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服装与服饰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2-06唐磊,程曦,刘琼
唐 磊, 程 曦, 刘 琼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轻纺服装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一、 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背景
2015年,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旨在全面系统布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2019年7月,教育部开展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认定,共认定全国服装类骨干专业34个(其中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19个)、服装类生产性实训基地13个、服装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5个、服装类协同创新中心3个。2019年12月,国家公布了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的56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141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其中,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群位列其中。
“双高”院校专业建设是围绕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实际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改革任务包括: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1]。
2018年江西省教育厅等部门通过《江西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0年,整体建成1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及50个特色和优势专业。经过申报、评审,我校(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被列为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二、 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基础
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开设于1988年,2004年获江西省示范性专业荣誉。2012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获得省财政厅近500万元投入,建立了省级现代服装设计技能实训中心。该中心具有全省最先进的服装与服饰设计教学实训条件,通过与行业企业进行实践对接,形成了产、学、研、销一体化校企协同育人环境,促进了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了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3年被评为江西省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17年与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染整技术专业一起获批江西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纺织服装特色专业群建设立项,2018年获批江西省高水平高职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立项。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与中国(江西)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共青羽绒服装基地、赢家服饰(赣州)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30多年来为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输送了4 000余名技术骨干,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8%以上,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我校是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理事会成员单位、江西省纺织工业协会理事单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名教师是全国服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多次承担全国高职高专学生纺织服装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纺织服装类教学成果奖的评委与督导工作。我校也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单位,为江西纺织服装企业职工、相关院校学生和社会群体开展各类服装技能的鉴定工作,鉴定达上千人次;先后为江西服装学院、江西科技学院、江西共青鸭鸭集团、赢家服饰(赣州)有限公司等单位培训师资或员工,每年面向社会开展服装职业技能培训上百人次;接待兄弟院校和企业来校参观学习达千余人次。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同行赞誉,现已发展成为办学实力雄厚、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省内乃至国内具备一定辐射效应的特色专业。
三、 “双高计划”背景下服装与服饰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及内容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目标为: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对接,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育专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内一流的优势特色专业。
建设内容为:对接服装产业需求,引领与服务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入高端时尚设计、面料研发、服装智造、品牌营销等环节,紧抓开放、共享理念,进行资源整合;实施工学结合、岗位定制的育人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实施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主导的服装现代信息化课程改革;对接国际先进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加快专业国际化办学进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改造原服装设计技能实训中心,新增服装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服装智能制造实训室、服装技能竞赛与培训基地;拓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建江西服装产业协调创新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打造服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四、 服装与服饰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举措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推进校企双元、工学交融的“双主体、五融合、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主体”即学校与企业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五融合”即融合文化、人才、技术、设备、管理;“五对接”即岗位标准与培养目标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工作内容与教学项目对接、生产现场与实训基地对接、技术团队与教学团队对接[2]。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率为85%以上,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获三等奖及以上奖项至少20人次。
(2) 创新实施“产学研结合,岗位化育人”,全力打造精品特色班项目。开展纺织服装产业链典型工作岗位调研,将企业技术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技术标准引入教学,采取定计划、定课程、定学时、定设备、定教师的方式,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深化企业岗位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产学研结合,岗位化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对接岗位、能力递进、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3) 尝试职业教育本科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在服装与服饰设计高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探索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加大与韩国湖南大学等国外院校合作办学力度,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服装类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修订专业课程标准。
2. 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1)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专业核心优质课。遵循规范、引领、实用的原则,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行专业课程的系统性改革。采用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深化课程过程化改革。与报喜鸟控股有限公司、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江西共青鸭鸭集团、赢家服饰(赣州)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服装企业合作,对接服装产业链内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智能制造技术、服装零售、贸易跟单等关键岗位能力要求,开展企业岗位定制人才培养,构建“平台+模块”专业课程体系[3]。
(2) 校企共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数字化资源。建设“服饰图案”“服装材料与应用”“服装结构与制版”“成衣工艺”“成衣款式图技法”“服装品牌产品开发”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数字化教材,并增加职业信息库、专业标准库、教学素材库、培训资源库等,建成“教培一体、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统筹共建服务教学和培训、支持终身学习的开放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3. 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打造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1) 引聘领军人物。通过引进或聘请1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丰富实践经验、先进技术攻关能力、创新意识处于专业领先水平的行业或职教领域领军人物担任专业(群)建设领头人,带领教学与科研团队开展技术研发。
(2) 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实施名师工程,引领教学团队发展。引进多名行业名师或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在原有博士后工作站的基础上建设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双专业带头人队伍,引领与推动专业协同创新,提升专业教学与科研能力、技能竞赛水平和社会服务影响力,提高专业教学团队实力,建成一支专业优势互补的专业带头人队伍。
(3) 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全方位培养骨干教师,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引进并分批选拔10名优秀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接受专业带头人传、帮、带对接。完善骨干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和国内外访学、培训或学历提升制度,支持青年教师参加行业专业技能培训,鼓励骨干教师到先进服装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广泛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使他们成为专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
(4) 建设兼职教师队伍。聘用与培养兼职教师,优化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结构。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聘用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20人以上兼职教师库,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动态更新。定期对兼职教师开展德育、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与考核,与专任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参与教学研讨和专业学术交流。
4.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条件
(1) 改造专业校内基础性实训基地。改造原有江西省现代服装设计专业技能实训中心。二期项目新建手绘实训室1间、学生创新实训室1间,改建服装教师工作室、成衣吊挂实训车间、成衣制作实训室和立体裁剪实训室。
(2) 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服装类专业协同创新中心。新建服装智能制造实训室、服装技能竞赛实训室、服装名师工作室、服装实体店铺、服装表演与展示大厅;购买碟讯等流行资讯使用权限、CLO 3D虚拟试衣设计系统、远恒纺织服装跟单仿真软件、服装面料花型设计软件、服装ERP系统等。采用企业化运作,让学生在校企合作环境中模拟服装设计研发、智能制造、商贸零售全过程。校企共建服装专业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专业可使用校内实训室面积达2 0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达千万元,所有实训项目开出率达95%以上。
(3)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与国内知名特别是省内服装企业合作,建设以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基础的共享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服装专题设计、服装陈列等综合实训项目。在原有与服饰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遴选赢家服饰(赣州)有限公司、南昌胜巽实业有限公司、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报喜鸟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定岗培养、师资互派、技术服务等形式,新增服装设计、服装技术管理、服装商贸零售等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每个基地每年接受10名以上学生顶岗实习。与南昌市青山湖区政府合作,在中国(江西)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和江西纺织面料馆设立服装产品开发与技术服务中心,为企业及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以学校“双创”中心为依托,在南昌高新区(江西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南昌国家大学科技城)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窗口,利用学校专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结合课程项目,推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建成一批集实验实训、技术培训、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共享型职业训练基地[4]。
5.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1) 加强德育,落实职业技能与竞赛评价。将思政教育与理论实践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指导相结合,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并纳入课程成绩评定,做到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双培养。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将“1+X”证书制度作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制度性保障,同时将职业技能竞赛作为对人才的拔高培养要求。
(2) 构建多维度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学校建立了督导、教研室、学生三方独立评价的质量监控体系及信息反馈系统,建立衡量办学质量以外部评价为主、对教学环节的监控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委托独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毕业生及主要雇主进行追踪调研分析,形成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水平和雇主需求测量与评价报告,探索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系统,逐步形成招生和就业、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五、 结语
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及运行机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引聘行业领军人物和企业专家,建立大师工作室,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提高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将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落到实处。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和考核,全面提升兼职教师队伍。派遣师生境外学习交流,提高师生国际视野;引进国外专家入校指导,引入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和国际职业认证体系,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将以“双高计划”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打造为充分服务地方经济与产业转型发展需求、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优势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