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先行组织者”理论视角下单元导语的教学策略

2021-12-06陈方南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组织者细化

陈方南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和引导。这种引导性材料即先行组织者。它要比学习任务和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新的学习任务和内容相关联。[1]

在新编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的教材体系中,每单元都配有特定的导语。单元导语言简意赅,对每一单元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具有较高的综合归纳水平。它是概括性极强的材料,在内容设计上更倾向于“先行组织者”的定位,是教材中现成的“先行组织者”。

理论的最终归宿点是指导实践。下面我以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例,谈谈如何巧用“先行组织者”理论,进行单元导语的教学。

一、借助先行组织者“固定点”功能,高屋建瓴建构认知框架

根据“先行组织者”理论,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要以适当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涉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学习材料,以便给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从某种程度讲,先行组织者就像是带分枝的树状结构,这些分枝将成为要长出来的枝条的基点或支撑点。[2]

由此可见,作为引导性学习材料,我们在进行单元导语的教学时,首先是找出它里面的“固定点”(即基点或支撑点),然后从这些“固定点”出发,构建单元的基本脉络和线索。笔者在进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单元导语教学时,操作步骤如下:

1.首先让学生通览整篇单元导语,找出导语里的大事件。这些大事件其实就是单元导语的编撰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的固定点。

大事件: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

2.找出大事件(固定点)后,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大事件的时序,理顺它们内在的逻辑关联。

各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武昌起义,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建立了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上民主与独裁的斗争,经济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思想上出现新文化运动和新风尚。

3.然后进一步挖掘这一时期的矛盾斗争,围绕矛盾斗争梳理重组教材。

这一时期,总的矛盾斗争是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具体来说,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力量与清政府的较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资产阶级革命力量与袁世凯等反动力量的斗争。可以设计成下表(表格行数可以根据需要增加):

4. 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让他们对这一时期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特征:①政治上:专制与民主的斗争。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一步步实行专制独裁统治,革命党人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②经济上: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一战的爆发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③思想文化上: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④社会风尚上:受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影响,民众日常生活出现新气象。

5.最后,让学生动手构建本单元的简化时序图,下面就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呈现。

通过上面的5个步骤,师生在探究单元导语的学习中,借鉴“先行组织者”理论,完成了本单元的预习任务,对本单元有一个全局的理解,从总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对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效率,也大有裨益。

二、实施先行组织者“渐进分化”策略,教学内容从宏观走向微观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采用“渐进分化”策略。所谓渐进分化是指,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越深入。即教材内容的呈现和展开也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由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

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单元导语里的“固定点”作一系列细化等级的设计,使之变得更充實和更具体一些。换句话说,每一级细化都是前一级呈现内容的深入与扩展。通过每一次细化,使教学内容越来越具体、深入、细致。如此继续下去,直至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科内容复杂程度为止。

通过第一阶段的单元导语学习,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一个整体认知。接下来就要根据单元导语的提示,转入一系列精细程度不断加深的细化等级设计(由于篇幅关系,只做二级细化)。具体设计如下:

1.关于辛亥革命的背景

导语表述: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

细化等级设计:

(一级细化)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有哪些表现?——《辛丑条约》;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表现在哪些方面?——同盟会;黄花岗起义;革命思想传播。

(二级细化)①辛丑条约的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如何理解清末新政推动辛亥革命?——新政带有明显进步思想和举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它未触及封建专制统治,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

③预备立宪的实质?——皇族内阁。

④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2.关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

导语表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

细化等级设计:

(一级细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的措施?——政治上,确立共和政体,国旗五色旗,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成立实业部,鼓励兴办实业;社会改革改用阳历,颁布剪辫令、废止缠足等。

(二级细化)①五色旗的含义?——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体现原则——民主共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原则。

3.关于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

导语表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不懈斗争。

细化等级设计:

(一级细化)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二级细化)护国运动依靠的力量、涉及的范围、成果——依靠西南军阀,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

4.关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导语表述:这一时期,特殊的内外环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发展机会。

细化等级设计:

(一级细化)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爱用国货,抵制日货。

(二级细化)辛亥革命如何推動?——中华民国成立,扫除政治上的束缚和障碍;南京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一战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因素?——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为民族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和海外市场。

这样,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逐级细化教材的具体内容,把课本内容一层层地分解,不仅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从宏观走向微观,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更重要的是,在逐级细化教材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

三、采取先行组织者“逐级归纳”方式,知识从零散走向系统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逐级归纳”的方式。所谓逐级归纳是指,先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最低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次序逐级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归纳,每归纳一步,包容性和抽象程度即提高一级。事实上,“逐级归纳”和“渐进分化”恰好是互为逆过程。如果说“渐进分化”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那“逐级归纳”恰恰是微观到宏观的逆过程。

经过前面对导言内容的“渐进分化”,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构架了一座桥梁,使新知识的学习变得更为容易。接下来“逐级归纳”对知识进行总结,建立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与知识整体的关系,从而把每次细化结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互不相关的各种知识点的堆砌。

在完成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后,我们又回到单元导语,先依据单元导语的“固定点”,进行知识的逐级归纳总结。先画出该单元的知识结构图的“树干”,强化学生的体系意识。然后循着这个主干“顺藤摸瓜”,在后面添上具体内容,即添“枝叶”。这样一来,便于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融为一体,做到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认识水平在总结中得到升华(如下图)。

新教材的编写带来了新结构,而单元导语作为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统领和助读系统的一部分,其重要地位不可忽视。以上是笔者在进行单元导语教学时,依据先行组织者理论,充分发挥导语的“固定点”功能,采用“渐进分化”和“逐级归纳”两种互逆的教学策略,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思路,不仅是内涵上对单元导语的全新解读,更是实践意义上对单元导语的合理运用。因此,作为教师应大胆地应用先行组织者,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注释】

[1][美]M.p.德里斯科尔著,王小明等译:《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2]张丽冰:《对先行组织者的一些认识》,《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第148页。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组织者细化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设计初探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在融入乡村振兴中细化文明实践
《辛亥革命亲历记》
导演
庭审话语中法官“介入”的人际意义
论初中英语教研工作中的“细”与“实”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基于分区梯度的医学图像边缘检测算法
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都要详细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