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辨引领课堂,让语文追求本真
2021-12-06龙丽平
龙丽平
摘要: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布,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变革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国家基础课程的主渠道让核心素养落地。语文教师同样需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依据实现课程的再理解和再设计,在新的结构框架下优化组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适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教法思路。通过问辨式教学的路径,创设探究的学习情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问辨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培养和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创新实践精神和创造力已成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主要的方法是教阅读。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或者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都是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提高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关键,是培养和发展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小学必须培养和选拔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1.问辨式教学的定义
1.1问辨性教学
问辨教学是一种由问和辨触发和延续的教学方式。它最初是在美国开发的。从主动学习的层面上讲,问辨教学是教学的较高层次,它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自己为自己设定的任务意义。它包括解释和评估。从解释的角度看,学生应该清楚地理解教学本文的教学目的,能够提取基本信息,并在他人面前呈现两种不同的观点。就评价而言,这是一种推测性的改进。学生必须通过作者的语言来确定他的心情和态度,并能够区分意思。
1.2问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问辩教学之所以被称为较高层次的教学,是因为它与传统教学的区别。首先,传统教学的目的体现在教师传授知识,解读文本途径中的流畅性和传授过程上,主体是教师,体现的是教师的能动性。而问辨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研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主体是学生,体现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其次,在具体活动方面,传统教学要求学生依靠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学习。而问辨性学习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探究,同步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第三,在注意力方面,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而问辨性学习则反之,体现了学习能动性。
1.3问辨性教学
问辨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辅助角色。首先,学生要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层次分析,打破传统的思维逻辑,在学习中开始讨论观点,大胆提问,善于总结。其次,问辨性学习要求学生全方位思考。他们可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总结和分析,摆脱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为自己的理论寻找验证依据,并利用现有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经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的思维上实现突破,学习力才会更加明显。一般来说,问辨性教学的评价分为学前、学时、学后三个阶段,学生应以材料为中心,培养推理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
2.实际教学感悟
顺应一种思潮,本学期在一中教育集团的大力推动下,我校"问辩课堂"百花呈现。语文组赛课中,赵欣瑶老师的阅读课《宇宙的另一边》和龙淑贤的习作指导课《两茎灯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对问辩課堂有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思考。
记得那天上午,赵老师青春靓丽、温婉可人、神秘情境引人充满睿智,让我们这些久经沙场的所谓老教师也被赵老师“玩于掌股之中”。而赵老师课堂节奏分明、目标清晰,通过几个小小的活动就迅速使课堂活跃起来,使拘束的同学变得活跃而灵动。赵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令我等自叹弗如。
第二天我们又聆听了家门小龙老师的习作指导课,可谓大开眼界,甚称大师级授课。她尤如一位语言大师带领着学生穿行于中外名著之中,在精髓的文海里粹取习作的精华,尤其在习作赏析教学时,我们常常看到她的学生在她的引导下用辩证眼光剖析人物的多重性,把一个活脱脫的严监生呈現的有血有肉。写作表达的精髓如何呈现?辩证思考?辩证分析、领会?是作文才会深刻本源!但小龙老师并没有过多谈论作文教学,而是从文学作品的阅读角度谈阅读的“问辨性”,这个立足点就比较独特,境界也就比较高远了。
因此赵老师和小龙老师的课至少在三个方面给予我强烈的震撼。
首先,她们授课修正了我固有的阅读写作的教学思想。近年来,我也开展了一些“类文对比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以及“专项习作指導的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读写结合。但关于她们“问辨型的阅读与写作”的授课新模式新颖且实用,于我来说不啻于醍醐灌顶,也可谓是石破天惊。我一直以为,阅读教学重理解,写作指导重表达于小学生来说应当是首要的。而从文中去体味生活,用生活去佐证文本却往往忽视,文字体验的千奇百味应当是自我的个性和认知,而我却从未涉及如此这般教学,实为汗颜;当前小升初考试中,考文学就是考积累、考背诵,练笔就是学表达,而像这种文学赏析与模仿写作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实际就是在顺应发展思维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问辨力,开启学生如何应对考学生个性、考学生生活领悟、文化积淀,以及考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和基本生活的认知能力。可见文学与写作教学融合的核心应当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学只是体验的产物,本质上文学是用来“模仿”的。小龙老师的“文学写作观”显然立足高远,于我来说,这无疑是颠覆性的冲击。
其次,两位老师对“问辨性阅读与写作”的思考和实践,影响到了我的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态度。老实说,我是一个情感体验极为细腻的人,我也将这种体验和思考模式影响到我的学生。小龙老师课后说:“生活是情感的,生活更是逻辑的”;“问辨性阅读与写作就是在求真”;但是“没有逻辑的,生活的片面的真是很可怕的”。其眼光“狠毒”,见解深邃,令人感佩。
第三,听了两位老师的“问辨课堂之阅读与写作”授课后,我听出了一份社会担当,听出了一份教育的责任,甚至感受到了一种焦作,以及对“自我状态”的一种寸步不让的“刚毅”。记得曾有一位名家说:“我们要培养理性的一代”;教师要担任起“构建现代人格的责任”。问辨课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颠覆,也带来了思考和成长。老实说,于语文教学无益,于学生无用,不教!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回归真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恰好就是“问辨课堂”所要表达的核心所在。看来,真教学,其内核永远是一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刘爱青.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辨能力的培养[J].语文天地,2020(22):69-70.
[2]曾晨.浅析问辨性阅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考与应用[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10):224.
[3]董璋辉.问辨课堂——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建构路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6):114-115.
[4]颜峰.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问辨能力[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8(05):5.
[5]胡建军.浅析小学语文问辨性阅读教学[J].时代教育,2017(0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