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探析
——以《送二使安西》为例
2021-12-06王子璇董海琳
王子璇,董海琳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翻译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翻译批评,翻译批评以批判的思维去看待译者已有的翻译作品,借助理论对译作进行评析,从而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翻译批评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书中常提及的翻译质量评估,指的一种翻译批评形式,它是高度客观化。近年来,国内外翻译批评热潮盛行,但回望中西翻译史,还缺少一个合理且适当的翻译质量评估理论。德国学者朱莉安簚豪斯(House)在1977年的博士论文《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提出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1981年出版了书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997年,朱莉安簚豪斯出版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修订本《翻译质量评估——修订的模式》,在修订后的书中,他补充了更多关于翻译质量评估的相关内容,使翻译质量评估的体系其更加完善。此外,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息息相关,且建立于后者基础之上,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全面且新颖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将语言学与翻译相结合,也为翻译批评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可靠、更完整的理论支撑。
一、豪斯翻译质量评估理论基础
探究翻译的本质,我们可以得知是译文和原文的关系,翻译理论决定了译者对翻译本质的理解,不同译者的译文也各有千秋。翻译质量评估模式通常有量化和非量化两种,判定的依据主要是依靠译者对翻译本质把握程度的深浅,探究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具体内容,可以将其归于非量化。意义作为一个概念,来源于语言使用者,语言使用者根据语言的环境确定语言的意义,从而再进行翻译,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翻译评估的过程中,译者应该使用采取话语分析方法进行翻译分析,豪斯认为分析方法中的语境才能确定翻译的实质,而语言单位中的“意义”在原文和译文的转换中保持不变。语意的概念包括语义、语用和语篇意义,翻译时要达到语义、语用、语篇意义上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这也是豪斯翻译质量评估的理论内容,对译者进行翻译批评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语义、语用意义、语篇意义相互独立且相互依存。翻译讲求功能对等,韩礼德提出了概念、人际、语篇等三种元功能,而我们在翻译时主要考虑概念和人际的对等,从而考虑原文、译文功能是否对应。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等理论基础,豪斯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了分析和不断修订,她最终选取从语域和体裁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其中语域方面包括我们熟知的韩礼德的语域三要素:语场、语旨、语式。
(一)语场内涵
语场可以解释为领域,具体指的社会中社会活动的本质内容,例如活动的主题、场所、范围等等;在文本中,则主要分为文章观点、话题、主题等。在文本分析过程中,主要分析原文文本的主要领域,主要内容为维持社会关系的社会行为以及文本内所用词汇的具体内涵。
(二)语旨内涵
语旨是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本质,具体包括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主要体现在社会中读者和作者立场的差异,社会权力的差异、情感因素的影响等方面。此外,语旨还包括原文本作者的所处的时代、环境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及做法。除此以外,语旨内涵还包括了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态度,社会态度由情感、意向和认知构成,也有着不同的风格,例如:正式、非正式和协商。
(三)语式内涵
语式是指参与文本的方式,主要参与者为作者、读者和译者,主要参与方式分为口头语言形式、书面语言形式,参与程度主要分为独白、对话等。通过对语域的描述,体裁的分析,最终评价文本功能是否对等。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体裁这个研究方面。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主要操作过程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步:首先,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切入点为原文的语域的体裁。经过分析,可以得到一个与原文文本相关的功能框架;第二,分析译文,也要从语域和体裁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同样经过分析可以得到一个关于译文文本的功能框架;最后,比较原文译文文本的功能框架,寻找译文中不匹配的现象,并进行说明;第四,完成翻译质量评估,得出结论。
二、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解析
根据以上对语旨、语式、语域的解读以及对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四个主要操作步骤的归纳总结,可以运用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送元二使安西》的原文以及许渊冲、唐自东的英文译文进行以下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
A Farewell Song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No dust is raised on the road wet with morning rain;
The willows by the hotel look so fresh and green.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I invite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
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
选取许渊冲、唐自东的译文作为分析的主体:
原文语场方面,此诗为诗人王维送别朋友元二时所作的诗,诗人与朋友离别时劝朋友饮酒,以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感。在词汇层面,由于故事发生在盛唐时期,且此诗饱含对好友的深情,所以描述外界事物的用词都很对称,且细致唯美。例如诗中第一二句中的“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景色的美。译文在词汇方面,译文的对描写环境词汇的翻译细致入微,与原文相呼应,同样衬托了诗人对于好友的惜别之情。例如:许唐将原文中的“渭城朝雨”译为“morning rain”简短形象;将“浥轻尘”译为“no dust is raised on the road wet with”;运用了增译的翻译方法;将“客舍”译为“the hotel”;贴合现代对“旅社”的理解;将“青青”译为“green”,体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色,更凸显了离别“心灰意冷”的伤感;将“柳色”译为“the willows”表现了生机勃勃“垂柳”的形象、“新”译为“so fresh”而不是简单地“new”贴合实际中“柳树茂新枝”的景象。为后文中惜别好友做了环境的铺垫。由此可知,译后文表达恰当、充分。在句法层面,原文中句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对仗且押韵,长短一致,细致且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环境和氛围。在语篇层面,全诗先写景色突出情感对比,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表现了强烈、真挚的惜别之情。全诗衔接紧凑,容易让读者置身其中。译文对外界事物环境的句子的翻译也很细致,例如将原文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译为“no dust is raised on the road wet with morning rain”;“客舍青青柳色新”译为“The willows by the hotel look so fresh and green.”等翻译比凸显了细致唯美的感觉,感情表达上很符合原文文本的语境。在原文篇章方面,译文将诗句中描绘敬酒的诗句翻译过后也完整地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表现真挚的惜别之情,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
原文语旨方面,社会角色关系方面,作者自称“故人”,称朋友为“君”,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之情,可见两人是本诗的两个主要人物。译文中,对比原文社会角色关系的翻译,许唐翻译时仅仅使用的“I”和“you”代替了“故人”和“君”,虽然没有表现出原文中人称变化,但是这也是由中英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译文人称的翻译削弱了诗人表达情感角度的替换程度,以及换位思考的复杂程度。因此,“I”和“you”的翻译是不准确且不恰当的。由“西出阳关无故人”可知,在诗人心中此次离别不知是否还能相见,不舍之情跃然于纸上。译文中,将“西出阳关无故人”译为“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由“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的被动句同样体现了朋友被迫离开“故人”的难舍之情;其次,诗人与故友离别时思绪万千,竟不知道怎么开口只能寄托到“劝君更尽一杯酒”之上,朋友走后,诗人失去了一个知心之人,失去了能自己怀才不遇的苦痛,感情十分复杂。其次,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译为“I invite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表现了诗人与故友离别时思绪万千,“invite”一词凸显了诗人只能将不舍之情寄托到“更尽一杯酒”的伤感之举上,译文同样以描述情景、叙述事情的方式来达到抒情的目的。彰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许唐的翻译合理得当。社会态度方面,是非正式的;全诗语言优美、细致入微,以描述情景、叙述事情的方式来达到抒情的目的。
原文语式方面,原文《送元二使安西》主要描写是诗人和朋友离别时的场景,虽然没有对话描写,但劝酒的场景参与者为诗人和朋友。句法方面,第一人称讲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典型的叙事文体。从语篇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在时局的叙述过程中,作者的口吻只是描述此事件的情景,而作者的身份作用只是叙事者,也就是在下着小雨的客舍旁边,两位故人在依依惜别。经过译者的翻译后,我们可以得知,原文场景的描写得到了很好的表达。细化来讲,译文在句法方面,由译文中的“I”一词可知,全诗还是保留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以及以第一人称口吻对客观景物的描述,这一点与原文相符合。原文的诗歌风格特点在译文中并没有描绘地淋漓尽致,译后的译文句子层次不齐,且失去了原文诗歌整体的词韵风格,句法方面也没有遵守原诗句押韵的特点,这是译文的不足之处。语篇方面,整首诗的组织叙述中,译文前半段为描述客观景色;而后半段直抒胸臆,这种语篇构造在译文中并没有改变。
原文体裁方面,原文的体裁是诗歌。诗歌体裁的特点就是有节奏,有韵律,并且用精炼的语言生动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例如原文中的“渭城朝雨”对仗“客舍青青”;“浥轻尘”对仗“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韵律且朗朗上口。许唐的译文并没有保留诗歌体裁有节奏、有韵律的特点,例如原文中的“渭城朝雨”对仗“客舍青青”,许唐将早上的细雨译为“morning rain”以及将客舍旁边嫩绿的柳树译为“The willows by the hotel look so fresh and green.”(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经过翻译后缺少原诗的节奏,也并没有体现原文诗歌体裁的韵律之美。可见,译文并没有追溯“信、达、雅”中的“雅”。
三、汉语古诗译文的翻译质量评估
经过对比分析《送元二使安西》原文以及许渊冲、唐自东的译文,可以知道译文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下面基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语场、语旨和体裁等方面进行汇总分析。
(一)语旨方面
译文在语旨方面的不足为,句子翻译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对仗、押韵,长短不太一致,会削弱凄美之感,使读者阅读时不能感同身受。语篇层面,中英文表达方式有差异,中文诗句句句对应,句子与句子之间存在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事情节表现完整且感人。翻译的时候,译文必须着眼整体,而不是将句子拆分开来看。译者必须将重点放在句与句之间的是否连贯之上。经过上文对比分析可知,许唐的译本在句子之间的连贯上处理地并不妥当,虽然中心内涵表达完整,但句句分明,读起来并没有感觉到连贯的顺畅感。
(二)语场方面
许唐在翻译两个主人公时使用的“I”和“you”进行代替,相比于原文中省略的“我”,对朋友的称呼“君”来讲的确缺少了一点韵味。
语式方面,原文的诗歌风格特点在译文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留。例如原文中的对仗和押韵,译者在翻译时,丢失了诗歌原本独具匠心的诗句用词风格,主要表现在词汇选择方面:例如,仅仅将原文中的“客舍”译成“hotel”,并没有考虑到旅社因时代不同产生的风格差异,仅仅将“青青”译为“green”,也没有考虑到季节的差异导致柳叶颜色的不同等。同样的风格缺失还可以体现在句法方面,例如之前所分析的没有遵守原诗句押韵的特点等。
(三)体裁方面
通过原文译文的对比,可以发现许唐的译文并没有保留诗歌体裁的特点,英文诗歌也会讲究押韵,但译者进行翻译时只是将景色全面的翻译出来,即使译文包含的感情完整,但读起来缺少节奏,译文缺少“韵律美”,达成了“信、达”,但在“雅”方面并没有登峰造极。
综上所述,许唐的译本在文本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上基本符合原文,由于中英文文化背景的差异,词汇方面英文译文选词略缺美感,句子翻译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对仗、押韵,长短不太一致,削弱原诗景色的美感,让读者有种差轻人意的阅读感受。据分析,原文诗句着眼整体氛围的烘托,且十分注重句子之间是否连贯,而翻译过后的译本感觉是句句分明,突出了直译的特点,在连贯感上的处理不是很妥当。根据豪斯对译文文本的分类,译文本属于显性翻译,尽可能传达了诗人对景色的描写以及表达的惜别之情,同时也掺杂了隐性翻译,因为译者并没有保留诗歌的特点,例如韵律、对仗等。译文好的方面表现在诗人对于整体情感的把握以及表达,也就是诗人对好友不舍的深情,翻译合理得当。而且译文对外界事物环境的句子的翻译也很细致。
四、结论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从文本的语域:语场、语旨、语式以及体裁等方面为译者进行翻译批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利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不仅合理地分析评价了许唐的《送元二使安西》译本,而且验证了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译文质量评估实践中的可行性。但要补充的是,文字蕴含着文化,古诗也是文化的产物之一,是中华名族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中英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译者译文的质量,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提升文化素养,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