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戏曲融入高校教学实践的研究

2021-12-08刘毅云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闽剧福州美育

刘毅云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福建 福州 350108)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重心和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秦汉时期便得名“冶”,后因境内福山而更名为“福州”。独特的河口盆地地貌特征,令城市被群山环绕,依山傍水,风光怡人。在历史的阡陌纵横之中,福州人对于民间文化艺术有着别具一格的欣赏品位。在特有的方言和民俗生活趣味影响下,福州戏曲自成一派,孕育出引以为傲的闽剧艺术。优美细腻的唱腔和喧嚣的锣鼓展现出福州人独立的审美机趣,也彰显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讴歌与赞美。世易时移,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形态的转向,福州传统戏曲逐渐受到了冷落。内外交困的境遇危及生存命脉。为此,除了静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也需积极思考如何将其融入美育领域,特别是在地方高校的教学体制中谋得一席之地,使其得到全面的认知与实践,进而获得良好的文化辐射力,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涅槃重生。

一、福州戏曲的艺术魅力与发展转化

福州传统戏曲中的精粹当属闽剧。这一戏种采用了福州方言进行演唱,表演风格和韵律也浓缩了福州本地的文化历史精华,可称之为彻头彻尾的“福州戏”。在漫长且繁复的历史积淀中,闽剧艺术融合了明末时期的“儒林戏”和清朝初年的“江湖戏”“平讲戏”等,并与“福州评话”等曲艺形式相互借鉴吸收,最终于清代光绪年间萌生,开始了四百多年的兴衰沿革。闽剧本身既有戏曲的结构特征,也兼具民间音乐的特性,集地方民歌和俗曲之大成。

闽剧的戏曲音乐丰富多彩,伴奏乐队阵容庞大,尤以打击乐器最为丰富。地方民俗风情融入戏剧之中,依据情节设定,手法运用多元。唱腔曲牌可以活学活用,“闽剧中的‘江湖’唱腔以高亢、粗犷、通俗为特点”[1];平稳叙述时可转变为“洋歌”;还有情意绵绵的“逗腔”。在清新脱俗的小调穿插过程中,闽剧的艺术空间得到了极大扩充。传统闽剧剧目《开封府》《珍珠塔》《孟姜女》等在福州民间有口皆碑。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着力于对传统剧目的革新和创作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新作。老剧新唱的典范《陈靖姑》和《红裙记》以福州的历史人文为背景,被注入新的活力。新创剧目《战金山》《林则徐充军》《林则徐复出》《北进图》等凝聚了仁人志士的刚毅精神,展现出福州人的热血和不屈精神。现代戏《别妻书》借用了福州评话调的吟唱风格,生动刻画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英雄人生。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融合的趋势在所难免。一方面,闽剧与其他地方戏种及曲艺形式之间相互借鉴,在唱腔风格和艺术色彩方面取长补短,拥有更为开阔自由的兼容性;另一方面,闽剧中色彩纷呈的伴奏乐器也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个性。从福州民间曲艺音乐的源流来看,闽剧的伴奏乐队无论在构成和音乐旋律塑造方面,均与以十番乐为代表的地方器乐演奏形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十番乐的出现稍早于闽剧,在明中期便初露端倪。由清鼓、狼串、大锣、小锣、云锣等多元化器乐类型构成的十番乐配器,既显示出独特的地方个性,又具有明确的文化兼容性与辐射力[2]。在民俗节日和市井生活中,闽剧与十番乐成为民间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共同渲染出欢乐祥和的热闹场景。在现代创作改编过程中,闽剧中的音乐元素与十番乐的创作题材之间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融会贯通,并植入了西方管弦乐的部分乐器。如此的转变方式无疑增强了福州戏曲的表现力,使其更具时代性精神,也有利于向青少年一代进行传承教化。

以“跨界”的转型思维为起点,闽剧艺术内外兼修。在保持传统韵味的核心精神基础上,构建与十番音乐的结合,又在此基础上兼容西洋管弦乐的纵向织体和多样态音色,呈现出曼妙的超越之感。如此推陈出新的尝试,为闽剧在当代文化和美育环境中的生存和弘扬抢得先机,也令其美好的音韵历久弥新、瑞彩万千。

二、福州戏曲融入高校教学实践的美育特征

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当代传承,除了在创作领域和社会普及层面的努力开拓,也离不开教育的介入。而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应考虑从本地域实际情况出发,从高校教育领域入手,一举多得,兼具技术和文化传授的双重职能。福州戏曲是福州的名牌,也是福州“美”的象征。我们把福州戏曲融入高校教学实践中,将戏曲之美洒进学生的心田,让大学生成为美的传播者,向世人传递福州之美。高校学生也通过学习福州戏曲音乐,了解福州文化。教育学生感知美、鉴赏美、传播美,更学会创造美。

其一,美育之根本在于感知美,以美育人。柏拉图十分肯定音乐的教化功用。他认为:“音乐能带给人快乐,音乐教育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研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3]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本身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福州戏曲及提高审美修养,还应当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民族文化的自信。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素养决定国家的文明程度。在高校教育中,应当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素质。闽剧于2006 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剧音乐文化作为福州民间音乐的代表,经历了抗战与“文革”时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在繁荣与衰弱的不断更替中顽强地生存,具有浓厚的研究价值与审美价值。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来感知这种夹杂着文化质感和历史城府的艺术之美。接受闽剧艺术的熏陶和教化,感知其美的由来,体味其渊源的醇厚。

其二,美育之目标在于鉴赏美,提升审美境界。音乐鉴赏是音乐欣赏与音乐美学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音乐欣赏注重实践,而音乐美学以理论为主,音乐鉴赏则是将艺术实践与音乐审美理论进行完美的融合。在高校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应为学生积累民间音乐文化提供素材与场所,鼓励学生加大对民间音乐文化知识的掌握,例如,学习洋歌和小调等闽剧音乐的唱腔;熟悉逗管和狼串等闽剧特色器乐;另一方面也应当多听赏福州民间音乐,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近些年闽剧的新编剧目《红裙记》《林则徐》等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它将传统与当代元素相结合,让新编剧目受众面更广,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接受它。在此基础上,还根据闽剧和十番乐的结合方式,形成了民族管弦乐曲《石鼓涌泉》等作品。在美育实施的过程中,力求通过理论、欣赏、实践、思考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疏导对传统戏曲音乐“土”或“俗”的误解。学生在美的引导下欣赏音乐,在欣赏音乐中提高审美修养。

其三,美育之功能在于传播美,检验审美价值。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审美价值须通过听觉的检验才能实现。高校作为美育的实践场所,承担着传播美的责任与义务。民族管弦乐团的建立与发展是目前高校戏曲与艺术实践最直接结合的成果之一。福州部分高校在民族乐团的教学与实践中,融入福州戏曲元素,例如,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有闽剧表演专业、福州大学设有十番民族乐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成立了十番打击乐团等。乐团的代表曲目与民间音乐息息相关。福州大学的《石鼓涌泉》、福建师范大学的《卖杨桃》以及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闽都戏彩》均为乐团演奏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中融入了闽剧和十番音乐,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民间音乐传播的速度与力度。通过这些学习和欣赏的过程,福州戏曲之美从历史起点穿越时空,形成一条无形的传播链条,直通当代教育的核心境地,呈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和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其四,美育教育的拓展在于创造美,塑造美的世界。2019 年新编传统闽剧《红裙记》在福州上演,该剧由福州闽剧传承中心和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教师共同参演,将福州故事与闽剧结合得淋漓尽致。这是一次基于创作与表演结合的实践尝试,也代表着当代高校教育传承中对福州戏曲传承的责任担当。创造是美育的最高境界,感知美、鉴赏美、传播美,最终升级为创造美,将福州戏曲元素融入创作中,让更多的作品得到推广与传承。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主动掌握了在新时代文化环境中重塑福州戏曲之美的方式,将革新精神凝聚于创作之中。

三、展望未来——实施美育的途径

基于当前福州戏曲在社会传播环境中岌岌可危的生存状态和狭窄的发展空间,在当前和未来应谋求更为完善和系统化的高校普及与专项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闽剧和福州传统戏曲变体的教育地位,从理论引导、欣赏视野、技巧训练、实践推广等层面多管齐下,寻求更多美育教育的新途径。

其一,注重理论先行,对闽剧进行深层研究考察,并以创新性学术成果指导教学进程,形成深入浅出的美育理论框架。在未来的理论构建中,应紧紧围绕福建传统戏曲的创新和推广问题,在史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着眼于应用性和前瞻性,结出具有时代精神的硕果。与此同时,应将理论研究的各种资料汇编为本地高校的特色教材或美育读本,传播闽剧理论知识,以多样化的写作织体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形成良好的理论宣传效果。

其二,在高校中普及福州戏曲相关的艺术选修课。教育部〔2019〕2 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各高校要明确普及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高效开展学生跨校选修公共艺术课程和学分互认。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课程方能毕业。”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和跨学科特点,针对学生美育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按照这一《意见》的精神,结合福州戏曲在本地高校的传播推广,应具备包括:鉴赏、唱法、伴奏、理论研究、创作等在内的多层次选修课系统。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和能力进行双向选择,提高教学效率,挖掘可造之才。

其三,形成“二元制”闽剧人才培养机制。中国传统戏曲的沿革有着特殊的代际传播方式,虽然现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部分职能,但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取而代之。为此,高校在福州戏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采用学校教育和传统师徒传承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汲取两派教育理念的精华,培养地道的闽剧传承人。秉承“开放体验式”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负责综合艺术知识和戏曲理论层面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诚邀本地老艺人加盟,以传统授徒方式进行技巧传习。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加强地方戏人才培养。创新构筑符合戏曲艺术人才培育规律,适应戏曲行业发展的需要。

其四,采用校企合作机制,为教育实践活动注入支持保障,并寻求定向委培和社会化实践场所。校企合作机制在福州传统戏曲开发领域的开创性兴办,应本着弘扬传统文化、互利互惠的原则,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注重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有机融合,共建培养方案和教学团队,共享师资、信息及人才资源。例如,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注册成立闽江文旅职教集团,与福州本地的文化企业及传媒公司共同合股,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集团下属公司承办各类文艺演出和艺术交流活动,使福建省文化、旅游、演出、传媒、培训等诸多社会资源形成强效整合。在资产与契约混合型教职集团的运作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在校学生走向社会实践领域的多重交集,并针对闽剧开展了许多教育传播推广措施。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规模性教育实习基地,培养基于福州传统戏曲领域的文创产业专项人才,盘活创新性文化产品制造业和特色旅游产业,真正使教育成果回馈社会,实现共赢。

其五,以校园为基点,加大其他教育阶层和社区推广辐射。学校作为推广美育的场所与摇篮,为学生不断地提供美育实践,但推广传统文化,不仅应在高校内部展开,也需要发挥专业人才聚集的优势,形成对中小学和社区的文化覆盖。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高雅文化进校园”要求,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繁星艺术团”曾走进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及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表演推广闽剧等地方戏曲音乐。在未来的发展中,该项举措应持续且高频率推广,在高校形成多个表演集群,深入中小学、社区街道、文化馆、群众艺术中心、敬老院、孤儿院,着眼于基层传播。这一方面可以使福州戏曲获得更多的推广契机,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更多平台。

四、实施美育的评价体系

2020 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为加强美育教育,2020 年要在改条件、改教学、改评价上攻坚。要持续推进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和考核体系,让“软任务”成为“硬指标”。福州戏曲融入高校的教学实践使学校美育得到弘扬,但在实施过程中应当秉承着重过程、重深化、重普及、重效果的理念。拒绝形式主义,拒绝昙花一现。将福州戏曲真正融入普及化教学和专业性教学领域之中,使本土大学生成为闽剧未来传承的“顶梁柱”。为了使福州戏曲得到更大程度的推广,我们应当健全评价体系。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育总体开展情况的“守关者”,以完善的评价机制促进美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首先,应健全高校艺术测评,加大戏曲比例。作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领域的教学工作主要落在音乐欣赏课和各种校内外文艺活动中。在此过程中,需要囊括和涉猎各种音乐元素,传统、现代、国外、本土的各种音乐均需要融合汇聚。为此,在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偏重性的高校艺术评测系统中,应当着重加强对于本地戏曲引入的力度,无论是对普系的普及性熏陶,或是在音乐专业教学领域中基于技术、理论、实践层面的拓展,均需要开辟专门的评价空间。美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于福州传统戏曲的教育传承工作,本土教育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量化的评价分值中应涉及学生学习成果的考评和教师专项教学工作量的考评,严把教与学的双重评价关口。这是出于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敬畏,也是出于对当代美育使命的尽责履行。

其次,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体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审美认知能力培养。过程性评价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大多数教学评价均采用在过程完成之后的终期考核,以最终成绩确定学习质量的高低。当然,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不同的教学内容往往存在特殊性。尤其在美育教育领域,即便采用结果评价,也绝非简单的笔试可以完成。美育教育突出的是受教育过程中的即时性体验,由于高校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对于传统戏曲的认知力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美育过程中应考虑因材施教的问题,提供多样性的学习内容,以促进兴趣提升和增强感知力为目标。从另一层面来看,以闽剧为代表的福州戏曲同样存在着多样化的表现方式,文化历史、唱腔、角色行当、伴奏乐队、戏剧题材等方面均可以分别呈现在教育系统中。因此,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异常丰富,可提供的评价基准也多种多样。

此外,发展性评价作为一种历时性指标,应贯穿高校教育学制的始终。发展性评价着眼于被评价者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并从鉴赏能力逐渐过渡到应用能力。在有限的美育教育空间中,对于大学生的戏曲欣赏能力和发展潜质应给予人文关怀和定向设计。如果说对于戏曲知识的吸收程度因人而异,那么发展性评价标准并非要在最终阶段做到人人一致,但是要求每位学生相比两年或三年前的自己,丰富了戏曲知识,提高了认知程度与艺术修养。这是对于美育的一种弹性评价标准,也是一种具有人性化的评价准则。闽剧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戏曲艺术,之所以为一方百姓所口口相传,必然有其醇厚的艺术价值,当代教育传承者,应当将其内涵全方位呈现,并形成与各个侧点相对应的考评体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悟和感受,为其将来在职业领域的应用搭建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老的福州地方戏曲艺术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深沉的内涵,浓缩了老福州人特有的审美机趣。在当代文艺发展风云际会的背景下,以闽剧为代表传统戏曲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帮扶。将其纳入高校的美育教育之中,发挥本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仅可以激发戏曲艺术的活力,也可以平添美育教育特色。通过树立鲜明的教育目标,完善评价机制,改良教育进程,形成系统化的教学系统。以人为本,使悠远古朴的福州戏迸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闽剧福州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闽剧新秀
“闽剧王子”陈洪翔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寻味福州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