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拓展 以读促写提升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高年段读写一体化例谈

2021-12-07黄淑梅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动静教材母亲

黄淑梅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7)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以读促写是高段阅读教学读写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探究读写之间的关系并努力找到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1]阅读促进写作,读是写的源头,拓展阅读则让“水源”更丰盈,为以读促写的阅读课堂提供有力支持,注入强劲动力。教师应重视这样一个相对活跃的阅读平台。文章从拓展阅读的相似性、比较性、补充性、迁移性等多维度探析教学策略,以教材为基础发掘适当的拓展性阅读,利用借鉴与模仿,补充与迁移,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从相似性拓展阅读中聚焦场景细节刻画

相似性拓展阅读特别注重拓展阅读材料与教材的契合度,题材相似,写作手法接近,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教材阅读为拓展阅读的基础,拓展阅读由教材阅读延伸而来,并与之合力牵引学生实现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的质的突破,培养主动运用积累的语言或素材去表达的意识。

以《慈母情深》为例,此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语言朴实,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基于“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语文要素,介于梁晓声是位很有镜头意识的作家,教学中以“镜头式”阅读为阅读策略,品读聚焦细节刻画的特写镜头。接着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同法品读相似性拓展文章《背影》片段。不必去探求意境之类的东西,只需聚焦细节,体验亲情,就能与教材产生强烈共鸣。最终课堂达成以读促写,尝试联系生活去感受父母之爱,运用镜头式细节刻画表达真情实感。

【课堂回顾】

1.课文过渡:同学们,品读着故事中这些令“我”鼻子一酸的特写镜头,我们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走进母亲的工作环境,一起目睹母亲工作的样子,我们的鼻子也跟着酸酸的。梁爷爷笔下的母亲,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一个缩影、一扇窗户。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其实何止母亲,父亲也一样啊,朱自清在《背影》中的一个片段,读来也让人动容。

2.拓展阅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阅读朱自清散文《背影》节选,找出最能打动人心的镜头。体会朱自清使用特写镜头刻画了父亲艰难攀爬月台的动作诸如“走到”“探身”“穿过”“爬上”等。这一组慢镜头,不仅让作者流泪,也让我们每一个读者体会到父亲的那一份深情。

3.书写“镜头”:时代变迁,父母之爱却亘古永恒。生活中,像这样的镜头随处可见。你也有过让你感动得“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请联系生活经历,仿照课文的镜头式写法,当堂用“特写镜头”写一个令你“鼻子一酸”的片段。同时,推荐课外阅读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

“在语文学科课程中,实质性地加大写作、口语交际等过程技能维度学习领域的分量和比重,在我看来,是一个极为重要且迫切的语文课程问题。”[2]指向写作的高年级阅读课堂,让相似性拓展阅读精准回扣教材,强调如何聚焦场景并做细节刻画,写法一课一得。有学生写得非常动情:“病房里,当医生告知没有什么大碍时,妈妈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长长地舒了口气。当她脸颊再次碰到我发热的脑袋时,我分明感觉到妈妈的汗水还在不停地滴落下来,两鬓的几丝白发比以往更加刺眼,并且刺在了我心里,生疼生疼。”

二、从比较性拓展阅读中感悟动静结合手法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比较分为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和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可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要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鉴于同主题下作家们多样的写作构思方法,适时引导学生在教材解读“意犹未尽”的基础上展开比较性拓展阅读,既提高阅读的思辨性,又在新的层面上反哺教材,更强化了对作家表达手法的认识与感悟。

以《威尼斯的小艇》末段为例,在比较性拓展阅读中进一步感悟动静结合的写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关注课文内容——威尼斯的异域风情之夜晚的静,到关注作者表达方法——动静结合的呈现,并合理截取拓展阅读材料与教材描写可相比较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从比较阅读中充分感悟写作特色,最终达成写的训练。

【课堂回顾】

1.感悟动静结合的写法。合作探讨:你感受到威尼斯夜晚的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小组展开探讨并交流赏析,感受动静结合的写法,师相机点拨。如“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正是这半夜里传来的“哗笑”,更让我们感到这威尼斯的夜是那样宁静。正如南朝诗人张籍所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时候声响更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这样的写法就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再如“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用“月影摇晃”的“动”来衬“水面沉寂”的“静”,使得这个“静”更加优美有意境。小结:作者通过拟人写“静”,通过动态、声音反衬“静”。

2.拓展阅读《威尼斯之夜》。在阅读中比较,求同存异,进一步感受动静结合的写法。同样写静寂的威尼斯,法国著名的女作家乔治·桑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呢?快速默读,动笔圈画。与马克·吐温相比,她以田园风光的抒情笔调描绘威尼斯的绮丽风光,渲染了大自然的静谧气氛。她以静态描写为主,同时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欣赏威尼斯美景的同时,也再一次收获了作家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利用阅读体验创设写作情境,迁移到写作中去。

3.读写结合,迁移训练。向两位语言大师学习,尝试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描述校园的早晨。清晨进校,你是否关注过矗立门口的学校标志性建筑?从红黄相间的台阶拾级而上,你是否留心花坛里花瓣上的露珠?走过空旷的操场,你是否抬眼望望一排排枝繁叶茂的榕树?耳畔是否传来教室里琅琅书声……有了之前细致入微的指导作铺垫,此时的小练笔《校园的早晨》,学生呈现了“动静结合写法”的运用,有效实现能力迁移。

从比较性拓展阅读中感悟动静结合手法并延伸出小练笔,有时并不必支离破碎地进行烦琐解析,破坏文章的意境与美感。只需引导学生充分赏析,由景及情,由语言及写法,豁然开朗。既遵循了章法,又享受创作的魅力。当学生从比较阅读中求同存异,又以写反哺,教材与拓展阅读就都充分体现了其文本价值。

三、从补充性拓展阅读中关注情景交融表达

统编教材的编排尤其注重阅读与表达的整合,当然有些文质兼美的教材因考量了对学生的影响及其文章自身价值,会在原作中进行删减改版,或因为教材与学生实际差距较大,可补充的拓展空间就比较大。适时补充一些作者自身材料或其他作品,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也实现阅读广度与深度的协调与提升,最终实现以读促写。

如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怎样表达情感”。《那个星期天》作者史铁生,小学生比较陌生。通过补充性拓展阅读让学生得以行走在作者的世界里,了解写作背景,关注他的其他作品,在拓展阅读中通过更多的角度产生更丰富的思考,推进更深的情感体验,从中架构起以读促写的桥梁。

【课堂回顾】

1.学习教材中作者自然而然地表达情感。(1)从具体事例中表达,如“我”在渴盼而无奈地等待忙碌的妈妈时“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的行为。(2)从内心独白中表达,当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时,“我”催促无果的埋怨,“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3)情景交融式表达,“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心情与光线一般渐渐地低沉下去,暗示着“我”不断加重的懊恼及难过的情绪变化,这就是“融情于景”。

2.借助补充性拓展阅读强化理解情感表达。史铁生在散文《秋天的怀念》中不断追忆日常琐事,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以及对母亲的深深怀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萧萧落叶的凄凉之景,正是“我”此时的心境写照,暗示我感伤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绪,也由此引出下文情节。母亲为什么“挡”?为什么“央求”儿子,结合写作背景细品,我们瞥见母亲对儿子的十足体贴与无限耐心……写景叙事是为了抒情,作家颇有着一种思想者才拥有的话语方法。这寓情于景的写法,挚爱亲情的自然流露,其语言风格与表达特色很值得深入探究,值得借鉴仿写。

3.尝试围绕情感主线展开情景交融式表达。从教材与拓展阅读中汲取了“怎么写”的“营养”,同时调动学生情感经验与积累,内化情景交融表达的读写互动。既关注事例内容,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思路,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又关注其写法特色,把情感及变化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一名学生在随堂练笔中描述了自己与家人一次闹别扭时的心绪:“窗外的树枝被狂风暴雨无情撕裂,随着风雨折落于地。一声声响彻云霄的惊雷在耳畔回荡,将我的心劈个粉碎。我缓缓将头转向窗外,祈求出现奇迹。但,却只有被雨蹂躏的芭蕉和那窗外一派荒凉的天空。”这就凸显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可见在“读”与“写”中来回穿梭,学生的“读”会更加深刻,“写”才会有感而发,形成良性循环。

四、从迁移性拓展阅读中开拓布局谋篇视野

高年段学生习作应有谋篇布局的观念,即思考所写文章的整体架构,使其言之有序,脉络清晰,有章可循。迁移性拓展阅读着力构建学生的阅读背景知识体系,以统编教材编写体系做主线,以单元话题做中心,以相关话题为基本点,援引与教材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见“树木”更见“森林”。[3]达到借鉴写法、赏析文藻思想、着眼立意布局之目标,也就是给学生进行了具体可行的写作指导。因此,阅读教学即写作训练。

1.教材中作者其他作品的拓展。凡被选入统编教材的课文,皆经千挑万选。对这些知名作者,在学习其一篇课文后,应引导学生去补充认知空缺,更加透彻地了解作者及其他作品。既增加阅读量,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又能更了解作者写作风格与写作手法等,借鉴写法领略作文布局谋篇之精髓。如六上鲁迅《少年闰土》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六下史铁生《那个星期天》到《秋天的怀念》,冯至《表里的生物》到《猫儿眼》等。王国维说:“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阅读中可以练写提纲或制作思维导图,以此确定主题详略大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及分层分段等,提纲既成则作文成功一半,最终把握布局谋篇之能力。

2.由段落到篇章的拓展。感受名著魅力,赏析文脉架构。例如,五下《草船借箭》,师生围绕文本中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物言行中评价其性格特点,之后迁移到拓展阅读《三国演义》,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经典篇章,从中选择《三国》中一人物来评价其个性,同时探究相关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同样,五下《景阳冈》阅读后可拓展到赏析《水浒传》……让阅读穿梭于文本整本与单篇之间,既引发阅读整本名著的动机,又提升单篇阅读的品质。迁移性拓展阅读的策略,即抓文中最具特点的写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构思、布局谋篇和表现手法。当学生感悟到作者表达方法的精妙,就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

当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应该有多种途径。例如,为学生提供多种写作机会,让学生读写结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外写作活动等,这对学生的写作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4]

综上所述,多维度探析拓展阅读实践策略,不断激发读与写的契机,适时找准与挖掘读写的结合点,是小学高年段读写一体化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如此以读促写切实提高课堂实效,就能为学生开拓一片写作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动静教材母亲
初探雨林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微·视界
动静之间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