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内镜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分析

2021-12-05李加昆雒仁玺徐将荣汪艳龙庆晓东林松蒋佩龙刘岩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脑干绒球小脑

李加昆 雒仁玺* 徐将荣 汪艳龙 庆晓东 林松 蒋佩龙 刘岩

面肌痉挛(HFS)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的阵发性、不自主抽动,20世纪初以神经毁损为主要治疗手段,1960年Gardener首先实施面神经血管减压术(VD)并取得良好效果,至1970年代中后期,面神经活检证实其出脑干区(REZ)存在神经脱髓鞘改变[1],初步阐明其可能病因。Jannetta将手术显微镜引入血管减压术,即微血管减压术(MVD)。为获得更清晰的视野、提高手术效果,及降低并发症,MAGNAN等[2]将内镜引入VD,尝试显微镜联合内镜或全内镜血管减压术(EVD)治疗HFS。本文探讨EVD治疗HFS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7月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就诊的HFS患者15例,均行EVD手术。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29~66岁,平均(54±9.9)岁。典型HFS 14例,不典型HFS 1例;病程1~13年,平均(4.9±3.2)年。纳入标准:Cohen分级3~4级;早期药物、针灸治疗无效,拒绝肉毒素注射或复发者;年龄<70岁;无口服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史;内听道段MRI扫描序列TRS(T2WI,T1WI,3DT2)COR(3DT2)提示患侧存在神经血管“接触”,初步判定责任血管同时排除手术区域内的动脉瘤、血管畸形、肿瘤等。

1.2 治疗方法 (1)手术指征:Cohen分级3~4级。(2)EVD:全身麻醉后取侧卧位,耳后发际内直切口,“星点”钻孔后,铣刀成形约2.5 cm×2.5 cm左右骨瓣,显露乙状窦后缘,再以乙状窦为基底“V”形敞开硬膜并悬吊。内镜下明胶海绵及脑棉保护小脑枕面,双极、吸引器动态牵引缓慢释放脑脊液,暴露小脑岩面,利用小脑塌陷后与岩骨背面所形成的间隙,缓慢置入内镜,沿乙状窦定位后组颅神经(Ⅸ/Ⅹ/Ⅺ)与面听神经(Ⅶ/Ⅷ)复合体,注意保护岩下静脉,避免撕裂出血,若阻挡显露则电凝离断。而后继续全程内镜下逐层显露:第一层,锐性游离两神经复合体之间蛛网膜,以清晰观察绒球/听神经与脉络丛/后组颅神经结构,第二层,游离小脑/脉络丛与后组之间蛛网膜及菱形唇直至显露桥延沟(橄榄体上窝),必要时轻柔向头侧牵拉小脑绒球,调整内镜角度以观察面神经蛛网膜下腔段(自脑干穿出点至内耳门),重点观察面神经根部,此段面神经可呈暗白半透明状或亮白色,外观与脑桥清晰可辨;若绒球肥大,尚需锐性分离绒球与听神经之间蛛网膜,再轻柔头侧牵拉绒球;第三层,以面神经根部为“靶点”游离与其关系紧密动脉血管,血管抬起后可见穿支血管一并被抬起,此时可清晰观察面神经根部全程,有时可见清晰血管压迹,注意保护脑干穿支动脉,并观察面神经“腋下”避免责任血管遗漏。明确责任血管后取团絮状垫棉隔离神经血管,再确认责任血管是否有扭曲或有新的压迫血管。术野温盐水冲洗后,5-0 prolene缝线严密缝合硬膜,回纳骨瓣关颅。(2)面神经分段:面神经颅内段划分,出脑干区(REmZ)即桥延沟附近,离脑干区(RExZ)即面神经离开脑干前段,经典移行区(TZ)即面神经离脑干区(RExZ)远端约1~3 mm范围,池段(CP)即TZ远端至内耳门段。

1.3 观察指标 (1)面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压迫程度:接触但无压迹为轻度,形成压迹为中度,神经走形扭曲为重度。(2)术后疗效:痊愈、明显缓解、部分缓解、无效。

2 结果

术中探查面神经脑干段均见血管压迫,TZ+RExZ3例(20.0%),包括1例非典型HFS,压迫点位于面神经头后侧,见图2-③:RExZ 7例(46.7%);REmZ 3例(20.0%),REmZ +TZ 1例(6.7%),REmZ+RExZ 1例(6.7%)。重度压迫1例,中度压迫11例,轻度压迫3例。责任血管:AICA 13例,PICA 5例,VA+BA 3例,无单独小动脉或静脉压迫病例。中度压迫11例,轻度压迫3例,重度压迫1例。面神经池段所见血管均未做处理,术区未见动脉瘤及畸形血管团等病变。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所有HFS患者术后均即刻缓解(Cohen0级),痊愈14例,明显缓解1例,该例患者术后3 d再发(Cohen 3级),但抽搐频率较术前好转,规律门诊随访逐步好转。4例患者单独或合并出现颅神经损伤症状,其中听力减退2例,耳鸣1例,周围性面瘫3例;1例声音嘶哑,术后2 d发生,持续1周后好转。无颅内出血、脑脊液漏、脑积水、切口及颅内感染患者。

3 讨论

MVD是公认治疗原发性HFS的有效术式。MVD的总体有效率为85%~90%,复发率为1%~2%,手术相关的永久性颅神经损害有面瘫(1%~2%)、非功能性听力丧失(2%~3%)、后组颅神经麻痹(0.5%~1%),甚至有卒中和死亡(0.1%)[3],故采取手术治疗需要充分权衡风险和预后。术中责任血管遗漏,可能是MVD失败的主要原因,实际手术中责任血管位于TZ者仅占25%左右,位于池段则更为少见,大部分压迫点位于TZ近端,即靠近桥延沟附近侧,该区域的良好显露及血管减压可以保证VD的成功率[4]。常规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很难显露桥延沟段面神经[5],过度的解剖或牵拉势必增加并发症,甚至引发致死性并发症[6],内镜观察视野广、角度变换灵活,有助于观察面神经受压部位及责任血管,尤其是面神经自桥延沟(近橄榄体上窝)穿出脑干段、贴附脑桥段和离脑干段等[7]。凭借内镜对CPA区显露优势,避免轴向牵拉小脑绒球及面听神经复合体,充分游离蛛网膜、Rhomboid Lip等结构显露面神经根部,可减少面瘫、听力损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的发生[8]。本研究患者术后均获即刻缓解,术后随访6~8个月,14例痊愈,1例明显缓解。明显缓解患者于术后3 d出现面部抽搐,回顾其手术视频,考虑与垫棉体积较小、责任血管粗大,致使减压效果不佳有关,同时亦不排除延迟缓解可能。颅神经损害的发生,考虑与早期内镜手术经验欠缺相关。

面神经根部显露,小脑绒球和脉络丛是CPA区的重要解剖结构,以此为标志于内镜下显露面神经根部,即责任病灶。HFS的责任血管以动脉为主,同时也有静脉压迫报道[9],而单纯静脉压迫更为少见[10]。确认责任血管后,将其轻柔抬起,保护其脑干穿支血管,血管被抬离后可清晰观察面神经根部,部分患者可见清晰血管压迹,此时顺势置入垫棉,减少神经、血管袭扰操作。静脉性出血会影响操作,主要涉及岩下静脉(IPV)和岩上静脉(SPV),其汇入点均位于蛛网膜外。岩下静脉引流至颈静脉孔区,未充分释放脑脊液情况下,牵拉小脑时可能使其自汇入点撕裂而出血,其损伤可能与术后迟发性出血相关,内镜下可较早发现岩下静脉并作保护或电凝。岩上静脉引流至岩上窦,过快释放脑脊液时,小脑塌陷后牵拉该静脉,亦可能引起其撕裂出血,内镜下可观察岩上静脉紧张程度并作保护。利用内镜处理静脉性出血,寻找出血点并进行电凝或压迫止血后,可继续完成手术。面神经池段血管是否处理尚存争议,过多操作可能增加神经血管损伤风险,作者仅处理压迫面神经REmZ至TZ段血管。

全内镜或内镜辅助血管减压术治疗HFS在获得清晰视野的同时,也存在手术操作空间狭小、手术器械与内镜交叉阻挡等问题,可能会对手术进程造成一定的干扰[11],然而通过术者与助手的配合,动态调整内镜和操作器械的入颅位置、深度及角度,在熟悉后颅窝解剖、MVD以及内镜操作技术的基础上,EVD是安全、有效的。

猜你喜欢

脑干绒球小脑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树杈上的小绒球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C57BL/6J小鼠与豚鼠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比较研究
双胞胎在这儿呢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会魔法的小绒球
毛绒球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婴幼儿耳聋的诊断价值及早期干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