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供给侧改革路径探析

2021-12-06

关键词:英语课程供给思政

岳 莉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一贯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倡导教育工作者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持续推进教学创新。早在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同年12月,习总书记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习总书记的教育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和高等教育的指导方针,在“三全育人”理念引领下,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彰显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切实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供给侧改革”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启发

(一)“供给侧改革”概念的提出和深化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其间习总书记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随后,总书记又于次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再次言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表述引起广泛关注,其热度不断升级,成为学界各领域讨论的热点。“供给侧改革”概念发轫于经济发展研究领域,根本目的是为了优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即通过调整经济发展要素的结构和比例,平衡供求,实现国家经济向纵深发展。纵览新时代国家各领域发展,供需失衡问题仍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供给侧改革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导向和新的切入点引发了学界研究探索的新思考。

(二)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逻辑关联

教育“供给侧改革”,顾名思义,就是从教育的输入端着手,针对学生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调配教育资源,优化比例结构,创新输入路径。教育一直是备受国民关注的民生领域,也牵动千家万户的热切希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这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主要配置渠道”[3],一定程度上也难免存在供需失衡问题。要想从人才培养的供给端进行调整和重构,实现供求关系的均衡发展,源头要素是关键。

陈翔(2020)指出,“‘课程思政’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人才培养的供给端进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的改革,包括:德育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体系的重构和教师自身品德修养五个层面。”[4]由此可见,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教学结构性变革的重大举措,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为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和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新思考和新路径。教育中的供给侧主要在于教学的过程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体、社会、国家三个主要需求方的要求和期望。新国际形势下,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需要能力和视野,而且更需要责任和信念。传统思政课程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也势在必行。大学英语教学本身的结构、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方面的供给与需求匹配度较低,要想有效实现课程思政,更需要从源头入手,改善教学供给结构和质量、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综合多元评价方式、发展专门用途英语、构建个人学习环境,才能更好地打造有内涵、有深度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换句话说,从供给侧优化教学资源,显化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供给侧语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意蕴

教育供给侧即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提供方,除了国家和政府之外,主要就是指“作为其附属或延伸机构的各级各类学校”[5],即不同层级教育的主要发生地。大学英语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点,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基本单元,本身又承载重要使命。就工具性使命而言,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助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就人文性使命而言,新学科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国际交流环境中,英语作为通用语言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不断充盈学科内涵。课程思政属于素养类目标,充分体现人文性,致力于培养自信创新,积极向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兼具语言素养和人格品质。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式下,各国文化间共通互鉴已是大势所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参与国际治理,要求外语普及化,形成通识教育。大国外交和大国形象构建中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努力,在教育他们成人的过程中,思政要素的深度融合是人格养成的必备条件。大学英语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和核心通识课具有天然的优势,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具有“外语+”内涵建设的根本属性。因此,课程思政体现“大外语”的思想站位,承担文化输出之责,潜移默化熏陶学生,涵养品质,提高素养。全球化推进过程中,多元文化交融互通带来空前繁荣,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冲击也数见不鲜。因此,充分利用英语天然的工具性有助于架起沟通的桥梁,消除冲突,深化交流,并使之成为培养国际视野、传递中国声音的工具。同时,各学科间交叉整合、国际平台上的学科交流都需要具备批判思维、语言能力和沟通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时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拓展学科的广度,挖掘学科的深度,推进国家的全面发展。

二、供给侧语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三位一体路径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要确保大学英语教学中切实融入课程思政,需要教师转变理念,主动出击,致力于营造“大思政”氛围,调动学生内驱力,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源头供给,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接下来,从校本政策指导、人力资源配置和课程体系建设“三位一体”的基本路径阐述自己的思考。

(一)结合校本政策,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1.明确校本政策定位

要深度转变教育理念,践行“三全育人”,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布局。换言之,各高校需在深入学习国家指导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注重结合校本特色,明确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整体方向,落实实际行动步骤。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作为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共建高校,该校定位精准,以农林生命学科为优势和特色,办学方向上立足服务“三农”理念,着力培养“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以“科教兴农”为本,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必须有效服务校本特色学科,体现地方特色水平,在确保通识教育目标稳固的基础上对专门用途英语提出战略要求,着重提升专业领域内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在学校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中,“可以通过专业教学来提高‘知农懂农爱农’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那么外语类课程就可以通过语言教学来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更加深刻地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践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6]高校外语教师需要树立主人公意识,深入学习本校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方针,不断领悟并内化于心,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实现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贡献力量。

2.细化学院层级实施要点

高校中的大学英语教学通常情况下隶属各校设立的外国语学院,是落实和执行学校具体政策的二级机构。从学院的角度而言,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重大,必须明确定位,全力以赴,服务学校特色发展,细化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程思政指导方针。“政策要求与学校实际、模范带动与全员跟进、经验传承与方式创新、精准设计与发散用力相结合,建立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的工作体系。”[7]学院统筹安排教学资源,把学校顶层理念和思路传达到全体教职员工,加强教师群体中的思想教育力度,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推进步骤和执行要点,同时制订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督促系部教研室具体落实。学院除了从物质上提供帮助,搭建院内交流平台,拓展院际合作,拓宽资源渠道外,还可以从精神上鼓励大家,胸怀共情心,仔细聆听,平等交流,所有人互相帮助,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3.系部落实课程思政团队建设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团队的合作,系部的主要工作就是动员全体教师,在主动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深化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结成团队,在学校宏观政策的指导下,落实学院的具体安排,稳步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需要统一认识,坚定信念,团队的建设过程就是践行课程思政的探索过程,要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合作,潜心钻研,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如何调动师生互动热情,实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与思政类课程同频共振。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凝练的独特品质会与课堂信息传递的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衍生出课程独特的魅力与亲和力,在学生提升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的同时强化感性认知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引领力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团队成员的付出和努力会形成合力,感召他人,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与此同时,激励机制也需要逐步优化,在团队中形成良性竞争,从而使课程思政建设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立足教育主群体,充分挖掘教学人力资源潜力

“中国高校转型发展实质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又具有长期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其建设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两大主要群体都是供给侧的生力军,各司其职,各尽其用。

1.教师群体深化课程思政认识

教师群体作为课堂主要供给端,势必成为供需矛盾冲突的主导方,或引起矛盾,或解决矛盾。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以来,课程思政理念不断深化,但是由于广大的外语教师群体对该理念的认知还存在差异,内部没有达成共识,缺乏共同努力的动力和愿景。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就是普通教师,课程思政是党员教师的分内之事;也有的教师因为个人对课程思政要素的切入点不够明确,课堂教学实践中没能有效融入思政要素。要提升意识,深入思考,领悟内涵,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于“变局中开新局”,教学中找准思政切入点,于无声处“立德树人”。教师群体在课程建设中潜心于教学设计和内容挖掘,努力践行“知行合一”理念,在教学设计、内容选取上匠心独运,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中偏重知识体系理论性的刻板思路,把单元模块层次推进和小组项目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课程体系,注重能力培养,激发语言活力,让课程与实际生活交流贴合度更高。在集体凝聚力的感召下,奔着共同的发展愿景,教师可以在个体职业发展中增强安全感、幸福感与获得感。

2.学生群体端正态度,尊师敬师

课程思政要落到实处,学生群体这一供给侧要素也同样重要。他们需要提升自我认知,端正个体态度,尊敬师长的同时从朋辈中汲取力量。态度转变要依靠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群体必须正确地定位自我,明确作为国家公民的身份认知,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时刻把价值理念的重要性牢记于心,才能做到外化于形。国际化形势下,高质量外语人才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而且需要坚定的国家信仰和厚重的民族情怀,高校人才培养就是要对标国家对人才需求的高标准和高要求,目标明确,填补缺口,要求学生立足本土历史文化,用语言作为中介了解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纵观国际舞台之上各国之间的内在关联,其平等交流必不可少,但碰撞交锋也不容忽视,没有坚定的思想信念和爱国情操,个人能力、人文品质、国际视野都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在危机和危难降临时将不堪一击。因此,学生不断加强自我意识,提高个体站位,从课程思政传递的正能量中汲取热情并转化为经久不衰的驱动力,家国情怀的深层认同下,主动进取,要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夯实师生情感基础,加强师生互动合作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综合技能操练的主要形式,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故而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既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又有助于涵养双方的优秀品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就是有效的情感纽带,可以确保师生之间互动积极有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师生情感交流所建构和谐氛围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供给要素,师生之间的信赖和了解有助于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同质化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也要求教师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具体认知差异和需求入手,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从立德树人到精准扶志,一路走来绝不轻言放弃。尤其是在面对思想认识不够和行动能力不强的个别学生时,教师要换位思考,悉心引导,逐步推进,用与他们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深化他们的认知水平,帮助他们确立清晰可控的具体目标,落实“三全”育人。

(三)更新理念,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中落实课程思政

1.根据国家大政方针,明确课程思政总体目标

课程思政理念强调把价值观引领寓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合理选择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融入感,有效助力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深入挖掘内涵,多元创新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注入正能量,在学生群体中涵养人文品质,实现全面发展,也是所有课程的应有之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许多高校在全部课程中均启动“课程思政”建设,但仍需避免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硬着陆”、机械化、表面性等现象。为此,我们必须打破思想藩篱,走出实践误区,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解答新时代的新命题。[9]在新时代的新形势下,在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思考后挖掘思政要素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一种积极回应,就是明确要求以“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为根脉,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剑合璧、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所有课程重要作用,彰显育人价值,满足国家和个人的全方位需求。

2.立足教材内容,精选思政育人要素

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学校的政策指导是教学改革的前进方向,也为英语语言教学和研究翻开了新篇章,提出了新方向。针对学生群体需求,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牢固把握课堂主渠道的地位,教师要在教学中润物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就要精心选择素材,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虽然截至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本身没有配套书面文字呈现具体课程思政目标的设置,但是教师依然可以立足教材,按照主题确立思政要点和关键词,联系现实生活,用课堂设计和产出任务实现思政育人目标。也就是说,教师群体要积极应变,洞悉新目标的根本宗旨,更新育人理念,结合教材挖掘思政点,设计教学活动,明了新任务,探索新路径,接受新理念,树立新目标。一方面,在提高语言综合技能的基础上,补充以时事热点、国际动态、社会新闻等为主题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学思践悟,内化课程思政理念,设置清晰明了、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唤醒学生的惰性知识,调动他们的内驱力,从而消除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这一最大痛点。

作为连接学生与知识的桥梁和纽带,教师要身体力行,示范引领,把认知的真理性、实用性和审美性与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涵养人文品质。教师做到把“立德树人”的目标内化于心,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政点,做到前后贯通,相互呼应。思政要素的体系化设置既与教学中逐步深入的逻辑性相吻合,又扩大了课程的张力,有助于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为增强民族凝聚力贡献力量。具体而言,结合教材中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等主题的篇章,潜移默化地塑造正确价值观;设置主题讨论,夯实语言知识,操练语言技能,提升思辨能力;筛选网络资讯,挖掘传统文化,注重时事分析;结合学生专业知识调动积极性,赋能传统教材,培养思维品质。语言思想并进,思政育人无声。

3.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助力落实课程思政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一定程度上说也是课程思政目标的可视化体现。在教学过程整体设计中,主要从梳理问题导向型设计思路入手,引发学生思考,锐化思辨能力,分析现实问题,表达个人观点,提供解决方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教学理论和方法,在产出导向法、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理论指导下,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多元化,以任务式、合作式、探究式方法为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活动重心由“教”向“学”转变,关注实际需求,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策略的培养。同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设定个性化目标,完成自主学习发展。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适度增加实践性作业、线上自主学习任务,发挥在线数据所具备的学习档案袋作用,及时有效地记录学习轨迹,从而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感和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落实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课堂上的具体融入方式上,整体教学设计本身要融合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对教学内容和思政资源进行多元化选择,赋予创新魅力。课程思政要素必须清晰明确、重点突出,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符合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切忌生硬植入;教学手段灵活,注重用学生关注的时事焦点引发思考,通过分析提高思辨力,通过小组讨论发言调动兴趣点,提升学生涵养品质的主动性和策略意识,主动参与打造挑战度高的新的有效课堂。此外,教师群里要组建课程思政团队,充分发扬团队合作精神,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不断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转变,打破传统教学中偏重知识体系理论性的刻板思路,把单元模块层次推进和小组项目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注重能力培养,激发语言活力,培养优良品质,提高课程与实际生活交流的贴合度。

4.创建动态机制,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评估环节有效反哺教学过程,也为教学设计指出明确的方向。从课程角度来说,“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0]课程思政旨在育人,其评估体系要做到切实可行,需要包括课程思政教学纲要的撰写和设计内容,教师团队发挥集体力量,既合理使用教学内容中显化的思政资源,又准确提炼隐性的思政元素。因此,在衡量评价时要围绕特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各种思政元素与教学融合程度,实现思政要素的科学化和体系化设置,并结合具体实施内容和教学效果设计思政目标量表,教师和学生均需要根据要求对照打分,同时在学生的综合成绩考核中为课程思政实施留出一定的比例和空间,显化思政育人效果。在常态化的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形式基础上,充分利用师生合作评价作为传统评价方式的补充。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典型样本,设置学生课后自评或互评他人的产品,教师同时完成详细的批阅,回到课堂后在教师引领下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师生合作评价。如此一来,既可以打破“学”与“评”的界限,将评价作为学习的强化、深入阶段,也可以使评价内容涵盖教学目标实现情况。

三、结语

“现代学科建设理念、专业化、体制化和市场化等因素使今天的人文学科深陷形而下的现实罗网”,[11]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践行新学科发展理念的同时提振人文精神,是难题也是挑战。从教育供给侧视域着手,立足教学基本规律,推进课程思政进程,深化师生共同意识,多样化教学方式并举,建构多元层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才能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有助于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培养国家需要的立场坚定、创新自信、能力突出的英语人才。于危机中寻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课程思政犹如一针强心剂,注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之中,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提振人文精神,充分满足新形势下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战略调整。同时,高校外语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由于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整体建设中缺乏标准化素材建设和系统性教学指导,如何不断改善和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供给侧改革,形成可推广性较强的具体方案的同时深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仍需要广大教师和所有研究者不懈努力,深入探索。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供给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