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发展模式下的小学学科评价体系构建探索
2021-12-08叶榕
叶榕
(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随着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对“多元多维学科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的构建展开实践探索,把握学科评价中的实际应用与学生发展方向,转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借助学科评价来诊断学生的学习成果,改进教学设计与策略,促使教师完成从知识传输者向学生发展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同时,使学生评价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精准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更新理念:树立“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评价观
教育评价是一个上位概念,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同时,评价方式与内容需要“接地气”,让学生广泛知晓和认可。推动评价标准从核心素养结构体系走进学生的真正成长中,使评价模式深深地根植于他们心间,是学校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构建了“智勇文化”特质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由“智勇双全、幸福成长”育人目标拓展出“敬德尚勇、博学明智、强健勇毅、艺美智雅、智勇乐群”五大发展素养,对应“德智体美劳”五育。在坚持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两个坚持”:坚持以思想品德发展为先,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在组织实施路径上,提出创新德、智、体、美、劳综合过程性评价的衡量方式和评价办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帮助、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1]
二、设置标准:建立多元维度的学科评价指标
学校依托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文件精神,构建“智勇少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该体系以“敬德尚勇、博学明智、强健勇毅、艺美智雅、智勇乐群”五大维度为指向,其中敬德尚勇和强健勇毅侧重“勇”的育人目标,博学明智和艺美智善侧重“智”的育人目标,智勇乐群则既有“智”又有“勇”的育人目标。“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勇”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符合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把“智勇少年”评价维度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梳理对应,研究各学科的核心评价点,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以科学学科为例,结合评价维度,设置9 个三级指标:探究能力(会观察、会记录、会总结)、创新素养(勤思考、敢质疑、乐探究)、团队合作(会合作、会倾听、讲规则)。这些评价大部分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呈现作出的主观判断,同时建立学科知识点对应的能力指标的测试题,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测评,作为有力的补充。
学校“智勇少年”评价体系,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应用性、激励性原则,包含实践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2]融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学科教育为阵地,以开展德育活动为重要抓手,让过程性评价有支点,教学质量监测有抓点,学生成长评价工作有落点,最终实现读懂、悦纳、成就学生。
三、优化策略:构建多方支撑的评价体系,落实评价目标
(一)加强设施升级,打通学科壁垒
学校与相关科研单位共建,自主研发评价工具。每次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都留出固定板块,对全体教师传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手段方法创新。学校还多次尝试将多门学科融于一堂课,利用评价工具,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从不同学科维度对同一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引入极课阅卷,实施精准测评
学校引入极课阅卷系统,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用数据读懂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业水平,诊断教师的教学行为,为精准测评提供技术支撑。根据各学科的目标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面向3-6 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校级督导及案例实施的前测;再根据极课数据分析结果,找准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提出跟进优化的举措,精准定位后续的教学目标。
以数学学科为例。在课题的引领下,以十大核心素养为基础,通过对学生前测数据的分析,精准定位各年级的数学能力培养目标,并结合序列目标,围绕各年级目标设计进行精准测评,对测评结果进行精准分析,从而指导教师实施精准教学。
(三)依托纳智平台,设计生情评价
纳智评价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提供便利。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纳智平台功能,该平台划分为学业评价、德育评价、即时评价、班级评价等多个方面,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实现数据收集,最终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形成独具学生个性的综合素质报告。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归入学生成长档案,让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记录墙。
(四)创新教学制度,保障长期发展
学校从教、学、研等各个角度,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为评价的推进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开展跨学段教学研究。以数学学科为例,各学段教师就一个共同的数学问题齐聚一堂、同题异构,开展跨学段课例整合研究。二是优化研讨形式。不仅关注最终的课例呈现,更关注课例的二次改进。三是专家引领把脉,邀请教研员或骨干名师参加活动。四是低中高教研组团队各自围绕活动主题展开讲座,分享各自学段的要求和做法。活动结束后,每位教师要写千字左右的体会。这不仅使教师更精准地把握每个年段的教学目标,更有助于牢固树立“把学生放在中央”的意识,实现变课堂为学堂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达成目标:成就最好的彼此,实现家校师生共成长
(一)调动学生成长动力
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对象是学生。在评价时,学生既是目标对象,又是参与者。综合素质教育评价的开展,让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可以查看自己的评价结果,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每学年末,后台根据评价数据,形成每个学生独有的成长报告,使每个学生都有一面属于自己的“成长荣誉墙”,为其成长助力。
(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德智体美劳共同构成全面发展的知识教育,教育过程中的每一项活动、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教师都肩负着全方位育人的任务。在评价的驱动下,学校通过设置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等活动,将“兴趣特长”融入其中,使全面发展更加有针对性,从而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形成家校共识
在学校“有滋有味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和谐发展”育人宗旨日益彰显的背景下,家长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转而大力支持评价体制改革。部分父母摒弃“唯分数”的片面评价观,真正关心和重视儿童全面而有个性的生命成长。统一教育理念,明确教育评价标准,达成家校共识,形成家校合力,让教育评价工作更有力量。
五、反思与建议
目前,我国学科评价的主体相对单一,学科评价资源利用率不高,存在评价数据收集公平性、评价指标科学性等问题。基于此,学校制定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建立诚信机制,培育诚信文化;完善数据采集维度,丰富动态信息和过程性信息;努力提高资源配置和数据采集的公平性;加强学科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为学科评价营造宽松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