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电子政务课程“课堂-实验-实践”三结合教学模式探讨

2021-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务实验

段 元 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05)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的革命性变革,是信息时代政府管理的必然要求。高校电子政务课程是随着网络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政府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的变革,依据实践需求而开设的课程。电子政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掌握电子政务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及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据统计,我国高校在2003年后陆续开设电子政务课程,涉及的主要专业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等本科专业;此外,公共管理硕士和社会工作硕士也开设了电子政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一般理工类学校侧重于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知识;文科类学校则在教材的选用以及内容上强调管理方式变革、公共服务电子化、流程再造等方面的知识。

一、电子政务课程的特点

第一,应用性。电子政务活动是政府部门的管理或服务活动,电子政务课程是为适应电子政务的发展而设置的课程,因而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高校电子政务的教学活动中,应时刻注意将理论与其发展的实践相联系,这就要求注重让学生进行实验和实习,开展实践活动,锻炼操作能力。

第二,综合性。电子政务是在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涉及到管理问题,还有计算机、信息技术问题乃至安全及法律等问题,因此电子政务课程综合性强,需要全方位教授学生相关理论,提升综合能力。

第三,前沿性。电子政务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而电子政务课程具有前沿性,必须时刻追踪其最新发展。另外,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起步较晚,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要关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也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将其最新进展及时引入课堂学习中。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电子政务课程在发展中形成了“课堂-实验-实践”三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实验室、实践基地是电子政务课程必备的三大场地。课堂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主场地,教师需要通过课堂讲授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等,如电子政务的内涵、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管理、流程优化、法律法规等内容。其次,电子政务课程注重实验,因此,多数高校都建立了电子政务实验室,配备了电脑、投影、网络等设施,购置了电子政务实验系统,如常用的奥派电子政务系统。该软件通过在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上进行模拟操作,让学生可以在模拟实验中感受电子政务给政府传统办公带来的巨大变革,掌握大量电子政务系统的操作技巧。系统模块包括档案管理、政府信息门户、政府办公系统、招标采购平台、行政审批系统、公文传输平台、国有资产管理等,学生可以全方位了解不同模块的操作。再次,电子政务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多数开设该课程的学校也建立了校外实习和实践基地,方便学生开展实践学习。在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程的外聘专家或现场讲解人员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将自己的感受或经验讲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摩以及对现场活动的观察与分析,能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

二、高校电子政务课程教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堂讲授和实习以及实践课程的比重分配不合理。在多数高校中,电子政务的课程偏重课堂讲授,即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计划中对于实习以及实践的学时安排较少,这就使得学生只是从理论上了解电子政务的概念、模式以及发展状况及问题,但不能通过实践及切身的实验操作去感受,从而流于理论空谈,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电子政务课程应当与实践发展紧密结合,但实际上,理论知识更新往往落后于实践发展,比如电子政务电子化公共服务的途径,不仅有政府门户网站和电话、短信服务等方式,“两微一端”发展迅猛,在教材上无法及时更新。目前,电子政务已经发展到移动政务的新时期,这一方面的理论更新还不够及时。

其次,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配套不合理,教师专业技能欠缺。电子政务课程由于兴办时间不长,在师资力量储备方面还不能满足要求。比如,该课程内容既涉及管理学又涉及信息技术领域,教师往往只熟悉其中某一领域,影响到课程教学的开展。另外,电子政务课程涉及到实验设施与软件运用,需要实验室老师配合,但一些学校的实验室老师只是挂名或者兼职,对于实验设备操作不熟悉,影响到实际应用效果。再者,讲授电子政务课程的教师多数是从校园到校园,即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学校工作,对于电子政务的了解也仅限于理论知识,没有在实践中进行练习,对于政府管理的各环节和流程缺少体会,授课只能照本宣科,无法深入到问题核心,指导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

再次,实验室硬件和软件设施仍有不到位之处,后期投入少,维护管理不够,在软件使用上存在多种问题。一些学校虽然建立了电子政务实验室,购置了电脑和教学软件等硬件和软件设施,但是使用中受到网络设置、计算机配置、设备更新、软件升级等各种问题影响以及维护管理不够等的限制,导致实验项目完成效果不好。尤其软件大多是从市场上的软件公司购买,学校自身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专业课教师对于设备和软件使用不熟悉,在操作中学生出现问题后无法及时得到解答,导致实验项目完成效果差强人意。往往在一次实验课程中,学生对实验项目的完成率平均在70%。此外,软件购买后长期不升级更新,与电子政务实践发展相比较存在滞后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实践课无法达到预定成效,课程质量打折扣。一般高校对于实践课的安排是让学生去合作的实践学习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或参观,请基地的带教老师进行讲解。由于考虑到实践费用、出行安全、时间安排等问题,这样的实践课程只能是一学期进行一次,甚至有些学校为了省事,让学生自行安排和撰写实践论文,导致实践课程大多数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电子政务流程的全过程,无法完成实践课设置的成效目的。此外,学校合作的实践基地有限,无法满足课程的多样化需求。

三、改进高校电子政务“课堂-实验-实践”三结合教学模式的建议

第一,课堂讲授、实习以及实践的比重合理化。重新安排各部分比重,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实习和实践学时,在教学大纲中做好预先设计。电子政务人才培养规格有三类人:系统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足够的应用电子政务技术的知识,精通现代政务管理活动,有业务流程优化重组的意识并掌握一定的方法,这就需要在课程安排时加以注意[1]。

第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力量。针对该课程综合性特点,可以将课程内容合理分配给不同专业的教师,如可以安排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知识等相关技术知识,可以外聘实践单位的教师来讲授实际操作问题,以及遇到的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等问题,提高学生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的了解。通过进行专业培训,或者让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形成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电子政务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聘请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对高校教师进行电子政务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和实训,以提高教师对电子政务的理性认识,这是“引进来”策略;与此同时,从事电子政务教学的教师也应该“走出去”,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到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或顶岗实习,以增加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2]。

第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要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不拘泥于死板的教学环节,让课程主体多元化。在高校电子政务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灵活设置教学环节,自由转换教学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如围绕电子政务带来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只是引入者,而学生是讨论的主体。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大多是基层政府部门人员,对于电子政务带来的政府管理方式、工作方式等的转变有深切体会,对于其中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建议都有可以交流的内容,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对于所学知识就会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另一方面,借助于多媒体手段,推进教学方法多样化。多媒体手段日益丰富,有些高端实验室可以通过屏幕展示讨论以及让学生及时发送弹幕等方式参与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趣味,改善课堂氛围。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增加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出真理的火花。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设计教学单元,组织教学过程。要提炼具有典型性、凝炼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既要有原有知识的总结,又要有新知识的引出,问题的解决则需要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习者要组成团队在整合和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合作解决。案例教学法则是运用典型案例,引出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一个完整的案例应该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争论以及最终的解决,再结合案例设计相应的问题,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比如关于信息安全问题,曾经出现过高考学生由于信息泄露受骗导致猝死的极端案例。课堂上可就这样的案例,分析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信息泄露的途径、如何保护信息安全以及我国立法的趋势等。情景教学是就某一个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虚拟情景,由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完成情景所要求的各项任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第四,加强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建设,提升实验教学效果。高校可以进行资源共享,综合相关文科专业的需求,建立综合性文科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敬业精神。在信息化方面,电子政务课程除网络设备外,要有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供学生进行后台操作、模拟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等方面的实验。要根据实践发展,不断更新操作软件,创新实验项目,保持实验项目的常新。尤其是在政务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传统政务门户网站开发、维护等实验教学项目要进一步升级,即依托政务二维码、移动政务、政务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设政务微信、政务微博以及 APP 系统开发与运维原理、政务大数据管理等实验项目,不断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3]。

第五,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高校管理类专业的院系可以和政府职能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系,设立实践基地,进行合作办学。如地方上的政务服务中心可以作为电子政务课程的实践基地,设置一些临时性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切身体会电子政务的实践过程,或者让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作为外聘指导老师,进行不少于三次的带教活动,让学生切实了解到电子政务的操作以及实践中的发展。在征得主管部门的同意后,政务中心可以开辟新的服务岗位,提供便民服务,让学生独立承担一项任务;或者利用现有的地方政府委托高校对“村官”培训这一平台,由“村官”在实践中直接培训学生,使学生获得基层行政所需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在高校和基层形成良性培训循环系统[4]。还可以让学生从课堂内走出去,紧跟新技术应用的步伐,部署学生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抖音号等渠道,调查各级政府互联网 + 时代政务服务的具体应用,撰写实践调查的报告,分析其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猜你喜欢

电子政务政务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靖边政务中心:“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政务云上看政情
特鲁多:被政务“耽误”的网红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我国县域电子政务工作的困境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