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师德教育的优化路径探析

2021-12-07周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参训师德道德

周伟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一、问题的提出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并提出一系列师德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如强调“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等,这些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基本遵循。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更好地当起学生的“筑梦人”“引路人”“大先生”。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下一代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世界飞速发展、国内外形势剧烈变化,本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队伍中也被媒体报道出不少负面新闻,引人叹息、警醒和反思。

教师培训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升教育教学本领和思想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不断强化师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纵观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师德教育,还存在四个方面薄弱之处。一是教师自身方面,由于中国文化传统向来对师德期待较高,加之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公开报道了更多教师师德方面的负面新闻,一定程度上给教师职业形象带来隐形压力,同时,教育内卷形势引发一定程度的教师职业倦怠,以及少部分教师某种程度上的教育情怀缺失,都成为一些中小学教师师德素质降低的影响因素。二是师德培训形式方面,大多数师德培训形式偏于呆板,主要采取宣传说教或政策法规宣讲,或宣讲形象过于高大,常人实则难以效仿的师德模范,或列出反面案例警示教育,总体偏离参训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现场,这种不够接地气、惯性说教、去情境化的培训,难以触动参训教师的内心情感认同,反而容易引发培训过程中的倦怠心理。三是师德培训内容方面,往往偏于理论、稍显空泛,未能关注一线参训教师的职业现状、实际需求,没能模拟和回应教师实际存在和面临的道德困境,不能触动教师深入思考,导致通过培训提升师德素养的主观能动性欠缺。四是师德培训的师资团队方面,一般比较常见的授课团队是高校专家学者和教育部门领导,然而高校专家学者的师德课程理论性较高,有时出现泛政治化、泛道德化倾向,且对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现状和症结把握不够到位,对中小学一线教师有时反而产生“曲高和寡”的效果;而教育部门领导的师德讲座中,政治性话语偏多,难以激发中小学一线教师真正的听课兴趣和参与度,故而难以带来后续实质性效果。综上,需要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中进一步优化师德教育工作,提升教师参与师德教育的内生动力和培训实效,推动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

二、新时代我国中小学师德建设要求

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建设,制定了系列重要文件,从不同层面强调重视和加强中小学师德教育,强调要激发中小学教师的道德自觉,提升师德修养水平,筑牢师德底线。一是强调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如教育部等七部门2019 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 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二是强化师德规范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教育部2018 年印发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三个准则,明确了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三类教师职业规范并划定基本底线。2013 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都强调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三是明确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总体要求。2013 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2019 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在职培训和教师生涯全过程。教育部办公厅2020 年公布《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对如何设置师德培训课程、开发和选择中小学师德培训课程资源提出指导意见。教师培训院校和机构要认真对照国家关于师德建设的重要政策文件,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要求,结合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和问题,进一步研究提升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工作实效。

三、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师德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思想认识,充分把握师德教育的总体方向

教育部办公厅2020 年公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1],是各地各校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工作的重要参考。要准确对标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深刻认识师德教育的重要性,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任职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名师名校长培训等各项培训之中,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同时要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加强中小学教师诚信、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要围绕推动参训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理念转变、师德理论知识更新和师德能力提升,注重实践导向和发展性原则,引导参训教师增强师德自主意识、提升师德实践能力,推动师德修养与专业发展融为一体,全面提升德性修为和教学素养。

(二)要结合师德发展规律和教师实际,科学安排师德教育内容

培训工作的师德教育,应在充分调研了解参训教师既有师德经验、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要对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满足不同教龄和不同水平层次教师(新手、熟手和骨干教师)发展需求的师德培训方案。要注重把握师德养成规律,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道德危机和道德冲突,分别制定不同侧重点的师德教育内容。如在青年教师培训中要重点加强师德认知教育,中老年教师培训中重点加强师德实践教育;在初级职称教师培训中注重基础性师德理论、在中高级职称教师培训中注重加强法治纪律教育和师德警示教育;在新任教师培训中加强立身教育,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培训中加强立学和立德教育。[2]其中重点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和班主任两类群体的师德教育。要推动师德培训供给侧改革,不断建立完善“菜单式”师德培训课程库,包括开设师德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兼设师德基础性和通识性理论、基于学科育人与课堂实践的拓展性体验课程、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的特色性课程,同时注意结合培训过程中的学风建设和纪律教育等隐形教育,提高师德教育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丰富师德教育形式,激发参训教师主动性

有学者指出,师德建设一以贯之,就是时时以促进教师自主、自觉地践行师德,作为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3]。要真正将参训教师视为具有鲜明道德认知与判断的主体,将关注重点由培训者教的内容转向参训者学的效果,注重参训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需求、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道德难题和困境,提升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培训工作中,要注重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幸福感,从而加强践行师德的自驱力。提高教师参与师德教育的内驱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教师师德学习发展规律的调研和研究,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真实的教育场景为切入点,将师德教育理论阐述和真实的师德案例分析有机融合,通过开展道德两难话题探讨等方式,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推动问题解决和价值澄清。二是要在师德教育中增加新时代如何塑造科学师生关系的相关内容,因为有学者调研发现,当前许多师德问题的发生不在于教师主观故意,而是由于教师的师生关系观念陈旧引起,[4]因此要引导教师及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把握科学方法指导学生。三是师德培训师资团队要充分考虑不同阵容的专业力量,要尽量涵盖教育行政管理者、高校教师、专业培训者、中小学一线教师和社会多方优质教师资源,增强师德培训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多样性,为参训中小学教师提供不同层面的师德教育范式。四是丰富师德培训形式,增强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如开展“我的教育故事”或“我的教育初心”分享;或由一人讲授转为分组开展师德解剖调查、开展师德案例分析;或邀请中小学一线名师开展师德宣讲,开展榜样解剖比较式师德培训[5];或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活动开展体验式师德培训,通过创设道德情境、澄清道德价值、深化道德认知,从而内化道德信念、推动教师躬行道德实践[6];或开展师德主题研讨沙龙、角色扮演、辩论等,采取头脑风暴法,与参训教师展开心灵对话,激发情感共鸣,从而建立师德理论与师德实践的联结。

(四)打破培训时空限制,拓宽师德教育资源渠道

杭州师范大学赵志毅教授指出,“德育的重要功能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信仰,德育过程就是使社会道德成为个体信仰并见诸道德行动的过程……要完成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根本转化,在道德环境与氛围中,实现道德主体性的回归”。[7]师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落实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全过程以及训后跟踪中。除理论培训外,可以拓宽其他培训渠道,如利用书院遗址、名人故居、历史文化纪念馆等资源,开展实践体验和浸润式研修,提高师德感悟,升华师德信仰。亦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加大师德培训资源库建设,加强训后辅导和效果跟踪指导。可以利用大中小学一体化构建教师师德学习共同体,或定期组织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沙龙,进行各种形式的师德渗透活动,如组织教育影像欣赏交流,如《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音乐之声》《风雨哈佛路》等,引导教师向往和树立理想教师形象,促进教师对自身教育信念和师生关系等进行反思自省;开展教育名篇选读与研讨,如组织学习研讨中国的《礼记·学记》《师说》《劝学》和国外的《理想国》《爱弥儿》《人的教育》等教育经典,提高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深化教师师德信仰。日常还可以结合微信群、Moodle 等在线学习交流平台,引导中小学教师以学科知识为突破口,合理挖掘教学内容和载体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实现学科教育、师德修养、育德能力同步提升。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师德的活水源泉,可以通过经典诵读、组织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形式,引导教师自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自身师德涵养和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参训师德道德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致良知与师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山东莱西加强公务员试用期培训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师太”扛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