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探析
——以福建省“十四五”乡村美育师资培训为例

2021-12-07沈家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十四五美育建构

沈家华

(福建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研修部,福建 福州 350025)

学校美育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美化育人,培养高尚情操,培育美好心灵,牢固文化自信。学校美育融入中小学校课程的全过程,为全体学生人生打下美的坚实“底色”。[1]当前学校美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主要表现为学校美育工作育人导向更加凸显,课程建设稳步推进,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资源保障持续向好。[1]与此同时,美育仍然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仍然要面对的问题。在省域开展“福建省‘十四五’新时代学校美育发展美育教师专业能力高质量发展培训需求调研(后面简称‘调研’)”,目的是尽可能地摸清我省乡村学校美育工作现状,聚焦美育教学问题,透析制约我省乡村学校美育工作的原因,为下一步制定我省贯彻乡村美育师资培训实施提供精准的、科学的依据。

一、当前我省乡村美育师资培训成效问题分析

目前,学校美育还存在区域性、结构性、历史性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有些乡村薄弱学校甚至还存在着美育空白现象,缺乏必要的美育师资是问题关键所在。福建省学校美育四年改革发展纪实报告中提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2]也是福建美育教学工作面临问题的聚焦点。本文基于福建美育工作的关键的一环,回应我省乡村美育师资培养、培训问题。

短期集中省级培训是当前师资培训的主要模式与措施。对于时间紧、规模大的培训项目,采用常规理念性、政策性的宣讲培训模式,传导性、辐射性成效明显。但是,笔者根据调研数据并结合艺术类学科以往训后调查数据统计调查发现,目前常规性的集中培训成效与一线教师的需求度,发展美育教师专业能力高质量发展培训需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培训目标与教学实践场景的结合有效度方面,43.51%学员认为“过于理论化”、53.56%学员认为“脱离实际”、47.3%认为“转换不够”等,统计数据显示:培训目标设计的精准度、培训学习效果与具体一线教学实际存在落差,将直接影响着未来的乡村美育教学工作。问题涉及三个层面,培训主题、培训学习过程、培训知识迁移与转换。其一,培训主题缺乏建构性。由于项目专家团队管理角色的“主体性”,对于培训主题设计容易出现“主观性”倾向,弱化培训学员的需求度,容易造成学员对培训认知度不够、参与度低的现象。其二,缺乏情境模拟学习过程。学员自主性学习不够。培训学习过程应该创设教学情境,原本抽象的概念性知识,通过讨论、对话、互动才能“真实地”内化、升华、理解、转换,实现深度学习。其三,缺乏意义建构环节。集中培训短期高强度的宣讲培训模式,虽然学员能接受部分信息,但是要达到真正理解,需要一个需要过程性的二阶段,培训学习的信息内化与理解最终成为能力的发展。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员(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3]

二、聚焦乡村美育教学的真实情境

参与培训学员是已经具备基本教学知识、教学技能的专业群体。建构主义的学习认知理论强调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基于学习者的主动性,这种认知主体性,作用参与意识——协助、对话自主建构真实的学习,设计真实的任务。[4]创设真实情境,在参与学习乡村教师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储备,生成意义,建构理解,达到真正培训信息认知的理解,迁移到具体美育情境。信息化2.0 视域,对构建美育核心素养能力与学习方式,具有时代的特点与现实意义。

(一)基于学员需求的培训主题建构,凸显问题的真实性

虽然一线美育教学情境的教师群体的需求差异性很大,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注重培训实践取向,针对实际乡村美育问题解决。训前调研以信息化工具,寻找美育问题的“真实”解决路径。提高培训主题的认可度及与一线需求的契合度,实现角色主体根本性转变。聚焦问题,产生问题意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从情境中提炼问题,也可以将问题植入情境,并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任务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的任务驱动贯穿培训过程,改变以往培训主题设计切入点的需求精准度不够问题。培训目标与学员的美育教学情境中的目标相符合,学员与专家团队共同构建的问题使学员感到就是一线教学(学员本人)的问题。

(二)创设真实的培训学习过程

基于教师自身需求的美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专业技巧、美育课程资源、活动形式等构成一线乡村美育“真实教学情境”。要改变专家“讲”学员“听”的单一学习形式。构建主义倡导“协作”“会话”学习。围绕“问题”“协作学习”贯穿培训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学习对培训资料的研究、假设与质疑、培训成果的转换,直接影响着意义的最终建构。[5]

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失节点是“会话”。在培训专家引领下,提供学习建议“支架”,培训学习小组通过“会话”,小组讨论设计的学习路线图(任务计划),学员过程性的碰撞成果为整个学习共同体共享。[6]

(三)创设培训意义建构环节

常规性的短期集中培训高强度的宣讲,在一个完整的时间节点内结束。学员能接受部分信息。但是要达到真正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培训学员基于自身个体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还需要一个需要过程性的二阶段——在知识运用中建构培训学习的信息,内化与理解最终成为发展能力的培训环节。未来项目设计二阶段返岗研修学习活动过程。

三、构建真实情境的乡村美育师资培训模式

(一)信息化平台精准地聚焦美育教师的真实需求

培训项目执行涉及培训管理与培训教学两个维度。在管理层面,信息化平台、手段全过程介入,涉及确保培训工作科学、精准、高效。在培训信息、数据收集、汇总、分类、统计,管理信息数字化呈现,极大地提升了培训管理精准度。学员在真实需求视域下的任务驱动下共同主动参与构建培训课程:设计培训主题、遴选授课专家、优化培训形式、调整理念类与实践类课程比例、引领类课程与自选课程设计、打磨研讨话题等,解构了既定的“管理者中心”,建构参与式互动性的培训,还原“学员中心”培训初衷。

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实时共享、拓展性共享。一线美育教学现状与成绩的“真实”体现。为授课专家提供诊断资源,实现基于训前调研占比高的课程,确保按需施训。当下,福建省乡村中小学校已经常态化开展的美育教学活动,主要构成形式还是美术教学、音乐教学、体育教学、社团活动等。音乐类课程,歌唱、合唱是占比较高的教学形式。美术类课程,如剪纸、书法、水墨画、软雕塑等普及性的课程,受众面广、惠及性好、参与度高。呈现为线下的常规课堂教学、艺术活动、学生社团、特长生教学,也有线上现代媒体展示。现有的真实教学情境,也要预设未来的薄弱项目,比如,学习舞蹈艺术、影视戏剧艺术未来的“真实”。丰富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多元艺术审美的追求,成为新时代学校美育教学发展的方向。[7]

美育课程多样性、教学方式灵活性,美育师资需求个性化、情境化对于培训项目提供的培训资源提出高要求。[8]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培训资源可持续化,提供延伸性、拓展性。授课专家线下与线上结合、纲领性解读、剖析与微课化资源分享与拓展。提供共享资源的二维码或者云盘,确保美育教学资源的可借鉴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

构建培训课程资源有授课专家层面的,更为重要的是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生成性资源,这才是培训“真实”语境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高阶表现。培训资源数字化管理,在移动终端适时与培训学员在线分享,及时动态移动存储。移动学习工具支持的培训资源信息化、共享化,可实现培训资源的成长性。

(二)教学情境下的培训“三结合”模式

中小学一线的美育教学面对问题、真实情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培训课程内容“三结合”,体现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校本培训与远程结合。培训方式“三结合”:专题课程与菜单式个性化选修结合、主题课程与微课结合。“三结合”模式呼应美育教学真实情境。具体而言,对授课专家提出具体问题,共性问题的梳理与个性问题的、典型案例分析结合。专家引领性专题课程、菜单选修课程(美术类:书法、影像、纸艺、软陶等)教学案例结合、理念类主题讲座与拓展微课结合培训的内容紧密联系福建当前的美育课堂教学需求,理论的学习要易于内化为实践,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既立足于提高教师的美育课堂教学能力,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让教师自己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培训方式,采用“菜单式”选修模式。拓展真实情境的容量,提高学员培训学习的选择性。最终落实到未来的美育教学相互衔接中,融入课内和课外,结合到普及与专业,兼顾学校与社会。

信息化平台支持校本培训与远程结合模式,可以实现二阶段的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典型美育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美育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着力在美育教学理念、思想层面、内部因子,外化的教学素养、教学能力的提升与改变,与一线美育教学真实情境中诊断、反思、内化中成长。这种模式培训成果达成的认知与获得也是“真实”的。

(三)“三段式”培训内化培训

聚焦培训需求,信息化平台支持下,设计一个培训主题两个维度,划分三个进阶:社交平台上商讨“培训问题”为训前预备阶段、围绕“问题”在专家引领性的“支架”下小组合作学习,此为集中线下研修学习阶段、培训信息的意义建构环节(训后二阶段指导),实现培训目标的精准达成。乡村美育师资培训采用集中理论研修、返岗实践、反思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三个培训时间进阶混合培训模式。[6]

在完成集中理论研修后,第二阶段的返岗校本研修主要解决美育教学理念迁移到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所在区域的学员共同参加,在返岗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教学现场诊断。观课评课、分析学生评价、问卷调查、评价量表测评等方式进行现场诊断,研究乡村学校美育发展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学员学习小组收集实施学校美育教学改进方案。通过一系列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模拟教学、观摩学习和实践演练等活动,引导学员、团队、教师进行多层次、全方位深入研讨,发现梳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对培训重要环节的针对性、关联性获得全面认识。

第二阶段返岗校本研修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可以科学、客观地验证乡村美育教学中贯彻“大美育”教学理念的问题,关注“大美育”教学的衔接性、延续性、参与度、受益面的问题。[9]真实地呈现出一个教学情境,做一个现场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在调研中发现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自媒体的当下,一线教师有智慧地利用“现代媒体艺术”手段、表达方式融合美育教学,打通课内和课外,在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桥梁与影响力方面,成绩突出。

猜你喜欢

十四五美育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