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下小学数学“教材留白”的研读策略
2021-12-08陈秋蓉
陈秋蓉
(城厢区沟头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当前基础教育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因此,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体,站在儿童立场上,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为了更契合儿童的发展,现行教材编写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编排特点,就是引入“留白”这一表达艺术,适当编写一些不完整的例题。[1]教材留白作为一种隐性的教材资源,能为学生营造思维的空间,让数学教学成为充满智慧的旅程,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那么,如何读懂教材留白的张力?当下越来越多教师站在儿童立场上,重视教材留白的研读,从儿童的视角去研读、揣摩留白本真,使留白真正为教材、为儿童、为教师服务。
一、基于儿童需求,读懂“教材留白”的目标定位
教材留白的特点是“说一半、留一半”。教师站位要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起点,以思辨的方式审视教材留白,不断对留白进行叩问:“留白中蕴含了哪些数学知识?留白有没有为课时目标的实现搭建有意义的脚手架?学生会以哪种方式进行补白?”教师要基于儿童需求,把握教材留白目标定位,以敏锐的眼光,发现留白中所蕴藏的数学方法,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让儿童真正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一课,教材编排时出现几处对话留白:“500ml 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4 表示……”“表示的是……”“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 份……”留白的意图很明确,即唤醒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产生疑惑需求。“有疑必探”,学生锁定几个关键的概念,理解1:4 这一比的具体含义,悟透1:4表示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呈现出个性化想法,即把比看成份数之比,算出“每份数”和“几份数”,把问题转化为“归一问题”来解决。也可以根据浓缩液、水的体积与稀释液总体积三者之间的关联,把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学生通过与教材留白的深层对话,自主探索出按比例分配的两种解法,实现目标的达成。
留白为目标达成搭建具有更高价值的平台,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快速生成知识意义,让学生有更为充裕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基于儿童的内在需求,读懂教材留白的教学价值与目标定位,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立足儿童经验,读透“教材留白”的数学本质
史宁中教授说过:“素养的形成,是日积月累、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理解数学本质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数学本质的把握,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学科素养,需要教师在研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判断留白中隐藏的重要知识是什么,这些留白是否有益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研读时,要洞察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意义构建,在留白间悟出数学知识中隐含的数学思想,凸显数学本质,养成数学技能。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一课,教材在“阅读与理解”部分设计了一些呼之欲出的“填空式”留白:“将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比较,你能发现什么?”“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__,高等于圆柱的___。”“你能写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吗?”“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____。”学生自然产生对教材留白字词的叩问,主动把新知识与自己的经验相勾连,把平面图形的知识迁移到立体图形,发现“形”变“积”不变,从而探索出转化前后的圆柱与长方体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并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释知识。教材留白重视凸显“转化”思想本质属性,极限思想、变中有不变思想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悄然渗透,丰富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教材留白的内容是经过精心设计,知识的本质就藴藏在留白间,数学的精髓在于发现本质。在把数学本质看通透时,不要忘记儿童对数学文本的解读也有属于自己天然的直觉。因此,教师要读懂学生的知识经验,把握教材内容实质,实现对知识本质的叩问,为教与学留下无尽的空间。
三、顺应儿童思维,读通“教材留白”的呈现路径
教材留白是知识静态呈现的载体。那么,如何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营造出“思”的教学空间?研读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紧贴儿童的思维,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找准发展思维的关键点,反复地思考:教材留白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呈现?这样呈现,学生会不会出现“卡顿”现象?等等。教师要用科学探究的精神去读透留白的内容或呈现方式,读出每一个内容的来龙去脉,读出教材留白的逻辑起点,为学生的自主思考打开一扇窗户。
比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文本留下了相当大的“空白地带”。先是展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留白:“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吗?”继而又以表格留白,让学生任取几个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操作思考。几处留白,颇具人性化,留出弹性的空间,打破思维的惰性,兼顾学生思维的差异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感受与思考。学生在拼摆多个长方形的基础上,发现一维长度数与二维面积单位的个数的联系,找到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同时,沟通长、宽与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联系,成功地概括出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一过程一气呵成,学生积极融入其中,“填白”热情高涨。
好的教学总是紧贴学生的思维。案例中,留白的呈现路径,蕴含着编者的独具匠心,每一处留白都符合学生直观思维的特点。教师读懂留白呈现的连续性和延伸性,把握问题的关键,点燃解决问题的火花,让学生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过程,进行理性地思考。
四、着眼儿童发展,读活“教材留白”的价值取向
教材中藏匿着许许多多的“留白”,其价值取向,在于“计白当黑”,有效引导学生“补白”。对教材留白的处理,应基于怎样的价值追求?如何读透留白背后蕴含的思维价值?[2]教师应追求内在的价值,用发展的眼光,把握教材留白的数学价值,读透教材留白的发展与延伸点,引领学生从有形的文字中读出无形的思想;读活留白的弦外之音,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处。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烙饼的学问”这一课时,针对“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教材在关键点进行留白:“每次总烙( )张饼,别让锅( ),这样应该最省时间。”“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如果要烙4 张饼、5 张饼、6 张饼……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抓住只言片语,在“悟”中思考:哪种方法最合理?怎样省时?如何省时?其中规律怎样?一系列的思考后,学生统筹优化的思想悄然产生,体会锅里每次都烙2 张饼是“最省时”的,发现3 张饼的最优烙法,即采用“交替烙”的方法最节省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而发现:如果要烙的饼数是2 的倍数,可以采用“同时烙”;若饼数是大于3 的奇数,则可以采用“同时烙”和“交替烙”两种烙法混合使用。这样,学生步入各自之前想法的“无人区”,思考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一旦拥有数学思维,就能读透留白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或策略,体会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应用的神奇,从而凸显核心价值,促进意义建构。[3]
教材留白是教学资源中的亮点。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留白的有效研读,将教学立场转向学生立场,把新教材中的“亮点”转化为成功的胜势,让数学学习变得简洁、有趣,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这样的课堂,才能够有“未曾着墨处,自有胜境出”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