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罐灸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作用
2021-12-09王琬璐崔朝兵耿建领
王琬璐, 崔朝兵, 耿建领
(禹州市中医院脑病科,河南 禹州 461670)
中风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在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中位居首位[1]。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中风病死率明显下降[2],但该病的致残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如何减轻中风患者的后遗症程度是脑血管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中医外治技术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均具有较好临床效果,优势突出[3-5]。中医外治技术在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治疗中被证实具有满意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神经与肢体功能康复效果。温罐灸护理技术主要目的是解决传统灸具设计上的不合理,传统灸具具有受热不均易引起烫伤以及排烟不畅等问题,以求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解决临床治疗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护理质量与治疗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入院后进行常规查体并完成相应实验室检查,给予心理护理及药物、生活、病情等相关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除进行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外,还采取温罐灸中医护理。温罐灸中医护理的具体方法如下:①评估:对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情况、既往史、温灸局部皮肤状态、疼痛耐度、心理状态等进行综合评估。②物品准备:温灸罐、治疗盘、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刮痧油、艾柱 、打火机、镊子、纱布,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③定位及检查:遵医嘱确定温灸部位,检查温灸罐罐口有无破损。 ④安装:通过捻(捻艾柱)、旋(旋转置于罐内)、点(点燃艾柱)、搓(搓罐体使其均匀受热)四大步骤,使艾柱与罐体相结合并均匀受热。 ⑤刮、灸:温灸部位涂抹刮痧油,采用九大手法(灸、点、按、拨、刮、熏、揉、推、熨)进行单一方向刮拭,禁用暴力,如皮肤干涩,随时蘸湿再刮。操作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状态,艾灰及时清理,如有烫伤等情况及时处理,操作完成后及时清洁局部皮肤。 ⑥记录:根据医嘱详细记录施灸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⑦灸后注意事项:结束后多饮温开水;避风寒,12 h内禁止洗澡;及时弹艾灰,以免烫伤患者。⑧所有患者干预每日1次,每个疗程10 d,共干预4个疗程。
1.2.2 观察指标 ①肌张力:使用改良Ashworth 肌张力评定法[9]进行2组患者肌张力的评定,得分越高则肌张力越高,肢体功能障碍越重。②日常生活能力:使用BI指数评定量表[10]评估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则生活能力越强,康复效果越好。③临床疗效[11]: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或显著改善,可独立行动,基本生活自理;有效:肢体功能部分恢复,生活自理水平较弱,有语言或交流障碍;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n=98,n(%)]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与下肢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肌力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日常生活评分均提高,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2.4 安全性观察 温灸罐采用钧瓷泥土高温烧制而成,耐热性、传热性、恒温性好,一体成型的双层杯壁,密闭且光滑平整,既能保温,又能有效防止烫手,减少艾柱燃烧时药力的损失;底部的通气孔配置合理,供氧充分,能够使艾柱充分燃烧,且排烟性能良好。在温罐灸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过敏、灼伤皮肤等情况。
3 讨论
中风的临床治疗是以更大程度恢复患者机体各方面功能,减轻疾病痛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为主[11-12]。艾灸在中风后偏瘫、吞咽障碍、肩手综合征等后遗症的治疗中效果显著。但艾灸的临床效果受到穴位、时间、类型、艾灸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3-14]。温罐灸将艾柱置于罐内,点燃后产生近红外通导入人体,配合特制的中药药油,借灸火、热力以及药物作用,在身体各个部位进行熨灸、刮痧、拨筋、疏通经络等,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的功效。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后上肢肌张力与下肢肌张力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指数高于对照组,表明温罐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比常规护理方法疗效更好,能够更好改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水平与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良好。温罐灸将艾灸、刮痧、按摩等几项传统中医技术集于一体,成功实现了温刮、温灸、推拿、热疗、近红外五合一,真正做到了排毒解瘀、散寒祛湿,疏通淤堵经络,温补亏损阳气,解决了艾灸时间、艾灸感等因素的限制,避免过敏、灼伤皮肤等不良反应,体现了在继承中医传统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