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系列课程思政教育共性元素的凝练与实践
2021-12-06李凤艳王建坤张淑洁赵立环周宝明
李凤艳, 王建坤, 张淑洁, 赵立环, 周宝明
(天津工业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 30038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部在2019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可见,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全员、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非常重要。对于工科类大学生群体而言,专业课程在其所修学分中占据比例较大,因此,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将专业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并有效实施,是专业课程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我校(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纺纱系列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涵盖原理、设计、实践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相关教师保持高度的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为前提,致力于做到“显而易见的知识传授”和“潜移默化的能力培养”相结合。我们在前期的研究工作[2]中,针对“纺纱原理”课程初步凝练了一些思政元素,但是关于思政教育元素的梳理、凝练和实施在纺纱系列课程甚至是大部分纺织工程专业课程的全流程培养方案中仍然需要进一步开发、细化并实践。本文以纺纱系列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思政教育共性元素的梳理、凝练和实践探索,期望提高纺纱系列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并为纺织工程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示范,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一、 纺纱系列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及其案例
思政教育的内涵丰富,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则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教学团队在对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学生、企业等主体进行多渠道、多视角的调研后,结合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挖掘纺纱系列课程的共性思政教育元素。
1. 科学实践观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纺纱系列课程的构建过程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完善的过程,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本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教学团队梳理了纺纱系列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构建了涵盖纺纱基本原理→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新型纺纱→花式纱线全过程的相互衔接、逐级递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3]。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和授课对象,“纺纱原理”课程构建了科学的实验环节以融入课学实践观[4]:针对纺织科学与技术方向学生,实验课的设计以原理和验证性为主;针对其他方向的学生,实验课的设计以各机台纺纱工艺上机为主。通过合理的实验内容设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消化理论知识。
2. 安全教育
如今,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他们除了进行日常的学习、生活外,还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使高校安全教育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广泛,涉及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网络安全、操作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教育。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应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的各环节,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在纺纱系列课程的各实验实践环节,教师在现场要强调安全问题。例如实验室小样机和生产用机器在尺寸上有显著差异,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低速运行的实验室小样机上仍时刻注意规范操作,避免安全事故发生。适时介绍实验室和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通过血的教训提高学生的操作安全意识。在纺纱系列课程中有些课程设置了实验操作,第一堂课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让每个学生在纸质文件上签字加以落实。同时实验室要实施各种安全防护措施,如相关实验室合理布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纺纱实验过程中女生必须佩戴帽子,注意实验室卫生等。
3. 辨证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生活中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学会用辨证思维的方式看待问题,从本质上全面认识事物、事件的发展。例如,随着高速高产梳棉机的不断发展,梳理设备专件的弹性针布因结构特点,使得其在工作状态下易充塞纤维而需要频繁抄针清洁,因此目前绝大部分梳理设备上的部件由金属针布包覆,但是在粗纺用罗拉式梳理机上仍然大量使用弹性针布。因为粗纺纺纱工艺流程短,梳理工序一般用二联式单过桥或者三联式双过桥来增加混合均匀效果,而弹性针布虽然易充塞纤维,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纤维之间的混合。为此,一方面继续使用弹性针布辅以多台梳理机联用以提高粗纺加工产品的混合质量,另一方面在输出端的锡林上方配备风轮以实现在线提升纤维。由此可见,在工程应用领域,有缺陷的结构可以在其他方面体现出优势,将此延伸到工作和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避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
4. 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民族自豪感来源于对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认同,需要长时间的文化熏陶。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是产业链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的变化,制造价值正在被重新认知,制造环节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热点领域。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对比介绍传统与现代纺纱设备对纤维的加工成型过程,融入中国纺织行业由小而大、由大向强的伟大蜕变,坚定行业发展信心,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以阳光、积极、理想、浪漫的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纺纱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使用最多的是数字化全流程小样纺纱机实践教学平台。这个平台由我院教师团队自主研制,从原料到产品模拟纺纱生产全过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些设备均采用数字化技术,与目前纺织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保持同步。50克纤维即可上机试制样品,从纤维到纱线只需2小时即可完成。在介绍纺织工业现状时,更新教材中的行业发展形势和趋势,及时引入最新行业权威资讯,分析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新形势与新变化、行业科技创新进展与成就、未来发展定位与目标等。
5. 绿色发展理念
习近平同志“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阐明了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关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纺织生产加工引起的水污染、噪声污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纺纱系列课程各相关章节教学时,深入认识并积极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6.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信息海量,只有不断自我发展和提升,并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以纺纱系列课程的各实践教学环节为依托,在纺纱原理和工艺设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主创新设计开发新结构、新功能纱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借助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超星等平台,将线下课程与线上课程有机结合,通过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纺纱系列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
1. 更新教学文件
纺纱系列课程包括纺纱认识实习、纺纱原理、纺纱工艺上机、现代纺纱技术、花式纱线以及创新实验设计等,涉及的课程较多,通过梳理和整合课程资源,凝练和提升思政教育共性元素,挖掘其价值引领功能。立足我院纺织人才培养特色以及纺纱系列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根据现有教学大纲内容,适度明确、提炼与补充思政教育元素;遵循专业课程教学规律,依据专业教师教学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大纲,制定评价标准。
2. 优化教学过程
(1) 互动式讨论。将凝练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互动讨论方式有机地融入纺纱系列课程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以“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课程思政元素为例:在教学中以纤维原料回用为切入点,引申出纺织品的生命周期(纤维→纱线→面料→服装→废弃物→回收再用)、废弃纺织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研究现状以及企业应用现状,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查阅文献,互动讨论,制作PPT,最后交流各小组调研的结论及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热爱环境,关注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学生的部分研究成果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成研究报告,参加了与节能减排社会实践活动相关的科技竞赛。
(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及创新实验教学。借助超星泛雅教学平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资源以及“纺纱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资源[5],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的自主学习与线下的面授学习,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例如安排纱线创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以“纱线设计知识总复习—纱线创意设计—教师指导—上机试纺—形成作品”为主线,结合学院的数字化小样纺纱实验平台和工程实训平台,通过充分调研、分析、设计与修正(工艺和设备),纺制纱线样品。创新实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行二次纱线设计与开发的能力。近年来,学生自主设计的纱线作品获奖数逐年增加,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心。
(3) 考核形式及内容创新。根据不同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将思政教育知识点纳入对学生的考核范围。例如在“纺纱认识实习”课程中设计了“纺纱加工过程及设备的发展对安全、节能、健康、文化等方面都有潜在的影响和要求,请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写出你的认识和理解”等题目,以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中所体现的思政教育元素的理解;同时,通过该题也可以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效果,为合理设计评价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 结语
我校纺纱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立足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对纺纱系列课程中的共性思政教育元素进行了凝练和提升,通过教学文件的更新为思政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指导,结合考核形式的改进评价思政教育实施效果。当然,思政教育涵盖的内容非常多,纺纱系列课程仍有很多教学案例资源有待开发,有多种提升和评价教师思政素养的方式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