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单元例文学习中落实语文要素的习作教学策略
——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教学为例

2021-12-08张吉全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例文要素习作

张吉全

(政和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政和 353600)

统编版语文教材与之前“人教版、沪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教材相比较,在编排体例上有两个历史性的突破:一是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条线组合,编排单元教学内容,简称“双线组元”;二是凸显“写作”(第二、三学段为“习作”)的教学地位,把“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放在同等地位(之前只是“语文园地”模块中的一项训练内容)。同时,在三至六年级的每一册教材的八个单元中(六年级下册只编排六个单元,与第四学段衔接),还单独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

在习作教学中,如何把握这一编排特点,确保单元“语文要素”训练任务得到落实呢?笔者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为例,梳理出四条教学策略。

一、单元例文编排与习作教学的内在联系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内容组成主要有四大模块:第一模块是单元的“篇章页”,包括单元“人文主题”说明、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说明;第二模块是围绕落实“双线”所精选的单元例文三至四篇;第三模块是“习作”;第四模块是“语文园地”(作为特殊单元的“习作单元”后面没有安排“语文园地”)。另外,每一册教材里各有四个单元的“习作”模块,模块之前各安排一次“口语交际”;每一册教材在前四个单元中的“语文园地”后面,安排一次“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开展本学期的“整本书阅读”活动。现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为例,梳理八个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习作要求、选编例文、习作主题、评改建议”等相关内容,如表1:

二、基于单元例文学习,落实语文要素

从表1 可知,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都是在单元人文主题的统领下。一是依托单元三至四篇课文,“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的‘经典语料’,品味其中的精彩、精要、精妙、精华,从而内化、活化例文内蕴的言语经验、思维方法和思想感情”。[1]实现理解、感悟例文的范本价值——语文素养提升,立德树人浸润。二是通过单元设置的习作表达训练,将从例文范本里的“习得”与学生生活体验(经验)相连通,帮助学生自然地从生活中选材,促进学生表达思路清晰化,唤醒学生对真实生活经历的回味,对真实情感体验的抒发,从而表达真情实感。最终,将语文要素训练落到实处,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基于单元例文学习的知识统整,为习作表达提供“范本式”支架

综观统编语文教材,采用“读写融合”的方法进行单元编排的特点突出。从表1 可知,第四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属于“状物类”文章,学习时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何写此物?二是写此物的哪些内容?三是怎样描写?(即如何用语言文字对此物进行描绘、描摹。如“分总结合”的结构安排,风趣幽默的语言叙述,先抑后扬的表达形式,适切的修辞手法运用等)。给学生以明确、清晰、多角度、可参照模仿的书面表达的文本样式,即“范本式支架”。

教学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老舍的《猫》《母鸡》、丰子恺的《白鹅》以及“阅读链接”的三篇语料,课外自主阅读拓展夏丏尊的《猫》,周而复的《猫》,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理解课文围绕“猫、母鸡、白鹅、白公鹅”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不同作家对同一小动物的描写,在语言运用上的不同风格,表达手法上的不同特点,以及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不同特色。通过阅读,激起学生对身边的动物朋友的新认知、新理解,产生共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在“范本式支架”的助力下,学生能够完全胜任本单元“我的动物朋友”为主题的习作任务,并在习作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迁移—运用—巩固—创新”。例如,一位学生在该单元习作中,同样以《母鸡》为题,这样写道:

我从小就讨厌母鸡。它在生完一窝蛋后,就爱去趴窝孵小鸡。它孵小鸡时,每隔三两天,下地吃一次食物。同时,会拉一次粪便。那是最让人崩溃的事——每次拉的粪便又大堆,又臭。有一次,我不小心一脚踩到上面,滑了一跤,弄得全身臭气熏天,我都快吐昏了。然而,有一次看到它为了给自己生的一群小鸡找食物,竟然勇敢地与邻居家的大花狗争抢食物时,我彻底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依托单元内三至四篇为一组的例文学习、理解、感悟、内化的“习得”,借鉴例文描摹事物的范本式支架,为语文要素要落实到习作教学中提供保障,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二)基于生活体验(经验)的唤醒、联通,为习作表达提供广阔的选材视角

在各单元的例文学习过程中,教师点拨学生借助例文的理解,把单元语文要素内化为个体自我的语文素养,适时激发学生联通真实生活,唤醒生活体验(经验),把学生的观察视角由课内例文故事(事物)引向课外广阔的真实生活,从而让个体借助例文学习过程中的语文要素训练,将所学迁移到丰富、鲜活的生活体验的表达中。

如表1,第五单元是“写景类”习作单元,具有“读写一体”的编排特征。通过单元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的理解、感悟、内化,“习得”写景文章所具有的共性:一是言之有物,能够用文字生动而具体地描绘风景的特点。二是言之有序,在介绍风景时有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方位顺序等。三是言之有情,即情景交融。然后,以《游____》为题,开展习作实践活动。写作时,提示学生:一要触景生情,有新发现、新体验;二要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即多角度、连续性的观察,多种感官参与的观察。例如,一位学生以《家乡的楠木林》为题,这样写道:

到了楠木林,先看到左边有一个大的停车场,右边有一个购物中心。大门上面写着“中国第一楠木林”七个大字。顺着弯弯曲曲的木栈道往上走,看到一大片高大笔直的楠木,有1100 多棵。最大的楠木,树龄有500 多年,非常珍贵。

……

我又继续前行,“沙,沙”,什么声音?我细心地寻找,慢慢地接近发出声音的地方。啊,原来是两只小鸟,在离我不远处的树上跳动。

这两只小鸟,就像一对夫妻。丈夫好像在说:“亲爱的,你看,这风景是不是很美呀?”妻子回答说:“是啊,这风景确实很美。”说完后,它们就“拥抱”在一起。

我正津津有味地盯着看,那两只小鸟似乎发现了我,就一起飞走了。

……

这样教学,让单元语文要素在习作实践过程中得到扎实的训练、巩固、内化,最终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基于真实情感抒发的表达生成,为习作表达个性化与立德树人提供可能

从表1 可知,本册教学内容的七个习作主题均与“我”紧密相连,分别为:“我的乐园”“我的奇思妙想”“我的动物朋友”“游____”“我学会了____”“我的‘自画像’”“故事新编”。这是编者的匠心独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材,并且都与单元主题统领下选编的例文密切相关:或是习作的主题内容与例文一致,或是学习、迁移运用例文中突出的表达方法。每一个话题都是学生熟悉的,有真实经历的,有真切体验的或乐于表达的,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促进学生习作表达的个性化发展。

如前文所摘录的学生习作片段,无论是写《母鸡》,还是写《家乡的楠木林》,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源于真实经历(体验)的、饱含真情的生活再现、描摹与歌吟。四年级学生的心理表现仍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但又缺乏对“我”的认识的自觉意识。通过以“我”为主体的习作表达训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自我生活体验,并且在融入“我”的情感体验之后,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也变得充满温情与个性化。[2]这样的习作教学,既确保单元语文要素训练落地,又较好地达成立德树人的润泽效果。

(四)基于评价反馈需要,为习作表达的纠偏与创新提供源动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引导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从表2 可知,在七个单元的习作主题之后,都提出了评改建议。这告诉我们:一是习作修改不是习作的附庸,而是习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修改,习作的任务就没有完成。二是评价的主体更多的是自己、是同伴。要着力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能力。三是每一次修改都要有重点,不要平均用力。

这一落实课标习作要求的“互评”理念,为习作教学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实效性提供保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写成的文章也有传播的真实意义与价值。习作教学在互评、反馈、纠偏中获得创新的源动力,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增值评价。

综上所述,在单元课例学习中落实语文要素的习作教学策略,是余文森教授创立的“读思达”教学法(阅读对应认知输入,思考对应认知加工,表达对应认知输出,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学习的本质、本体和核心。读思达既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又是教学目的本身)[3]的内涵实证,是达成“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是对“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的教学目标的落实。

猜你喜欢

例文要素习作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