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路径探析

2021-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文化

焦 艳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关乎旗帜与道路、关乎国家存亡与社会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灵魂。

“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基于一定的制度文化而建构和组织起来的,由话语主题(说什么)、话语主体(谁在说、向谁说)、话语载体(怎么说)等要素相互紧密联系而构成的一整套意识形态话语体系。”[1]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基本职能的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思潮、学术思想交锋的主战场,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诸多挑战,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当务之急。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亦有利于培养符合国家标准与社会要求的人才,更是应对新矛盾新问题的有效机制。

一、有效建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向心力”

(一)守土有责:强化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者的重任,要坚定不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绝对领导。巩固高校党委领导的核心地位,把牢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牢固树立高校党委的话语权威,统一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坚持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委对高校的思想引领。对涉及到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重大事项,不能一言堂和独断专横,要坚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的集体决策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建议,确保重大决策正确,并贯彻执行。与此同时,高校党委要认识到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增强政治意识,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认真学习、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政治意识,站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上,提高组织引领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知行合一、严抓实效,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以有效建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

(二)守土尽责: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需严格落实相关责任主体,形成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工作。对此,高校党委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风险意识,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调,责权一体的工作布局。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需做到层层落实。首先,将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即坚持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并将责任落实纳入到监督和考核干部的范围,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履行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制度,党委书记作为领导班子“班长”,要旗帜鲜明地积极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同时,各基层党组织亦必须把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头,以身作则,确保工作全面顺利开展。其次,协调好各个部门相关工作。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分工、团结协作。对此,高校党委要定期组织工作例会,听取各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商讨对策。高校各部门也要有效建立围绕意识形态所展开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最后,加强监管和考核,严格将监督责任落实到位,坚决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担。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不仅仅是要求各党委各部门以及相关个人任其职、就其责,更重要的是形成层层到位的责任链,增强话语主体的责任意识,促进主体之间协同共进,做到守土尽责。

(三)守土负责:加强高校党委对宣传工作的领导

当前,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图谋分化中国。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战场,高校党委要多措并举加强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发挥好宣传部门政治喉舌的关键作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的指导作用,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方向,正确引导舆论,准确明白力该往何处使;强化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脑,提高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的理论素质,正应如“打铁还需自身硬”,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博弈主动权,深入细致开展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拓展宣传活动载体,创新宣传方式,打造多渠道宣传途径,坚持把宣传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文化工作有机融合,突出思想精神引领,打造宣传工作新亮点;加强校园实体阵地建设,凸显网络阵地作用,打造具有思想引领作用的意识形态工作根据地,以便于高校党委宣传工作的开展,凝聚思想共识,共筑理想之翼。

二、优化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激发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生命力”

(一)文化源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和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社会实践中,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付出所形成的瑰宝,集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于一体,是使中华民族一直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先进文化,引领着人们的精神价值,有着良好的育人功能。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民族特色。一方面,高校要秉持“四个自信”,坚持以文化育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精神内核引领学生的价值观,以其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优化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风清正气的校园风尚。通过各种方式“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3]凸显高校意识心态话语的民族魅力。另一方面,注重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创造性转化、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感染力、吸引力。同时,将文化建设融入实践活动中,组织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系列党团活动和讲座,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朗诵比赛等相关活动,组织高校师生参观古代名人纪念馆,遗迹遗址等,将文化精神凝练于意识形态工作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凝聚力、生命力。

(二)价值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的方向盘,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的精神风尚以及国家兴衰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合到社会发展的不同层面,转变为人们的情感认知,养成行为习惯。”[2]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大力加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抵御渗透、价值引领等作品和功能,维护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性地位。一方面,要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全国人民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探索而做出的历史性选择。同时,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注重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世界历史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客观地看待历史和现实,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内涵,通过“认识-实践-反馈-在认识”,形成自觉认同、主动践行。另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师风师德的建设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估体系当中,使老师树立表率,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号召力与说服力。同时,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进行顶层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的管理建设中,制定相应的规章准则,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导向性与制约力。

(三)贴合实践:切合师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需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要遵循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需求,汲取新时代养分,丰富创新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增强其生动性,在话语权争夺中占据优势,真正做到将主流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高校师生的实践行动当中。一方面,要创新和宣传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涵。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重新解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将“中国梦”“四个意识”“五位一体”“一带一路”等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纳入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体系。同时,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高校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回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增强师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切合学生需求创新话语内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和稳定,在面对社会上繁杂海量的信息时,难以客观正确地抉择和判断。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与时俱进,对于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及时予以回应,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关怀,变说教式为感召式,使其坚定主流意识形态观念,自觉认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

三、丰富拓展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载体,赋予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亲和力”

(一)坚守阵地: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要载体、重要阵地,应不断改革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需求。一是严格选用教材。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基础,高校要按照国家要求,统一使用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权威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性、严肃性。二是严格教学管理。课程目标方面,坚持以自身专业素养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为原则,以坚守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阵地为导向。课程内容方面,继续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国情教育等的前提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使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认同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课程教学方式方面,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程评估考核方面,完善评估考核体系,加强过程考核,不能仅凭试卷成绩定论,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三是严格教师队伍管理。严格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遴选和培训工作,确保政治信仰坚定、教研能力优秀、作风修养正直的人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授课过程中变变理论说教为价值启迪,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确保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二)融合发展:发挥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要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植入主流价值观念,恪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将主流意识观念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探寻文化活动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最佳契合点,在符合师生的客观需要与兴趣特点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开展方式灵活多样的活动,多渠道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其次,秉持建设中国特色品牌大学的原则,逐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氛围的文化品牌,实施校园文化精品工程。将中国精神汇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强调服务意识、奉献精神、集体主义,为高校学生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环境,“润物细无声”般影响高校师生。最后,高校需在校园文化中植入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知识教育,形成拥护国家和党、团结友爱等思想观念,进一步建设良好的学风与校风,营造和谐轻松的文化氛围。

(三)与时俱进:整合高校新媒体平台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随之发生改变。互联网也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新空间、学习的新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3]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高校亦与时俱进,整合高校新媒体平台资源,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高校一方面要及时更新硬件基础设施,为师生获取信息,进行沟通交流等提供良好的话语渠道。加大对技术开发的研究,提升网络信息的发布质量,牢牢把握话语环境。另一方面,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课程教学和活动安排,如云课堂、智慧教室等。高校可以建设有关主流意识形态的专题网站与校园主网站,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服务性于一体。在微信、微博、抖音上搭建学校的官方平台,用以传播正能量信息,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传达国家和党的主流意识思想。但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网站具有开放性,为此,高校与其相关部门还应提升高校网络生态治理能力,加强管理,建立舆情监督机制,筛选网络信息,保质保量发布消息,优化话语表达的渠道,让更多的“话语”有更多秩序 “发声”的机会。

四、健全完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机制,强化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支撑力”

(一)加大投入:健全稳妥的经费保障机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校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需要一定的教育资金与基础设施。物质保障是高校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础,高校需健全稳妥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意识形态的工作纳入高校财政预算之中,加大物质投入,以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常运转。一方面,高校需投入资金进行校内硬件软件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更新,如计算机、多媒体投放等电子设备、学校广播站、文化长廊等,同时还应加大举办意识形态专题讲座、报告会、主流意识形态学习会、参观革命遗迹旧址等系列活动的经费投入。此外,高校还应增加培训费,以提高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应根据现实情况,对在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工作中具有突出表现的个人或单位予以物质奖励,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二)全员育人:加强优秀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离不开人这一社会实践的主体,为此,高校需加强优秀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质优良、组织结构合理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人才保障。首先,提升话语教育主体政治理论素养。高校话语教育主体不仅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宣传工作人员,还应包括全体教职工。教师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领悟新精神,理解新内涵,并将学到的新思想、新理论运用到自己教学、科研、管理中,提升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和对理论话语的解释力。同时要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升,并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其次,大学生党员与学生骨干队伍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推手和先锋队,他们更易于深入大学生群体当中,因此,高校要强化学生干部与学生党员的主人翁意识与纪律意识,培养一支政治理论素养高,思想水平高的队伍,使他们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助推者。最后,高校需建立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超的信息技术处理小组,以做好高校意识形态网上工作,及时更新有关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宣传高校思想文化,传播正能量,并管理相关数据,维护好网络秩序,守护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这块阵地。

(三)依法保障:健全强制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网络是开放、虚拟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享有话语自由权,这就给某些怀有不良居心的人可趁之机,许多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甚至违反法律与道德的信息在网上大肆泛滥,使网络原住民大学生深受影响。

因此,高校在利用网络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需付出一定的精力、人力、物力管理其网上意识形态工作平台。一方面,高校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管理本校的网上意识形态工作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要严格管控平台上发布的各种信息,加强自媒体运营的管控,对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加以引导、广泛宣传;对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及时删除,并掌握其动态来源;面对影响恶劣的依法追究其责任,移交相关部门处理,确保网络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力。同时,需要政府层面加强立法,完善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用法律来约束网民,维护网络秩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在新时代、新背景、新要求下,高校作为引领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主体、内容、载体、制度等方面,努力探寻新时代下高校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文化
画与理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谁远谁近?
雷人话语
陈年凡客创始人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