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幼儿心理品质和社会性的培养研究
2021-12-08何梅玲
何梅玲
(福建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福建 福州 350007)
幼儿园体育活动是遵循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幼儿通过身体运动,学习了解和运用自己的身体发展基本动作,提高身体素养,保证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体育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的基础。”幼儿良好的身体是语言、认知、情绪、社会性等方面的物质基础。[1]体育活动能增强幼儿的体质,帮助幼儿丰富知识和运动经验,为幼儿的身体和智力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提供有利条件。体育活动分为三个层面:生理性、心理性和社会性体育活动。传统的体育活动主要从幼儿的生理层面出发,而现代的体育活动也注重心理品质和社会性的发展。根据现代体育观,幼儿园开展相关实践,在体育活动中促进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性的培养。
一、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品质发展
(一)体育活动中幼儿心理品质概述
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心理方面的基本性质。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培养目标。参照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阶段的体育活动能够重点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真诚友善、自信勇敢、积极乐观、坚强执着、信念与希望等。
(二)体育活动中幼儿心理品质发展的表现
1.情绪安定愉快。体育活动对于促进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幼儿而言,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健康的表现。当幼儿的情绪状态安定愉快时,机体分泌出的物质有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发展。同时,愉悦的情绪有利于幼儿保持积极探索的状态,并与周围的伙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意志品质形成。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体育活动可激发幼儿顽强、勇敢、坚毅、执着、拼搏等意志品质的形成,这些意志品质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良好的意志心理品质能够促进幼儿的学习、生活的顺利发展[2],帮助幼儿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三)幼儿园心理性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是幼儿心理品质形成的条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幼儿已有的心理结构和外部的环境刺激之间产生冲突,从而诱发幼儿产生向更高级别心理发展的需求和动能。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充分感知和体验,自我调整和挑战,逐步完成内化的过程。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体育活动要有情境性、趣味性和游戏性。
1.目标设定及内容选择:创设困难情境
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获得一定的体验和感受。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对简单,面临的困难情境较少,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困难情境,可以弥补自然情境的不足。在体育活动目标的设定和内容选择上,侧重从心理层面出发,通过创设困难情境,鼓励幼儿直面困难、积极挑战、战胜自我、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勇敢、拼搏、坚毅、顽强、执着等心理品质。
如体育游戏“勇敢者的挑战”,教师利用攀爬架,设置高空过横杆的障碍,介绍场地器械和挑战路线并提出安全要求后,放手鼓励幼儿自主挑战。体育游戏“密室逃脱”,利用相对封闭的活动室环境,创设“挣脱绳索”“寻找密码”“穿越火线”三个关卡,被困幼儿需要闯关“逃生”。体育游戏“水枪大战”,双方的弹药补充站只设置在空旷的操场中间。幼儿在用完弹药后,需要避开敌人的耳目,冒着“生命危险”到容易暴露的空旷地进行补给。在充满挑战的困难情境中,幼儿需要克服胆怯的心理,大胆参与,挑战自我,战胜恐惧,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教师不做动作方法的规定和讲解介绍,为幼儿预留自主探索空间。每个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习惯等,自主选择有把握的方式通过障碍。幼儿在挑战过程中,积极与器械障碍互动,探索自己可以胜任的方式方法,自主性和能动性得以发挥。此时,教师的无为远胜过有为,将宝贵的“第一次”留给幼儿。
2.环节设计:循序渐进,张弛有度
在体育活动环节的推进上,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控制好整个体育活动的运动强度。由易到难,逐步推进,节奏平稳但不失紧张,让幼儿尽自己的能力完成活动全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增加难度,环节与环节之间在避免脱节的情况下,又有新的挑战任务,使幼儿的身体得到锻炼,并且承担一定的心理压力,经历“紧张—体验成功—再紧张—再成功—释放情绪”的心理体验。
如体育游戏“勇敢者的挑战”,第一次游戏时,在攀爬架的高空横杆部分铺上厚垫,让幼儿沿着攀爬架梯子往上爬,到达顶部后,沿垫子通过高空横杆,再趴着滑下斜坡。此环节较容易完成,旨在让幼儿感受到第一次挑战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充满信心,再迎挑战。随后,在第二次游戏中增加难度,将攀爬架高空横杆上的垫子以及斜坡撤掉。幼儿爬过横杆时需直面高空恐惧,爬过攀爬架后要想办法协调身体,踩到攀爬架下的横杆,在没有外力支撑的情况下,用正确的姿势跳到地面的软垫上。在第三次游戏中,幼儿需要双手抓住绳子爬上斜坡,爬过攀爬架高空横杆,手脚协调踩到攀爬架下的横杆,通过两个攀爬架之间的摇晃的竹梯,跳到地面的软垫上。在不断升级的难度中,幼儿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克服恐惧,积极调动已有的经验解决困难,鼓励自己以坚毅的品质坚持完成挑战。
3.组织实施:采取适度的支持性策略
支持性策略包含物质支持和心理支持。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创设开放自主、温暖宽松的环境,支持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和感受做出选择。在幼儿胆怯害怕、犹豫不决时,教师适时适度辅以从语言到肢体等不同层级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给予幼儿进退自如的心理空间。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学会等待。
如体育游戏“勇敢者的挑战”,当幼儿在高空畏惧停滞、不敢向前时,教师语言支持:“别害怕,相信自己,你能行的!只要你把手紧紧地抓着横杆,两脚再配合前进,你一定不会掉下来,还有老师在下边接着你呢。试试看!”当幼儿获取鼓励、有所舒缓但依然踌躇时,教师肢体支持,轻扶幼儿的身体,让他(她)感觉到成人的保护与支持,给予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时间。同时,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感受:“没关系,你可以作出自己的决定。你是想继续往前,还是让老师给你降低难度,还是先退下来?等你准备好了再挑战。”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每个幼儿与生俱来或是不同生活环境所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品质基础,针对不同的幼儿,给予不同的要求和指导帮助。并不是一味鼓励幼儿要达成目标,因为教师的过度鼓励,有时也会成为幼儿的一种心理负担。允许失败,也是一种人本教育。当幼儿面临困境时,教师并不是“热心”地帮助幼儿解围,或是自告奋勇地帮助幼儿作出“关心”他(她)的决定。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意愿,真正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让幼儿自己作出选择。
此外,在放松环节中,让幼儿以最舒缓的姿势坐或躺在垫子上自由放松,以聊天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幼儿身体和心理经历困难情境的重重挑战后,实现了从已有心理结构向更高层级心理结构的转变突破和发展,心理感受和体验是直接、生动和深刻的。当他们回顾梳理时,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倾听同伴的表达中获得共鸣,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巩固和深化。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社会性发展
(一)体育活动中幼儿社会性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也称学前儿童社会化。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并逐步达到某种要求的过程。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社会性,是指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与活动环境及其他幼儿或成人之间相互作用,发展幼儿能够应对当下社会环境所需特定社会性行为和品质的属性,如规则意识、合作与竞争能力、理解与尊重、质疑与接纳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体育活动的深层目标是在幼儿生理性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二)体育活动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表现
体育活动为幼儿创设人际交往的平台,包含幼儿与教师以及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在宽松自主的游戏环境中,幼儿与教师或同伴积极互动,学习了解自己,也逐步了解他人。感受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学习集体交往的规则,学会调节自己的言行以适应规则,同时学习遵守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等。
在游戏中,幼儿要学习处理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即现实的伙伴关系和游戏活动的角色关系。两种不同类型相互交织的交往关系,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学习辨识、了解同伴的感觉,如辨别他人的情绪、意向,并主动调整自己,做出适当的回应。强化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折射出活动目标所需要的带有指向性的能力,如宽容、忠诚、友爱、团结、合作、竞争、互惠、成功等。每个幼儿在活动中,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难题,并将发现的新知识领域的能力作为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手段。体育活动使幼儿情绪稳定,容易适应集体生活,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幼儿园社会性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幼儿社会活动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积累相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4]在幼儿园社会性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设不同类型的社会交往情境,多角度刺激幼儿产生与特定情境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1.在合作交往中促进协商互助
幼儿在相同的任务团队中,很快会产生团队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激发他们与同伴协商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体育活动目标的设定和内容选择上,侧重从社会性层面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团队任务情境,促进幼儿与同伴团结合作、协商互助。任务中的合作要求先易后难,先让幼儿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随后不断增加难度,幼儿合作互助的感受将更加深刻。
如体育游戏“同心协力”,在第一次游戏中,5 名幼儿先后出发,到达终点后需站立在同一个轮胎上,最终以5 名幼儿同时站稳为胜。幼儿在控制身体平衡的前提下,需要与同伴环抱站稳,才能达成目标。第二次游戏,教师增加难度,在一个轮胎中间放置一块宽度约30 厘米的长条木板,10 名幼儿先后出发,到达终点后需站立在木板上。此时,每名到达终点的幼儿,需要与同伴协调木板两侧的站位,方能保证类似跷跷板的木板保持平衡,合作性大大增加。第三次游戏,增加纸箱道具。幼儿从起点抱着纸箱出发,到达轮胎处后,需继续抱着纸箱站上木板,每名幼儿最终需持纸箱与同伴协调站立在跷跷板式的窄木条上。此时,幼儿不仅要与同伴协调木板两边的站位,还要合理分配手持纸箱和环抱同伴,以确保足够的空间容纳10人,同时保持平衡。第四次游戏,缩小木板的宽度和长度。具有挑战性的困难情境以及共同的任务目标,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协调合作,享受团结合作、挑战成功的快乐;不断升级的难度系数,使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性不断增强,协商合作能力逐步提升。
2.在对抗竞赛中增强竞争能力
当幼儿都具备一定的能力时,竞争就产生了。对抗竞争,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创设对抗竞争情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竞争,可以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学会正确面对输赢,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体育游戏“夺红旗”,利用幼儿园内的树木、山坡、草地、竹林等自然环境,借助纸箱、轮胎、沙袋、空油桶、爬网等障碍物,布置成两方对垒的阵地。将幼儿分为两个阵营,双方阵营推选领袖,分别选取制高点藏匿红旗,同时对进攻和防守的人员进行部署。幼儿身贴两张纸条代表生命值,游戏开始,双方要攻守兼备,既要冲锋夺取对方阵营的红旗,又要保护己方的红旗不被夺走。在两军对抗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大胆自信、正面迎击、竞争对抗、贴身拼搏,奋力撕去“敌人”的生命值,消灭“敌人”的战斗力,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值。在进攻时,幼儿需要运用掩体和同伴合作,采取战术、智慧进攻,勇夺对方制高点的红旗。在战友被俘时,需要冒着危险,勇敢深入敌营营救。两军交锋,志在必得,由此产生激烈的对抗竞争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斗志。游戏中,勇敢自信、乐于挑战的幼儿往往冲在最前头,而那些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的幼儿,也在对抗竞争氛围的带动和刺激下,获得锻炼和发展的机会,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得到增强。
3.在规则要求中练习自我控制
规则意识以及对规则的执行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幼儿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力发展不足,因此,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对游戏规则的讨论制定以及在游戏过程中对规则的遵守执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还可以利用体育游戏环节的推进,由易到难,逐步加强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
如体育游戏“斗鸡”,幼儿共同讨论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怎么斗?可以用身体的哪个部位斗?怎么判定输赢?”确定规则后,幼儿就成为自定规则的遵守者。斗鸡游戏循序渐进,分为“单鸡独斗”(每位幼儿自选或与轮排到的一个对手“斗鸡”);“逐鸡赢斗”(红队派出红1 号,蓝队对应派出蓝1 号迎战。红1 号若“赢战”,则继续留在斗鸡场,蓝队将派出蓝2 号迎战。直到某一队用完全部“鸡”队员,比赛结束);“随鸡应变”(抓阄决定哪一队有变动出场顺序的优先权。如红队先排好出战顺序红1 号到红8 号,且中途不能改变。蓝队若抓阄到优胜权,则可根据赛场状况,变动队员出场顺序迎战);“哨响鸡动”(考验队员团体战术应变能力。以哨子为信号,各队立刻派出一名队友出战,赢者将能面对逐一出现的增援“鸡”的挑战);“群鸡混战”(教师哨声一响,各队同时出6 只“鸡”一起对抗,超出时间,以场上剩余人数多的队伍为胜)。每一场激战都有明确的规则和要求,斗鸡动作违规、没有按指令及时出击、战败需到“伤鸡救治营”等,都需要按规则及时退出比赛,以确保游戏的正常进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对规则的理解、自控力和执行力。
4.在分享交流中学会尊重接纳
同伴学习是幼儿与同伴之间通过互动而达成的一种合作学习。在体育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同伴学习的机会,通过分享交流等环节,引导幼儿反思回顾游戏过程,与同伴讨论、分享感受与经验,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同时学会理解尊重、倾听和采纳同伴的观点。既达到动静交替的环节转换,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可以将分享交流环节灵活穿插于体育游戏活动中。如体育游戏“斗鸡”,赛中队员们可以不断交流对抗战术(躲避、伺机出击、保存体力等),赛后分享获胜和失败的经验(排场顺序、强弱间隔等)。体育游戏“夺红旗”,队友们根据前一次进攻或防守的情况,反思总结,商讨新的战术。同时,请赢家分享成功的秘诀,输家总结失败的教训。引导幼儿学会倾听接受、赞赏肯定、质疑建议、反思总结,达到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目的。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品质和社会性的综合发展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品质和社会性的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时常互有关联,在同一个体育活动中得到同时发展。心理性的发展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而社会性的发展则是从幼儿在集体中发展的角度出发,两者存在密切联系。体育活动中,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良好发展也能够促进幼儿的心理性发展。因此,在体育活动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活动的特点,充分挖掘、敏锐捕捉和开发体育活动中蕴含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性综合发展的教育价值,寻求两者综合发展的内在联系,并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以最大化发挥活动的价值。
如体育游戏“手球大赛”,将幼儿分为两队对抗比赛。在团队中,幼儿尊重和信任队友,与队友团结协作,能够不独占球不放,多与队友传球配合,在共同为团队拼搏的过程中,获得社会性发展;从个人心理的角度看,在面临对手时,勇敢对抗,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顽强追击,在体能下降时坚持比赛,在赢得比赛时自信明朗,在输掉比赛时积极乐观,同步获得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师应明确解析体育活动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及时捕捉、适时推进,有效实现目标。
在实践研究中,幼儿园研发设计数十种心理性和社会性体育活动的案例,以丰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和类型。未来将从幼儿园小、中、大各年龄段体育活动中幼儿心理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系统性和衔接性方面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幼儿园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