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团课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途径
2021-12-06陈益飞
陈益飞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各不相同,会自发形成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有优秀的组织指引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共青团组织在高职院校中直接与学生接触,肩负着教育青年学生,为国家培养优秀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团课是团组织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方式,也是非常正式的团组织活动,高职院校要通过不断优化团课,使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个人素养,为成人成才打好牢固的基础,确保青年学生健康地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接班人。
一、 团课在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培育中的意义
党建带动团建,共青团是我党建设非常重要的后备军。共青团开展的活动对于青年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要,团课是团组织进行青年学生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团课对青年学生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团课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载体
青年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生活,每个班级设置一个团支部,作为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主体,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共青团员是党的后备军,是建设国家的后备力量。团组织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具体运用党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并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团课是共青团开展团员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和载体,承担着为党培养人才的任务。
2. 团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组织在设置高校团课时,主要宣讲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基本理论。同时,需要将我党的工作方针政策等融入团课,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其中,也可增加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先进典型等内容,为青年学生指明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团课的教育必然包含思政教育的内容,团课教育和思政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是思政课程的延伸,也可以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3. 团课是党联系青年学生的重要途径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是我党联系青年的重要纽带,是我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党建带团建,中国共产党通过共青团与青年学生保持联系,将我党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以及方针政策等以团课的形式及时传达给青年学生。共青团组织培养考察团员,定期将优秀团员推送给党组织,确保为党组织输送健康的血液。青年学生也可以通过团组织与党组织对话,通过主题团课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党,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
4. 团课是团员展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
共青团是我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肩负带领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图强,把自己培养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的光荣任务。团组织开设团课,团员精心准备素材和活动,通过团课将主题展现给大家。团课是青年团员展现自我的舞台,使他们把自身的价值展现出来,团课让青年受到教育,学习到先进的理论知识,通过团课也能了解青年团员的能力。每期优秀的团课凝聚了众人的心血,体现了青年学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个人能力、协调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二、 新时期高职院校团课的现状与不足
共青团组织中教师、学生团干部基本为青年人,他们充满活力和干劲,但是工作经验及讲课能力有限,所开设的团课尚存在不足。
1. 功利性强,缺少足够的育人元素
高职院校团组织开设团课,一般根据时局的要求布置一期团课的主题,团组织精心准备该主题的素材,由此内涵出发进行宣讲。但往往会出现团支部准备团课时,为了贴合上级团委所布置的主题,无论是理论或者案例的积累等,都难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探索育人元素。一期团课开设结束后,较少安排跟踪育人成效环节,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团课的宣讲,出现了功利性做法,未能系统地设置育人元素,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2. 形式枯燥,无法满足育人需求
青年学生在学习期间开展团学工作,一般开设的团课在教室内进行,比如宣讲党的代表大会精神、党的方针政策,或者弘扬正能量的内容,大多由团支部书记照本宣科式地讲解。其形式枯燥,无法吸引青年学生的兴趣,甚至有学生出现抵触情绪,缺席团课的情况常常发生,较难起到教育青年学生的作用[1]。
3. 未能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
高职院校的团课主要围绕相关主题开展,基本是为了完成上级团组织的任务设置团课,未能结合当前思政课程的相关元素。思政课程内容经过专家学者的精心编排,针对青年学生的特征以及国家思政教育的需要,在培育人才上非常成熟。临时开设的团课往往不会关注思政课程,二者未能有机融合,团课没能借助思政课程的优势发力,以提升团课育人的有效性。
4. 缺乏机制,未能创新提高育人成效
根据往常团课开展的情况,可以看出在团组织发出相关教育主题后,下级团组织会组织开设团课,基本上是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也缺乏机制保证。各级团组织难以创新团课育人的措施,育人效果欠佳。因此亟需出台相关机制,促成相关团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创新团课的形式和内容载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愿意上团课,愿意跟随主讲人的脚步深入学习,以提高个人素养,增加爱国情怀,从而提高团课育人成效[2]。
三、 创新团课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途径
针对现阶段团课存在的不足,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团课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创新团课的方式方法,将思政课程有机融入团课,使两种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从而提升团课的育人效果。
1. 构建团课与思政课程融合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部门和共青团系统要紧密沟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构建团课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机制,促进二者相互融合。高职院校要出台相关文件,鼓励思政课程教师和共青团系统教师互相交流研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搭建团课与思政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供全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并且两种课程课时互认,利用讲授课程的机会共同培育青年学生。从学校层面促进团课与思政课程的融合,鼓励教师进行两种课程的教研教改活动,规定一定的科研分值或者经费,从政策层面鼓励教师开展教改研究,并作为职称晋升的加分项目,推动团课与思政课程教师共同探讨两种课程融合事宜[3]。从政策层面为两种课程的有机融合做好机制保障,为后续发展提供支撑。
2. 创新团课与思政课程融合教学方式方法
青年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很多课程,好的学习方式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理论性强的思政课程,急需创新团课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团课和思政课程。在设置团课和思政课程时教学内容要相互融合,思政课程增加一次主题团课,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团课,身体力行地参加某项有意义的活动(团课)。团课作为思政课程的延伸实践,将思政理论知识运用到团课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与成长。要不断优化团课和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增加几次团课,灵活采用授课方式,可以一个团支部或者几个团支部协调合作,或团总支整体开展团课活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两个团总支联合开展团校团课学习,使青年学生乐于接受,并且不会感觉枯燥,更好地接受课程的教育,确保学生健康成长[4]。
3. 丰富团课与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在设计团课与思政课程时,要合理制定课程标准,设置弘扬正能量的实践教学内容,并结合最新时政信息及时调整。正如清末教育家、实业家张謇所提出的“知行并进、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让学生参加相关主题的实践。思政课程的实践包括团课和其他合适的主题活动,将团课的实践内容巧妙地思政化,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青年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行动,完成一项(一次团课)或者几项(几次团课)主题任务,使他们从中获得一些收获与感悟。结合实践内容,学生可以提炼出实践报告,作为思政课程的一个项目成绩,加权后可以作为课程期末成绩,也能促使学生认真进行实践活动,确保思政课程和团课的质量。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通过项目任务的引领,经过团支部及个人的实际行动完成任务,促进个人实践能力提升,使学生得到教育,提高高职院校育人水平[5]。
4. 加强团课与思政课程混编师资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要统筹规划,将共青团系统师资和思政课程师资混合编入师资队伍,要求两者定期召开教研活动,加强课程融合的培训,精心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高层次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和团课教师所评职称比较接近,大部分为思政教育学科,可以让两者互换,分别讲授另一课程,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锻炼。同时,确保团队教师能熟练讲授思政课程、团课,并能将两者融合讲解,以吸引学生听讲,让学生从讲课内容中获取相关知识,提高个人修养[6]。鼓励混编师资参加校外相关培训,不断学习新的思政课程、团课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优秀的主题案例,学习先进的育人方式,始终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确保教师队伍的先进性。
四、 结语
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系统规划先进的党团理论知识和理论成果作为培训内容,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团课与思政课程紧密融合,整合先进的理论,帮助青年学生提高个人认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个人奋斗目标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让青年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转变为努力学习、刻苦成才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