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与符号:抗日题材电视剧历史叙事的二重维度
——以“《雷霆战将》停播”事件为例

2021-12-05陈奕颖

文化与传播 2021年6期
关键词:神剧抗日符号

余 静,陈奕颖

“抗日神剧”是指在抗日战争电视剧中,将战争娱乐化,人物标签化,有违战争事实的电视剧类型[1]。2020年底,电视剧《雷霆战将》开播不久即被叫停,该剧也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被认为“把偶像剧套路用在抗战剧”[2]上。为了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影视剧中可以适当融入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习惯,但前提是必须尊重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

一、与集体记忆渐行渐远的历史叙事

集体记忆是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记忆的社会框架》提出的概念,其区别于个人原有的记忆影像,是在群落中共享、留存以及一起建构的事物[3]。集体记忆是在教育、习俗以及制度等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一致的记忆、信仰和道德,进而达成社会共识。抗日剧传承着集体记忆凝聚与社会共识形成的使命,这是集体记忆的良性作用,但如果叙事运用不当,则有可能产生相关的负面效应。

(一)优秀国产抗日剧对集体记忆的凝聚

抗日战争是中国20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是我国人民浴血奋战,牺牲了无数英烈换来的人类和平的事业,凝聚了几代人的记忆。优秀的抗日剧是这一记忆凝聚的良好途径。如早期的《夜幕下的哈尔滨》(1984)、《敌后武工队》(1985)、《铁道游击队》(1985)都直接讲述了抗日的经过,为当代民众了解历史,学习先辈品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抗日电视剧也进入了飞速成长的时期。从2000年开始,《亮剑》(2005)、《我的团长我的团》(2009)、《人间正道是沧桑》 (2009)等作品,跳出宏大叙事,不断更新内容呈现和表达方式,其具有观赏性的同时又具有教育意义。

其中较为经典也广受观众好评的是《亮剑》。该剧曾经被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三部门列为向青少年推荐的100部优秀影视作品之一[4]。该片成功的原因除了剧情整体叙事节奏把握恰当,还有符合现实、能够凝聚观众对战争的记忆。首先,剧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摆脱了以往扁平化的抗日英雄形象,大胆表现人物缺点:如剧中的八路军军官李云龙脾气暴躁,还带一些痞气,人物立体真实。其次,该剧营造了一种场景的真实,细节刻画到位,例如剧中的八路军的着装很朴素、破旧,身上有污渍,人物皮肤粗糙、黝黑,给观众营造了那个年代的真实感,使观众更容易进入战争的历史情境中。最后,剧中也真实地呈现了当时日本军队的凶狠,八路军也不全都是打的胜仗,凸显了我国抗日先烈最终取得胜利的不易。有评论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尊重了先烈的努力,更还原了史实。因此,优秀的抗日剧能够塑造出真实的感观,从而引发情感共鸣,凝聚集体记忆。

(二)“抗日神剧”“雷人”符号的形成

符号用来指代、象征某一个事物,符号自身同样是一种载体。赵毅衡把符号定义为“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包括意义的发出与接收[5]。对于抗日题材电视剧而言,将赋予意义的抗日电视剧发出(播出),到观众接收(观看),也就是符号意义感知的过程。发出与接收双方是在约定的前提下使用某种符号的,抗日电视剧整体就是一种符号,本身约定的意义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战争,感受战争,培养民族意识。范咏戈分析了抗日题材电视剧中所呈现的精神文化符号,认为在符号表意过程中,军旗作为能指,代表的是军人们为了战争抛家弃子,为了信念坚持不懈的精神[6]。

符号意义呈现得好,将会给接收者以正面效果,反之则产生负面抵触情绪。总体而言,2000—2010年,观众所看到的抗日剧大部分因富有真情实感以及符合历史事实成为抗日剧的经典,但之后则开始进入“抗日神剧”涌现的阶段,一直到2020年。该阶段的一些抗日电视剧与历史存在偏差,它们利用战争历史题材吸引眼球,消耗战争历史故事。《向着炮火前进》《抗日奇侠》《神枪》《一个鬼子都不留》等,在场景、叙事、表现手法、特效、情节等方面均广受诟病,即使是没有切身感受过战争的年轻一代也对其中“雷人”的剧情表示否定。正如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所认为的,符号都是由特殊抽象到普遍认同的[7]。《雷霆战将》因为充满了“雷人”的符号元素,所以被归类为“抗日神剧”,并落到停播的局面。

(三)“抗日神剧”与抗日历史产生偏差

艺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为了达到艺术观赏价值,不可能按照史实完全还原,正如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8],大众媒介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通常是经过信息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再呈现给人们的。另外,根据格伯纳的“培养理论”[9],抗日电视剧所呈现的抗日史即国难史,是凝聚了中国几代人切肤之痛的集体记忆,对于年轻一代而言,通过观看会影响到自身的思想改变,逐渐培养“民族情感”“爱国情感”,因此容不得太多与历史不符的虚构。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我国历史的学习与认识,曾指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10]。李安峰认为,一些抗日题材的电视剧打着主旋律的旗号,实则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而违背历史事实,将抗日历史改编成武侠剧、偶像剧等,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人们的思想观念[11],归根到底是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在《雷霆战将》当中,可以看到八路军住在豪华别墅里,战士们身穿笔挺的西装、叼着雪茄、头上打着发蜡发胶,所使用的武器装备也十分精良,人手一支冲锋枪,这种抗日场景的营造与抗日历史相去甚远。另外,历史上的战争都是十分残酷而艰难的,胜利来之不易。而在《雷霆战将》中,主角光环则太过明显,战士们死伤一片,主角不仅单枪匹马就能将敌人团灭,而且自己还能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从战场上退下来后还有喝咖啡、抽雪茄的闲情雅致,这些“雷人”的剧情都遭到观众批评。

二、抗日剧符号离殇的原因分析及影响

(一)市场:低边际成本的商业追求

边际成本主要运用于经济学和金融学当中,是指新增加一个生产的产品对成本所造成的增量[12]。在电视剧制作中,商业价值是电视剧作为商品的重要价值,通过低成本投入、电视台播出、抢占收视率,从而获取最大价值。通过边际成本可知,电视剧在单纯地复制与拷贝方面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因此在制作出吸引大量受众的电视剧后,制作公司方面便可以通过影视剧复制和买卖版权获得源源不断的利益。随着电视剧热度的提高,受众不断增加,电视剧的边际成本降低,利润相对提高,以此形成闭环,从而又引发抗日电视剧的创作风潮。

2020年,抗疫、抗日、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剧全面爆发,共有45部相关题材的电视剧播出,该年度包括《雷霆战将》在内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就有18部,占比为40%,接近一半,其原因主要是抗日剧是我国电视剧当中的主流之一。从经济方面看,抗日电视剧是较易被电视受众所普遍接受的题材,为了追求最低的边际成本,制作团队通常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拍摄最多数量剧集的抗日电视剧。这样一来,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只能通过“眼球效应”吸引人,致使出现“抗日神剧”。

(二)受众:“娱乐至死”的集体狂欢

对于观众而言,他们不单单是信息的接收者,还会通过一定方式进行一定反馈,电视剧的收视率便是其中的一个反馈。在商品经济中,电视剧就如同制片方生产的商品,电视观众则是顾客,如何让顾客对产品满意并接受,以实现后续衍生的经济收入是制片方的需求。另外,根据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和接触媒介的过程中满足的需求会对下一次接触媒介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他们有选择电视剧内容的权利,而一些电视剧构建的虚拟世界满足了“复仇心理”和“情感释放”,使得需要达到娱乐和身心放松需求的受众得到满足。

另外,“抗日神剧”在逐渐成为“雷人”符号的同时,也是一种话题,在茶余饭后供群体交流并增进群体情感,是形成公共话题的一种狂欢,这也是“热搜”中关于“抗日神剧”的讨论层出不穷、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三、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构建抗日历史叙事

(一)记忆养成: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融合

近年来,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为了迎合年轻受众,制作方偏向于邀请当红流量明星担任主演,作品过于偏重在造型和特技上的表达,反而造成“雷人”效果。对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督以及宣传,通过制定严格的审核制度,禁止此类电视剧的制作,并对制片方进行一定的处罚及批评教育。

在监管方面,要培养一种行业内的集体共识,即不制作、不播出损害抗日历史记忆的电视剧;在受众方面,要通过有关部门加大宣传,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提高受众自身的品位,同时引导受众不借助互联网恶搞“神剧”、传播“神剧”,将对抗日史实的理解和尊重的个体记忆逐渐融合成集体记忆。

(二)符号传递:基于抗日现实还原抗日意义

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曾提出“历史文本作为一种言辞结构”的观点,即历史的面貌取决于历史学家的语言风格,尽管这种将历史相对主义取代历史实在论的观点受到争议,但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13]。正是在两种或者多种情节叙述之间的辩证关系,标志着优秀的历史学家存在着自我批判的思维。简而言之,历史的讲述还可能是历史讲述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抗日剧的创作离不开具体的时代背景与历史环境,处理好艺术与历史的关系,是创作抗日剧需着重考虑的问题。抗日剧作为被赋予了解战争、反思战争意义的符号传递给受众,在对其进创作是最基本要求是要基于战争的现实,向观众还原战争,容不得半点虚幻和娱乐。

四、结语

“抗日神剧”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批判“抗日神剧”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电视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制作方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关注社会效益,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真实的历史叙事呈现在影视剧当中,坚定“四个自信”,通过电视剧的艺术形式展现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历史。同时,要树立行业标杆,鼓励更多制作精良、符合市场规律且有教育意义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进入市场。优良的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制作与播出,通过呈现战争来展现和平的意义,是有情怀的文化工作者对社会、对未来应有的态度和责任,也是监管部门衡量影视文艺作品的一把尺子。

猜你喜欢

神剧抗日符号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听着熟悉的BGM,你开启暑期神剧模式了吗?
学符号,比多少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符号的由来
抗日英雄万全策
“抗日神剧”主创喊冤?
抗日英烈马威龙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