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性会议口译中的顺应机制研究

2021-12-06橚,陈

关键词:译员英汉口译

柴 橚,陈 霞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引言

口译按照其翻译形式可分为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和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区别于同声传译,交传译员不与讲话人同时开口,而是等讲话人在表述的段落或演讲中留出间隙,再根据记忆或听演讲时记下的笔记以另一种语言将原语信息传达出来的一种口译形式。译员经过抓取信息、逻辑辨析、笔记等活动后,以口语的方式将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交替传译多应用于不同主题的国际会议当中,但国内对于英汉交替传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层面,即从理论的高度分析英汉交传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难点,很少给出具体且可操作性的解决策略和方法,对口译在学者很难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此外不同于笔译,口译具有时效性,灵活性、可预测性等多重特性,同时在国际重要场合,听众对译员产出的译文有着更高要求。因此针对国际性会议做英汉交传的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顺应理论观点指导下,译者选择2019年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国际性会议进行了模拟交传,旨在探讨顺应策略对口译的具体、微观层面的指导。

一、口译与顺应策略

从维索尔伦的理论观出发,译者可以将语用学研究框架这种语言学综观运用到语言研究的各个层次,尤其是人类的交际活动中[1]。顺应论的最终目的是顺利完成交际活动,而口译活动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因此,译员完全可以利用语言学观点分析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在了解掌握语言差异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表达讲话人信息,切实起到中外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由于语言交际选择可以在所涉及的各种变异语言结构层面展开,语用现象亦和任何一个结构层面发生联系[2]。因此给口译翻译活动的顺应应用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支撑。另外,基于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顺应性(adaptability)三大特征,语言使用者即口译员才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选择,由此可见,顺应策略在本质上十分契合交替传译的特性,能够在微观层面提供较为具体的指导,即从词汇、句法、审美三个不同维度指导译员,要求译员根据会议现场积极调动主体性,在理解的基础上顺应英汉两种语言差异,适当使用增词、减词、改变句型结构以及词序调整等相应策略输出译文。

二、会议口译词汇层面的顺应机制

作为语言中所有词语和固定短语的总称,词汇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语言使用者可以选取适切词语以实现自身交际目的。英国翻译学者纽马克[3]指出,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终考核质量的单位,句子是基本的操作单位,而大部分难题都集中在词汇的使用。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词汇层面存在较大差异,词义、词性并非一一对应,词义的把握不仅要涉及词汇意义,语法与语境意义也同样涉及,还需从具体的语境出发,明晰词汇在国际性会议中的确切含义。

(一)词义顺应

英语中,单词往往包含多个基本含义,其外延意义更加丰富。因此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应在不同英汉语境下正确理解,选择适当的汉语表达,从而更准确地顺应其深层含义。例如在2019年9月24-25日于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2019可持续发展国际性会议》(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

例1:Too often, there can be knee jerk reactions.

译1:常有膝跳反应。

译2:我们经常想当然。

此句是发言人盖尔·舒尔勒(Gayle Schueller)针对3M公司的业务表现所做的评价,解释创业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决策失误。该句话可以理解为对企业的总结,不可直译。同时,根据柯林斯词典的解释(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knee jerk reaction”包含专业术语“膝跳反应”与“未经思考或依靠本能所做出的反应”的含义,但此处译为“膝跳反应”显然不合适,译者应顺应该词汇在此语境的概括性含义,将其译为“想当然”,更符合讲话人的真实所指,达成交际目的。同样,在此会议中:

例2:There is no way to say waiting for tomorrow. Just as a sayi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译1:我们不能坐等明天。俗话说,昨天是历史,明天是个谜。但今天是份“礼物”,所以它被称为“现在”。

译2:我们不能坐等明天。俗话说,往事不可追,明日犹待,所以要珍惜当下。

发言人安德里亚斯·A·胡塔海恩(Andreas A. Hutahaean)博士在原文中玩了一词多义的梗,英文单词“present”既有“当下”的意思,又有“礼物”的含义,但中文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属于文化词汇缺省现象,如直接翻译达不到原文一语双关的效果。基于此层面,译员顺应词义,从原文中抽离出核心意思,即劝告听众珍惜当下,把握当前的时机。因此,将原句“present”译为动词“珍惜当下”,更好地传达讲话人意图。

(二)词性顺应

叶子南[5]指出,词性本身往往是障碍,翻译时不能死盯着原文的词性,而是要顺应目的语的表达方式,适当地转换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译文通顺流畅,地道可读。由于汉语中多动词、形容词,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因此译员常需根据汉语语言习惯,适当运用转换词性的策略,对英语部分单词的词性做出适当改变,如动词转名词、形容词转名词、动词转介词等,用以满足汉语流畅的目的。如在2019年9月24-25日于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2019可持续发展国际性会议》(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

例3:In other words, you could match all the protein from all the meat consumed globally with less than 0.5% of Earth's land area growing soybeans.

译1:换句话说,你可以将所有蛋白质从全球消费的肉类与不到0.5%的地球土地面积种植大豆匹配。

译2:换句话说,全球消耗肉类所获的蛋白质可以和地球陆地不到0.5%大豆种植面积相匹配。

汉语多动词,且对于动词使用并无限制,而英语句子中只能出现一个动词,并用添加介词或者非谓语形式转化其余动词形式。如果按照英语直接翻译,不作词性转换,译文难免佶屈聱牙,所以译者将原句中的介词“from”译作“所获”,并将副词“globally”转换为名词形式,顺应汉语语言结构,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例4:So you know the world is very complicated. It is also in some sense more connected and more divided than it’s ever been.

译1:所以说这个世界很复杂,比以往要更紧密、更分裂。

译2:所以说这个世界很复杂,比以往都要联系紧密,分歧也更多。

原句中“divided”为形容词,直接翻译为“更分裂”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听起来很生硬,亦像欧式汉语,因此译者有权利将其顺应为名词,译作“分歧”。

(三)常见缩略语零顺应

根据语言结构顺应论,译员可以选择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如语言、语体等方面做出适当顺应。众所周知,汉语是表意文字,专有名词释义所占篇幅比英文缩略语长,当特有名词没有简称时尤为明显。所以零翻译一些约定俗成或熟悉的机构名称、专有名词,在国际性会议中尤为必要,不仅大幅度节省翻译时间,也能节省译员精力,比如:

例5:Throughout my tenure as an SDG advocate, I've made it a point to listen to the voices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for they are the voices of the future.

译1:在作为可持续发展倡导者的整个任期内,我一直强调倾听儿童和年轻人的声音,因为他们是未来之音。

译2:在作为SDG倡导者的整个任期内,我一直强调倾听儿童和年轻人的声音,因为他们是未来之音。

本次会议就是可持续发展国际大会,参会人员都熟悉会议主题,因此不必刻意翻译“SDG”的具体含义,亦省时又省力。在该会议中,同样的例子包括:

例6:So just recently I think in G20, in COP23, in G7 etc.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meetings, marine plastic debris is a very hot issue.

译1:最近,二十国集团、第二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七国集团和其他国际会议把海洋塑料作为热门话题。

译2:最近,G20、COP23、G7和其他国际会议上把海洋塑料垃圾作为热门话题。

三、会议口译句法层面的顺应机制

句子是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讲话人输出表达时一般以句子为单位,即一句话为一个意群。不过,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存在本质区别:首先,英语句群的逻辑层次多呈显形,汉语句群的逻辑层次多呈隐形,换句话说,汉语句群中无非常明显的逻辑标志词,全凭听者体会;其次,英语更富逻辑、结构紧凑,汉语则灵活松散,这要求译员在充分理解讲话人意图前提之下,根据汉语逻辑表达的隐形特点,做出灵活、恰当的顺应处理。

(一)主语顺应

作为构成英语句子的重要成分,主语特指执行句子行为或动作的主体,其功能性大于内容性,除祈使句外,英语一般均含有主语且需与谓语保持语法一致。而在汉语中,主语的功能较弱,有时为了省力,甚至会省略主语。因此在英汉口译过程中,译员一定要顺应汉语的表达方式,在恰当场合下,采取省略主语的翻译机制,从而让译出语更为流畅。

例7:And actually it could save the cost of production about ten percent so it's good for economy and then I thought production from farm are becoming more stable compared to the former one.

译1:实际上,它可节省约10%的生产成本,因此这对经济有利,然后我认为与以前相比,农业生产也变得更加稳定。

译2:实际可节省约10%的生产成本,有益于经济,农业生产也比以前更稳定。

由上所述,英语重逻辑,句子要有发起者,即主语;汉语一般形散意合,多无主语句。所以,英语句子中出现的形式主语,在汉语转换中有时要顺应目标语言结构,如原句中“it’s”指代前半句内容,没有翻译的必要。同时,英语中的“I thought”是表达发言人观点的固定句式,亦无实际意义,省略又能让译文更加自然。

例8:One example is an innovation to promote waste plastic into plastic tar roads which is also an improving access to transport.

译1:一个例子是将废塑料推广到塑料焦油路的创新,这也是改善交通的方式。

译2:其中废塑料铺沥青路成了改善交通运输的方式。

英语注重结构,层层嵌套,逻辑一目了然,反之,汉语讲求意合。如果根据英语结构僵译,译文势必显得不伦不类。具体来说,原句是发言人胡塔海恩博士介绍印尼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创新举措。为了保持英语语言句法结构完整,加上“one example is an innovation”目的在于引出正文,但是译员已对该部分有所涉及,因此完全有理由跳过该部分,直接翻译随后的具体内容。

(二)被动顺应

英汉表达另一显著差异在于:英语倾向使用无生命名词作句子主语,且多用于被动句,而汉语注重物称。鉴于中英文语言差异,为使句子承上启下,起到衔接作用,物称主语在英语中更为多见,且多使用被动结构,而汉语表达更习惯于借用词汇以及句法结构等方式用主动表示被动。在此意义上,了解到汉英语言习惯差的译员必须正确处理被英语动语态的译法,更应根据汉语语言习惯,灵活处理译文,用更加地道的方式输出高质量译文。因此,大多数英语句子都可以转译为汉语主动句,少数不能或不宜转译的句子,为了保留或突出被动的含义,可使用表被动关系的汉语字词,如“给”“受”“由”“为……所”等[6]。

例9:Given that agenda 2030 is often criticized for being too complex and complicated. Some genius would indeed be welcomed.

译1:鉴于2030年议程经常被批评说过于复杂。天才受人欢迎。

译2:都说2030议程过于复杂,所以我们欢迎天才。

上文被动句中没有出现由介词“by”引导的动作发出者,在译为汉语主动句时,译员可以选择性地添加一些泛指的主语,如“我们”“大家”等,并将原句被动句主语视作宾语。译者选择顺应中文语言习惯将“be criticized”译为“都说”并省去主语,使得译文更自然。

例10:So some activities have been done mostly for the education and campaign. And this is so extraordinary with efficiency, I think.

译1:因此,大部分活动都是为教育和运动而进行的,有效率。

译2:我们的活动多以宣传和项目的形式完成,效率高。

原句被动语态由中文涵盖被动含义的句型“以……形式”代替,更符合汉语表达。

例11:But we cannot afford to be complacent. Many more people still need to be reached.

译1:但我们不能自满,更多的人仍然需要被涉及。

译2:但我们不能自满,还要覆盖更多的人。

英语中一些由名词、动词和介词和结构构成的动词词组,如原句“need to be reached”,将其后名词作为主语,在翻译时可以把原句主语和谓语一起翻译,译作“覆盖”保持原文意思同时更符合中文表达方式。

(三)从句顺应:定语从句顺应

在句法结构层面,英汉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重逻辑,具备明显的连接词。汉语重并列结构,无明显连接词。此外,英语习惯将定语、状语后置,一般会将较长的单词以及其他语法成分移至句尾或采取从句后置形式。汉语句子则讲究简短,以从句前置为优势[7],并不会使用累加修饰的手段。此外,英语定语从句还有“右开放”的特点,即一个句子可以向右扩展出无数个从句,而中文一般是前置定语,所以在翻译此类长难句时,一定要顺应汉语语言特点,做出相应调整,将复杂的修饰转化为并列关系,顺应本土句法要求。如在2019年9月24-25日于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2019可持续发展国际性会议》(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

例12:He was one of the scientists, the one of the experts to twelve scientists who wrote th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which has been highlighted in the General Assembly this week.

译1:他是十二位科学家之一,他们撰写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份报告在本周在联合国大会上强调过。

译2:他们这十二位科学家撰写了本周在联合国大会上强调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

该例句由两个定语从句嵌套而成,一层修饰一层,第一个定语从句使用融合法将原句英语主句压缩成汉语词组做主语,并将定语从句作为谓语;第二个定语从句是相对较短的描述性定语从句,故译为带“的”字的前置定语,放在被修饰语之前。

例13:Rather, this excellent-skilled master can just wake up and look into a chat bot, who informs them about the most potential leaking places.

译1:相反,这位技能娴熟的高手可以醒来,看着聊天机器人,机器人就会告诉他们潜在泄漏点。

译2:相反,有资历的师傅醒来,看一眼聊天机器人就能知道潜在的泄漏点。

原句是由“who”引导的定语从句,但在意义上更像状语从句,《英语语法手册》(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称该句为“半状语从句(semi-adverbial clause)”(R. W. Zandvoort, 1981),刘重德教授(1991:81)则称其为“状语性定语从句”(adverbial-attributive clause)。所以,译员翻译此类复杂从句时,要直接转化为相应的状语从句,以表示让步、原因、结果、目的等。

(四)从句顺应:状语从句顺应

出于语言习惯,英汉两种语言使用状语的位置虽然相对灵活,但依旧存在许多不同:首先,英语时间、地点状语从句既可位于主句前也可置于主句后,汉语通常使用陈述性词组,置于句首或谓语之前[8];其次,汉语因果句中表原因的“偏句”在前,表结果的正句在后;再次,在条件复句中,汉语表条件的句子一般只位于正句之前,而英语的条件句则可以在主句之前与主句之后;最后,汉语常常避免使用“当”“在”“因为”这样明显表状语的词语,而选择隐化具体结构,所以译者要顺应汉语语言结构习惯,以免产生奇怪、让人感觉明显不适的译文。简洁的译文还能节省时间和精力从而达到交际目的,比如:

例14:So we are quite surprised when we found that a lot of plastic pollution are from food, drink or something like that.

译1:因此,当我们发现很多塑料污染源是食物或饮料时,我们感到非常惊讶。

译2:我们惊讶地发现,很多塑料污染源是食物或饮料。

一般某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形容词后接由“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可以直接省略翻译“when”,用汉字“地”陈述事情经过,避免出现“当”这样的欧式翻译。

例15:You know, everything seems to be important today because everything is in crisis.

译1:所有事似乎都变得重要了,因为处于危机之中。

译2:危机四伏的今天似乎让一切都变重要了。

中文在解释原因时习惯将原因提前,英语则置于结果之后,为顺应汉语语言习惯,可采取合译方法,将原句由“because”连接的原因状语从句转换成形容词性词组,使用“让”表原因。这样语言简洁凝练,更加符合汉语习惯。

四、会议口译文化审美层面的顺应机制

不似笔译“文如其人”,在口译中,译员和听众之间的联系完全在于视觉与听觉的直接互动,因此,译员应带给听众的是一场作用于理解、认知、审美三合一的多重体验。译员输出的语言与公众反应共同构成了口译活动的交际效果,在此意义上,口译更像是一门特殊的行为表演艺术,译员是要受到听众的审美评判,所以译员一定要顺应译入语的文化审美,符合听众的审美品鉴,使其在交流过程中得到审美满足。

(一)四字格

首先,英语单词大多长短不一、错落有致,不追求对称美,而汉语崇尚对称美。若直译英文结构,译文就会显得拗口难懂。处理英语时,不如改为中文的四字格,因为四字格蕴含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汉语语言艺术的结晶,而且字数多以四字为主,不仅格式整齐,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同时,以最少的字符尽可能传达最丰富的含义,又为译员节省了时间,留出更多的脑力进行其他翻译任务,比如:

例16:So the intention is to look at the intersection,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ectors, resources and individuals, which is exactly what we're trying to do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you know that if you do one thing in one area, it can have an effect in another area.

译1:因此,我们就要研究部门、资源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了解的,如果你在一个地区做一件事,它会在另一个地区产生影响。

译2:因此,我们就要研究部门、资源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了解的,正所谓蝴蝶效应。

例17:So by paying too much attention on yourself, for yourself, or for your community, which, you know, our parents say the best thing is to do because that's what life is all about.

译1:所以要格外关注自身行为,为自己也为所处的环境着想,如我们父母所说:最好的事情是做,因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译2:所以要格外关注自身行为,为自己也为所处的环境着想,如我们父母所说:贵在行动,这才是生存的全部意义。

例18:For instance, by producing practical and widely accessible tools we assist them in deciding what contributions they could make, according to the means and needs.

译1:例如,根据手段和需要,制作实用、可普及的工具,让人人都明白自己能做哪些贡献。

译2:例如,根据手段和需要,制作实用、可普及的工具,让每个人各尽其能。

(二)节奏顺应

在如《2019可持续发展国际性会议》(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如此重要的场合中,发言人一般会引经据典,以求语言生动活泼、有说服力,这就要求译员在充分理解源语内容的基础上,在保证译语达意的同时,追求语言动态美。不过在有限的时间内,译员要百分百对应、译出源语语言之美实属艰难,唯有尽力顺应中文语言节奏,才能达到译出语顺畅、悦耳的效果。当然顺应节奏并非死板地将译员局限在语音平仄当中,而是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再结合译员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尽可能产出流畅、引发现场听众情感共鸣的译文。

例19:And we could go down through many things that have been innovations through the years, whether it's respirators to help people breathe clean air when they're working in challenging environments, or whether it's traffic signage that helps save millions and millions of lives all around the world by making signs visible at daylight and at nighttime under wet or dry conditions.

译1:多年来我们一直不断推出新产品,包括在恶劣环境下提供新鲜空气的呼吸器还有交通标志,帮助拯救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在世界各地,让标志在白天和夜间在潮湿或干燥的条件下可见。

译2:多年来我们一直不断推出新产品,包括呼吸器还有拯救亿万生命的交通反光膜。

原文存在特定语境,发言人盖尔·舒尔勒是3M公司高管,在介绍该公司有关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贡献的同时,译员还要熟悉发言人的言外意图。如果直译,术语解释难免冗长枯燥,对听众不友好且浪费时间,因此译者选择直接给出概念,既准确表达了讲话人意思,又简洁、铿锵。

例20:The development lectures honor the name and legacy of the talented Polish journalist and writer Richard Kandinsky. He's often quoted as saying that a journey, after all, neither begins in the instant we set out, nor ends when we have reached our doorstep once again. It starts much earlier and it is really never over, because the film of memory continues running on inside of us long after we have come to a physical standstill.

译1:此次讲座纪念才华横溢的波兰记者兼作家理查德·坎丁斯基。他常说,毕竟,旅程既不是从我们出发的那一刻开始的,也不是在我们再次到家门口时结束的。它开始得更早,永远不会结束,因为即便身体困顿,记忆的电影继续在我们内心上演。

译2:此次讲座纪念才华横溢的波兰记者兼作家卡普钦斯基先生。他常说,旅行不在出发那刻开始,也不在回家那刻结束。旅途很早就开始了,永远不会终止,即使停下脚步,一幕幕记忆还在我们内心持续流动。

此段是比利时王后玛蒂尔德(Mathilde Marie Christiane Ghislaine d'Udekem d'Acoz)在2019年可持续发展国际性会议上的致辞,她引用了波兰作家名言,语言优美紧凑,富有启发性和哲理性。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曾经谈到,创造美是世界上最大的善事。翻译在某种角度上来说便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在遇到文辞华丽的语段时,译员同样需要顺应场景,在还原源语言美感的同时,竭尽发挥创造性,从而输出有美感且能与听众共情的译文。

五、结语

基于上述维索尔伦语言结构顺应策略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和指导,翻译时需要顺应不同语言的特点。同时,国际会议一般由多个会议组成,内容主题涉猎广泛,具有英语文本的一般特征,并具有会议的自身特点。口译中,译者要顺应汉语的表达习惯,从词汇、句子、审美三个不同层面做出动态顺应:词汇顺应不仅要关注词义还要照顾到词性的转换;句法顺应要将英语形合特征化解为汉语意合特点,尤其留意从句顺应,掌握英汉句子衔接的差异;另外,还要从审美角度保证译出语的流畅性和节奏感。只有从多个方面顺应汉语表达方式,才有助于正确理解英汉文化,从而传递会议的核心精神。顺应本就贯穿整个翻译活动过程,只有具备过硬的知识储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译员才能更加驾轻就熟地运用顺应策略,跳脱字词束缚,给听众予以更加清晰、准确且优美的译文。

猜你喜欢

译员英汉口译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