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一体化的探索

2021-12-06缪航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7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青年学生四史

摘要:学史厉行,创新未来。四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源泉。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四史”教育;思政课堂;青年学生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周年,学习“四史”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强化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高校开展学习“四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专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开展“四史”教育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四史”教育学习课程,有利于鼓励更多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加深对红色文化、中国革命精神、改革发展史的认知,将“四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开展“四史”教育凸显学生学习的专业性。高校学生学习“四史”是多专业覆盖、各学科交融的过程,“四史”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学习“四史”教育有助于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梳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四史”教育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开展“四史”教育凸显学生学习的开放性。高校通过搭建“四史”教育学习平台,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平台以及机制的建立需要整合社会资源,以品牌化、精细化、持续化的“四史”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开放性,有利于提升“四史”教育学习的质量。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四史”教育的育教融合的问题、“四史”教育情感共鸣问题、“四史”教育教学成果产出问题。

“四史”教育的育教融合的问题。一、如何推动“四史”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二、如何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四史”教育的长效机制。三、如何突出“四史”教育中的红色基因以及革命精神。

“四史”教育情感共鸣问题。“四史”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人文情感真实,契合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浓厚的爱国情怀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突出重大成就,引发群众共鸣。“四史”教育推进过程中着重强调党的建设、革命建设、社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强化过程导向,发扬革命精神。强化知行合一,增进价值认同。搭建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因地制宜、分类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理论指导,以理论促实践,开发志愿服务、情景剧、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四史”教育成果产出问题。如何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产出丰富的学习成果,为学习教育提质增效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理论学习方面,通过对线下教学产出的系列课间、教育教学视频、新颖的教学案例等分类归纳,形成档案材料,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对这些材料实行二次加工,优化课间和视频,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媒体平台,扩大受众范围,增加社会影响力,实现理论教学成果的二次输出。在实践教学方面。从实践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即“两性一度”的角度切实打造社会实践基地,聚焦社会实践定位,强化内在主线,多方整合资源,形成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课外实践方面。以家国情怀、地方特色为基础,将专业背景融入课程实践,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题演讲、歌舞剧、志愿服务等,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践模式。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提出的相关要求

提高标准,构建“四史+学生”育人平台。“四史”教育是思维逻辑与社会实践的起点,把握“四史”学习的核心内容,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四史”教育教学微課堂,遵循立足学生、面向学生、助力学生、成就学生的“四生”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引入问题、嵌入故事、纳入探讨,以学生开放式的视角挖掘“四史”素材,引导高校学生参与学习形式、方案、内容的创造,从场景共情到情感共鸣到价值观认同再到精神的传承层层递进。

优化队伍,构建“四史+教师”育人队伍。教师是立德之本,教育之源,要优化教师队伍,打造以专家、名校名师、学术骨干等不同群体的“跨专业+跨学科+跨平台”高水平育人团队,分类指导以高质量教材、高标准课程为基础,打造高层次课堂,做到以研促学,巩固育人实效。发挥教师道德模范作用,严以律己,坚定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育理念,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奉献自己。

厘清线路,构建“四史+课程”育人体系。统筹协调,凸出针对性和创新性。聚焦“四史”的内容,结合各学院的专业特色,搭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挖掘革命战争时期通信设备所做出的的巨大贡献、国家建设时期,党中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中有关的电子类的创新之举作为课程素材、改革开放时期电子类产业的崛起等等,以此为重点,真正意义上实现融合专业的课程思政,同时通过与专业相关的电子仪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拓宽思路,构建“四史+实践”育人模式。突出“两性一度”的实践教学标准,“高阶性”,注重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型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实践创新全过程,讨论研究如何以实践基地为平台拓展社会实践,如何产出成果。“创新性”,预判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开发出具有探索性、个性化的课程。教学聚焦实践定位,开辟新思路,以专业为平台,开发“APP+小程序”、人工智能VR、3D虚拟图像等智能产品,创新传统实践模式。“挑战度”。挑战课程深度,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打造模块化特色专题系列课程,比如:“周恩来精神系列”、“中国革命精神系列”、“红歌传承系列”、“改革发展史系列”等等,深入挖掘“四史”精神内涵。

总结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构建“四史+”的育教模式,形成闭合管理,强化机制保障,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初心使命,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养、完善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庾向芳,秦淑娟.“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6):102-108.

[2]孙頔.“四史”教育融入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理论观察,2020(9):37-42.

[3]王瑞超.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6.

作者简介:缪航(1992年3月—)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青年学生四史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