“二德子,你威风啊”,这句平淡无奇的话语将马五爷不可一世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语言充分反映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在《茶馆》第二幕中,做过国会议员的崔久峰,在王利发劝他为国、为民出一份力时,崔久峰一句“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就交代了崔久峰的过去和现在,他曾经是旧民族主义者,但在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混乱政局后,内心感到失望透顶,看不到民族发展的希望,于是表现出麻木不仁的样子。

《茶馆》中的第一句台词“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是茶馆店主王利发说给茶馆内的客人们听的。唐铁嘴在茶馆中是一个吸食鸦片、日混饭的二流子,他经常来茶馆中喝茶,但是总是借故赊欠茶钱,王利发对唐铁嘴的这种丑恶行为十分厌恶,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意,就打发唐铁嘴离开茶馆,给唐铁嘴送茶也是为了不让他打搅到茶馆的生意。当以看面相混饭吃的唐铁嘴提出给王利发看面相时,王利发却说:“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王利发并没有直接拒绝唐铁嘴给他看面相,而是采取了教训的口吻,充分表现出王利发对唐铁嘴的不屑和告诫。该剧中人物语言特色极为鲜明,在平淡中展现出奇特,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语言幽默,人物性格突出

《茶馆》中的语言幽默,极具生活化特征,老舍先生一两句简单幽默的语言就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整部戏剧作品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给人带来思考的空间。这种对黑暗旧社会无情讽刺的强烈艺术效果,是戏剧作品的一大特色。茶馆中的伙计李三回答别人时说:“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让人听到后忍俊不禁,继而又让人感到悲凉,简单几句话却分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特质。当唐铁嘴说自己已经不吃大烟,改抽白面,并在众多茶客面前吹嘘大英帝国的烟和日本的白面时,观众们哄笑,并感到痛心疾首。吴祥子在敲王利发竹杠、讨好处费的对话中反复提到“意思”一词,其实是指你若不按指示办事,我们就会对你不客气,对话中的几个“意思”极具语言的张力,充分展现了宋、吴二人阴险、市侩的气质,同时展现出茶馆老板王利发深谙地下交易、精于处理各种人物关系的精明个性。王利发在茶馆中见谁都请安、作揖,在从父亲手中接手茶馆时,也学会了父亲的处事哲学。当茶馆中的茶客议论时局时,王利发吆喝各位“莫谈国事”,这句简单的台词将王利发善于周旋、八面玲珑的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善于运用“京味儿”语言

《茶馆》表面上讲述的是北京城一个小茶馆的日常,但实际上却是当时老北京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老舍在《茶馆》中善于运用“京味儿”语言,将老北京人呈现出的安分、机智、滑稽、各安天命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茶馆》中的语言都是纯正的北京口语,句子虽然简短,但却生动传神,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起到极大的作用。在《茶馆》第二幕的开头,清朝都灭亡几十年了,茶馆老伙计李三还不不愿剪掉辫子,他说:“我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皇上改回来了呢?”这句对白是纯粹的北京大白话,处处透露着“京味儿”的话语将老北京社会最底层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活。老舍先生在戏剧《茶馆》的创作中,十分注重戏剧的叙述功能,并且十分重视人物对话的个性化和完整性,整部戏剧中多使用具有幽默感的语言和浓厚的“京味儿”语言将清末各种阶级人物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据戏剧中人物的身份,创作出符合人物心理的个性化语言。王利发语言谦恭、善于应酬;常四爷语言豪爽、饱经沧桑;宋恩子、吴祥子言语狡诈、傲慢无礼,老舍以简单的人物语言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四、总结

老舍先生在戏剧创作中善于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显的话语,来表现出老北京人安分、机智、滑稽的个性特征,其中最具代表的《茶馆》更能让人深刻地领悟到戏剧的艺术美。由于该剧的语言形式独特,深受广大观众朋友的喜爱,所以这部经典的戏剧作品能在舞台剧中独占鳌头。

参考文献:

[1]老舍.茶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梁素芳.《茶馆》语言艺术初探[J].中国期刊网,2007(20).

[3]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高上幸子(199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现为武汉市第二中学2013级理科实验2班学生。

猜你喜欢

语言风格茶馆老舍
《茶馆》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艺术语言学视角下方言节目分析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