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构建“自本”课堂
2021-12-08钱建芬
【摘 要】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绝不能失.在新时代教育不断提质增效背景下,对课堂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教师作为学科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协进者,应当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本文针对初中数学课堂从“生本”走向“自本”,需要教师从学习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自本课堂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许多知识显得生涩难懂,有相当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知识要点而是“死记硬背,生套硬搬”.在教学中不加以矫治,对一个心智正在发展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走向一条成长过程中的不归之路.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大胆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习以为常的教与学方式上寻突破、觅创新、求发展.课堂从“生本”走向“自本”是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提升以正确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指向本原性知识内化,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努力让课堂教学产生“迭代”升级的效应.
1 “自本”课堂的意义
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改进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原先的“师本”课堂到“生本”课堂,再到当下的“自本”课堂.但是,不少老师的课堂还是停留在“以师为本”的传统教学方式上,教师教的活动替代了学生学的活动.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被灌输的对象,这样的课堂没有灵动性,缺少生命活力,是泯灭学生天性,扼杀学生心智发展的“屠宰场”.所以,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就是转变教师的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协进者,帮助学生经历真实的协作探究、思辨悟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自本课堂”意味着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组织教学,它是相对于“师本”课堂和“生本”课堂而言的,是对课堂教与学关系的全面调整.“自本”课堂中的“自”指的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是以学生个体为本,针对学生的个体需求,有机整合教学资源,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规划、自治管理、自行习得、自我突破、自省反思、自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开拓视野.在识记、了解、理解、应用、灵活运用、创新上一步步突破,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方法理解透彻,进一步发展学科的核心素养.
2 构建“自本”课堂的具体策略
交往合作、创新创造、批判质疑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但从目前课堂教学方式的现状看,在传统讲授法主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仍旧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共进意识、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也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知识内化、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升华.这种只关注外在形式、忽视其内在实性的变革,改变的仅仅是学生记忆知识的愉悦程度.“自本”课堂的构建既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符合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为此,我们从学习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四个方面探讨推进“自本”课堂建设的策略.
2.1 學习目标上注重核心素养,摒弃死记硬背
初中数学相对小学而言容量大,节奏快,并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抽象问题,具体数字运算转化为数形结合的推理和基于符号的运算.学生的学习面临着身心素质、品德素养的全面提升和毕业升学考试的压力.所以,只有理念支撑,没有行动方案,学生的学习很容易沦为应付考试,结果牺牲了在思维品质上提升的机遇.为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尽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数学的学科特点是抽象、逻辑性强、严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之后,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a=0的一个根大于1,另一个根小于1,则a的值可能为( ).A.-2;B.-4;C.2;D.4.
在学生刚拿到此题时不知所措,虽然知道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有关,但有点无从下手,经过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之后,发现可以设抛物线与x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1,x2,由根与系数关系可知x1+x2=-2,x1·x2=a,得到(x1-1)·(x2-1)<0,可得a<-3,从而得出答案B.但很快有学生发现图象法比较简洁,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就是对应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通过图象法解答,发现其图象上B点在第四象限,即x=1时,y=12+2+a=3+a<0所以a<-3,故选B.我们可以看到:第二种方法解答通俗易懂.本来已完成此题,这时有同学站起来,提出此题还可以直接代入,这给同学们又提供了一种绝妙的方法.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知识学得比较通透,通过数形角度思考,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善于动脑的学生采用直接代入法,特殊值解决实际问题.虽然这是一道选择题,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借助“形”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经历符号化、结构化与模型化……,自主表达,相互评价,分享见解的过程,不仅培养严谨仔细的态度,更多是关注知识结构,知识的迁移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多维度的发散,摒弃死记硬背,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2.2 学习内容上还原生活情境,促进模型构建
我们的课程理念非常强调生活情境要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发现生活情境往往是“摆饰”,因为情境只是迎合了学生的“玩性”,没有很好组织学生“玩中学”“做中学”“研中学”,热热闹闹走过场,似懂非懂混过关,达不到课堂教学的预想效果.于是,课堂引进了数学的道具、模型,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玩中学”,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同时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如,在七年级学习“合并同类项”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问题1:你是如何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图片:菠萝、汽车、自行车、香蕉、练习册、笔记本等图片.问题2:你如何数一大堆含有10元、5元、1元……的钱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进行分类,自然联想到“物以类聚”这个成语.数学与生活是相通的,我们数学中是否也有“类聚”的现象,紧接出示问题3:8n,7a2b,-2a2b,3,xy2,8ab,-5n,-1,-xy2,3ab,ab2你如何将这些单项式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经历从生活中的分类到数学中的分类,使学生不仅获得探索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索的一般策略,学生展示分类,教师引导分析,归纳形成同类项的概念.
教师要在真实情境(从形式上,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仿真)中呈现学习内容,用挑战性的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组织基于生活主题与数学内容统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些典型的实践过程,学会在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原型,以此作为思维发展的基点,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思辨构建“去情境”的符号形式,形成属于自己的聚焦数学本原的心智模型.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必须避免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
2.3 学习方式方法上形式多样化,开发最大化效益
要积极探索不同初中数学教学组织方式,践行不同教学实施形式,用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形式去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在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提升素养,项目化教学、单元主题教学等等都是值得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推广.比如,在学习苏科版《6.1线段、射线和直线》时,其中有一个环节:学习和理解“关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基本事实之前,老师设置问题:我们把老师和学生都看成一个点,假如老师站着不动,那么与老师在一条直线上的同学请站起来.发现学生的第一反应,面面相觑,然后陆陆续续一个一个站起来,老师追问最后一个站起来的同学:为什么大家都站起来呢?这样设置主要是考虑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往往对具体事物的直观理解上,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又略显不足,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思考总结、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发展其数学核心素养.老师还可以不失时机追问,将老师、学生看成一个点,用数学符号如何来表示直线、线段?这些问题直抵直线、线段的本质.这一追问看似不经意,其实颇具深意.教师要探索、适应基于学生个体的过程学习,要善于将课程标准分解为课堂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视频、设计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互相探讨、伙伴间相互影响,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验获得.只有教师积极地为各种学习路径提供学习工具、模型,才能为学生的思维生长搭好脚手架,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实现“自本”课堂.
2.4 学习评价上考查多样化,避免“一锤定音”考试
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上应当避免传统教育的以分数高低评判学生学业水平的弊端,提倡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命题标准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阶梯性,让所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亮点,都有不同层面的获得感,而不是仅仅落在分数上.所以,教师应当对于学生的平时表现有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不局限于记住算法的多少,而应以一些创新的题来考查学生对学科特点的渗透情况.要借鉴专家意见,根据(跨)学科素养描述不同等级水平,根据水平设计不同类型试题:一是体现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凭借经验通过真实问题的研判,构建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二是要涵盖课标要求的相关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学生从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转化為自己的心智模型,形成正确的概念、灵活的方法和合理的思辨.三是形式多样化,体现不同能力的多重组合,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出自己的智力强项.这样考试不是考个优良中差,排个1234,而是通过考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考出自信、考出自尊.自信、自尊是“自本”课堂的核心价值追求.3 结束语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当积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拓展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美感,在实际问题中学好数学,在潜移默化中内化知识,体会学科的魅力.从“生本”课堂走向“自本”课堂,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其正确的学科素养.
作者简介 钱建芬(1974—),女,江苏苏州人,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佐藤学,钟启泉等.课改着力点+2017课改6大趋势[N].中国教师报,2017(1)
[2]侯文芝.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9.2011(4)
[3]王红顺.2017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J].中国民办教育共同体,2017(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