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学伴大数据的精准教学
2021-12-06刘斯妮
刘斯妮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信息技术更为深入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但传统的历史教学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为明显的是传统的历史教学局限于近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大部分学生课后没有安排历史学习时间,教学组织方面也存在诸多限制组织学生课下实践的客观条件,缺乏利用网络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实现自主学习的途径。从教学目标设计的层面看,以往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往往机械套用三维目标、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分析,导致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从教学评价方式的角度看,以往教师只能通过纸质考试阶段性检测学习情况,考后数据的针对性分析也存在不到位、不深入等问题,无法用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学情反馈。
基于以上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探索一条运用大数据实现初中历史精准教学的可行途径,笔者选定人教版九年级(上)《探寻新航路》一课,并借助智慧学伴这一平台,通过实时记录、跟踪和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协助教师开展精准教学,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一、借助智慧学伴大数据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明确、可行性强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精准教学的前提。“如果没有具体的历史教学目标,教学就容易‘落空,也不好以它为依据评价教学效果,诊断教学问题。”[1]智慧学伴汇聚了初中阶段面向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科能力表现指标体系,学习指标描述精细而具体,可以帮助老师针对实际教学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将传统纸质导学案转换为数字化试题,借助智慧学伴平台组卷功能发布课前微测。教师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习题,并利用课前微测的诊断报告探查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瓶颈,明确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和教学活动。
本课例中,学生前测情况结果见表1,数据显示:“A学习理解”层级的班级能力平均表现为0.54,其中A1-2以及A2-1这两个学习指标均已显示达标,说明掌握程度较好;“B实践应用”层级的能力表现仅为0.31,其中学生在“B1-3比较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路线的变化”和“B2-1分析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路线发生变化的原因”的能力表现分别为0.21和0.32,说明学生对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仍存在困难,据此,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迁移创新”层级中“C1-1叙述新航路开辟的经过”的能力表现最低,仅有0.17,说明学生自我探究能力较差,而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这一史实把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师需要进行相关史实的铺垫,引导学生做到对史实识记清楚,才能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综上,教师通过精准分析诊断学生学情和依据课标要求,设置由浅到深、层层推进的教学目标,先介绍“探寻新航路的过程”,然后分析“探寻新航路的原因及条件”,最后再对“探寻新航路的影响”进行评价。
二、借助智慧学伴大数据进行课堂教学的精准干预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分层推进”的策略。首先,根据智慧学伴前测的学生分析报告的数据,把实验班学生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群体:调查发现这一层次的学生经常无法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完成作业态度敷衍,对于这类型的学生,要求掌握“A学习理解”的所有指标,能够记忆基本史实;第二层次为学科能力表现中等,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这一层次的学生占据班级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他们有进取心,学习成绩在班级平均分上下浮动,按时完成智慧学伴的作业,但是从学生个人分析报告可看出,该群体学生对较高学科能力层级(实践运用和创新迁移)的掌握还不理想,因此,对该类型的学生需要关注其“B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升;第三层次为历史学习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一层次的学生人数较少,会在课余时间主动搜索智慧学伴学习资源进行自我检测和学习,针对这类学生,可以鼓励他们突破“C迁移创新”对应的学习指标。根据“分层推进”的策略,教师可以设置低起点、多层次、容量足的课堂教学活动,尽量做到薄弱知识点堂堂清,力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进行“探寻新航路的过程”部分教学时:第一步,教师设置学习活动1,即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动手绘制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图。以此提高全体学生绘制历史简图的基本技能,落实“A1-2说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这一学习指标。第二步,通过教师提问和少数学生的叙述,驱使较高层次的学生落实“C1-1叙述新航路开辟的经过”的学习指标。第三步,通过知识梳理,把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总结为“一个中心、两条航线、两个方向、四个人物”,从而深化对探寻新航路过程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史实的铺垫。
在进行“探寻新航路的原因及条件”部分教学时:第一步,教师首先出示“哥伦布的航海日记”的一手史料并设置学生活动2,引导学生思考哥伦布等人探寻新航路的原因和目的。通过史料研读,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立足课本,从而提高学生获取和提炼信息的能力,落实“A2-1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和目的”的学习指标。第二步,通过生动的漫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航海家航海史会遇到的困难,由此设置学习活动3,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和情境,讨论当时航海所具备的条件。
在进行“探寻新航路的影响”部分教学时:第一步,出示一段“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不同评价”的史料,利用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第二步,设置学习活动4,即从“世界走向联合”、“世界贸易路线的变化”、“欧洲社会各阶层受到的影响”和“非洲、美洲等殖民地人民帶来的影响”这四则图文史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而落实“B1-3比较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路线的变化”和“B3-1评价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这两个学习指标。第三步,设置相关习题,通过实战演练,获得学情的即时反馈,检测学生是否能辩证地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在进行“课堂小结”的部分教学时:展示关键词,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文艺复兴与探寻新航路的联系,落实“A1-5知道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等史实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的学习指标。通过纵横联系,以提升学生对“探寻新航路”的整体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立大历史观。
三、借助智慧学伴大数据科学评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上完本课后,教师在智慧学伴布置本课课后微测,学生完成相应作业,教师批阅后及时查看班级诊断报告,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化评估。教师通过查看对比前测和后测的班级诊断报告后发现,比起前测,班级高分层人数比例增加,平均分也大幅度提高,学生在“A学习理解”和“B实践应用”两个学科能力层面对应的所有学习指标全部达成,说明本课重难点已突破。“A学习理解”学科能力达到0.66,其中“A2-1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和目的”这一学习指标掌握相对较好,达到了0.67,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此课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是过关的;而“B实践应用”层面学科能力达到0.62,说明本课教学落实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而“C迁移创新”中的“C1建构”能力要素为0.38,与前测的0.17相比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得分较低的原因是其对应的题目为综合性极强的复合题,考查的内容也涵盖了前面所学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出现”、“文艺复兴”等内容,这也暴露出仍存在相当多学生对深层次的文本材料无法实现自我探究,需在课后继续加强相应的习题训练。
四、借助智慧学伴大数据找准学生薄弱环节进行个性化辅导
最后,教师可通过查看学生的个人分析报告,并据此及时跟进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借助智慧平台的学生个人分析报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持续关注时发现,成绩低于12分的学生中有7个学生完成后测的作答时长低于5分钟,这说明部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是敷衍的。基于此,教师可采用异步群体辅导的方式,在智慧学伴重新发布个性化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根据学生的实际作答情况和态度采取下一步的措施。而对于少数学习态度认真但确实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则采用“自主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找准学生薄弱的历史学科能力环节,推送相应的个性化错题练习和相关微课资源,以此帮助他们解决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对比前后测的学生个人分析报告,发现中上层学生中有位学生出现了退步的情况,该生在前测中排位在班级前14%,而在后测中只排位班级前68%。探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其他同学进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查看她个人分析报告里的答题详情时,发现该生做错的题全部都跟读图题有关,因此,采取加强对该生进行图表类题型的学法指导。
五、结语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2]的课程基本理念。而本课借助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聚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全面阐述了《探寻新航路》一课的精准教学对策,形成基于智慧学伴大数据的课前精准确立教学目标、精准解读学情、课堂采取精准引导、课后实施精准评价、再进行个性化辅导的精准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历史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推动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科学化评估,从而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助力学生学好初中历史,既顺应了新课标的发展要求,也为促进初中历史信息化教学发展和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學,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注释】
[1] 郑林、刘微娜、王小琼等:《“智慧学伴”促进初中历史精准教学的探索》,《中国电化教育》2019年第1期,第65—69页。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