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主题教学设计下历史教学逻辑的构建

2021-12-07王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匹兹堡本课逻辑

王琳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7)

近年来,中学历史课程的主题教学探索方兴未艾。一些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尝试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提炼教学主题的方式,加强教学逻辑,提升思想内涵,增强育人功能,取得较好成效。新课程改革后历史主题教学更受重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版)解读》的“教学建议”中明确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主题教学、问题教学、深度教学、结构—联系教学等教学模式,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1]

虽然目前一线教师普遍重视历史课堂的主题感悟和认知升华,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不良的倾向。一种是主题不聚焦、不鲜明、不突出。另一种是主题目标与教学过程分离,缺乏贯穿始终的教学逻辑。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或关联预设的主题目标,课堂小结时为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或是体现家国情怀素养目标,教师刻意添加教学主题的表达。这种主题目标与教学过程分离的现象,影响了教学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难以达成教师预设的主题目标。如何确定教学主题,同时围绕教学主题建构教学逻辑,开展以“理解和解释”为特征的历史教学,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探索的新课题。下面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9 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为例,浅谈对高中历史主题教学设计下教学逻辑构建的思考与认识。

一、整合凝练——依据课标确定教学主题

主题教学设计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展开的,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2]教师首先要在认真研读课标,潜心钻研教材,广泛史学阅读的基础上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教学主题的确定。教学主题的确定源于教师对历史的感性与理性认识,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9 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课程标准为: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教材子目有: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本课主要阐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反思社会发展的问题、总结局部改革的经验、面对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挑战时,在国家发展模式、社会结构、社会政策、增长模式等领域做出调整和变化。面对问题和挑战,资本主义进行了自我调节和局部调整。调整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成就,但同时遭遇了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又形成了新挑战,推动了下一阶段的调整和变化。鉴此,笔者确立了本课的教学主题“人类社会在面对问题和迎接挑战中探索前行”。

二、谋篇布局——围绕主题构建教学逻辑

所谓围绕教学主题开展主题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情境创设、材料选择、问题设计的教学各环节都要以主题为核心,加强关联整合与逻辑建构。为确保教学主题与教学过程的一致性、连贯性、整体性,教学设计中需围绕主题构建教学逻辑。教学的基本逻辑是从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出发,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形式的安排,实现教师将学科逻辑向传授逻辑转化,学生的认知逻辑向学习逻辑生成,最终实现教师的教授逻辑和学生的学习逻辑的共振,形成实践的教学逻辑。[3]

(一)从教学逻辑出发,围绕主题梳理教学线索

历史教学逻辑是历史教学过程的内容顺序与阶段环节的构想,包含教学基本环节逻辑、教学内容呈现逻辑、教学活动顺序逻辑等。设计科学的清晰的历史教学逻辑,可以完善历史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内在的思维本质,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4]从教学逻辑出发,为帮助学生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原因和结果,认识变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局部调整,围绕教学主题,笔者对本课教学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匹兹堡的城市转型为线索重构了本课教学。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整合成为六个方面:1.发展模式的新变化:国家的宏观调控;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中间阶层”的增加;4.产业结构的新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5.社会政策的新变化:福利国家的扩大;6.增长模式的新变化:知识经济的出现(20 世纪90 年代)。如何将这六个不同方面的变化,有机串联起来,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匹兹堡城市发展经历了20 世纪初“钢铁之城”到20世纪中叶“烟雾之城”到二战后发展的“黄金时期”到20 世纪70 年代“铁锈之城”再到90 年代“绿色科技之城”的转型之路,它既能够全方位呈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又在探索转型道路中凸显了匹兹堡政府“面对发展问题,迎接时代挑战”的不懈追求。因此本课的教学线索梳理为:

1.20世纪初“钢铁之城”——匹兹堡的崛起。

2.20世纪40 年代“烟雾之城”——匹兹堡面临的挑战。

3.二战后“黄金时代”——匹兹堡的发展,包含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间阶层的增加、福利国家扩大等内容。

4.20世纪70 年代“铁锈之城”——匹兹堡面临的新挑战。

5.20世纪90 年代“绿色科技之城”——匹兹堡的成功转型,包含产业结构调整和知识经济的出现。

(二)从认知逻辑出发,围绕主题选择教学方式

认知逻辑强调获取知识的认知过程及其规律,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起点。这需要我们了解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经验,关注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主题选择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的教学方式,开展基于初高中进阶的差异化教学。

就学习经验而言,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课标要求“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说明本课“福利国家”的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基础知识。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喜欢知识的简单重复,而且高中生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并能运用理论去解决各种问题,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已趋于优势。[5]鉴此,就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除讲授“福利国家”的概念外,主要采取了情境呈现与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运用材料—开展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和已有知识对“福利国家”建立的原因,“福利国家”建立的作用,“福利国家”面临的问题,如何评价“福利国家”做出自己的历史解释,同时感悟“面对问题,迎接挑战,不断探索”的主题。

(三)以核心素养导向,围绕主题设计教学问题

历史教学是要通过特定的教学逻辑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生成合理的历史解释,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6]为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主题教学设计时要为学生提供情境和支架,围绕教学主题设计导向明确的问题。本课笔者围绕匹兹堡“发展与成就”“问题与挑战”“探索与转型”的教学逻辑共设计多个教学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1:依据材料概括20 世纪初匹兹堡崛起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理解20 世纪初匹兹堡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迅速崛起,形成了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

问题2:依据材料分析,20 世纪中叶匹兹堡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二战后匹兹堡面临环境污染的城市发展问题。

问题3:依据材料分析,二战后匹兹堡为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概括匹兹堡政府治理污染、搭建平台、实施规划的举措。由此导入“发展模式的新变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问题4:阅读教材第114 页,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有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教材,提高概括能力,深化对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理解,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问题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设计意图为:通过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独立思考以及生生、师生对话交流的方式培养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多维度的历史解释,凸显本课的教学主题: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调整的既是面对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的反思,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应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新科技革命挑战的举措。

问题6:20 世纪70-80 年代匹兹堡面临的问题是什么?70-80 年代匹兹堡工人获得的福利措施说明什么?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理解美国70 年代经济面临的新问题。并导入社会政策的新变化——“福利国家”扩大。

问题7:依据材料概括“福利国家”扩大的原因?依据材料分析尼克松政府提出社会福利改革计划的原因?依据材料概括80 年代匹兹堡确立的经济发展战略?另外,从匹兹堡的发展和转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通过开放式问题探讨,学会沉思历史,探究历史原因,能够站在高位看待历史发展的规律,得到更深刻的历史认知,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深化升华——感悟主题提升历史认知

历史学习是一种思想感悟,教学“主题”是历史感悟的“内涵”,是历史体验的“根基”。[7]感悟主题达成目标的理想状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提出或说明本课的教学主题,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某种共鸣或启发,这种启发或是对某一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或是对当今国情或时代的共情理解,或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触动。例如本课最后的小结是教师设置的开放式问题:“从匹兹堡的发展和转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这一问题是检验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获得哪些体悟和认知。为引导每一位学生都理性思考,笔者要求学生先以书面方式独立表达,随后再进行交流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写下了“面对问题要善于反思,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体悟,这也是本课笔者预设的教学主题。此外学生还从不同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认知,例如有的学生说“我国东北振兴可以借鉴匹兹堡城市转型的案例”,这就能将所学认知与当下社会发展相结合。有的学生指出“人类历史就是在产生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面对的问题往往是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历史事件或现象,解决了的问题是这一事件的意义,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是解决这一问题后面产生的新问题,就成为下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这能说明这位同学能够高屋建瓴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学生们的感悟还有“要抓住科技发展的机遇”“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前人和他人经验”,等等。学生在感悟主题时的共性和个性认知,说明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国家发展繁荣相结合。这也体现了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较高水平表现程度。

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思想性,确定多元适切的教学主题,同时积极探索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围绕主题构建教学逻辑,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理性认识社会和人生,真正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匹兹堡本课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医疗产业与城市复兴:美国工业城市匹兹堡的转型之路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G20匹兹堡峰会总结与展望
匹兹堡堪称美国“绰号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