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融媒体背景下的个人话语表达与真实性建构的平衡
——以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为例

2021-12-05陈文勇

文化与传播 2021年6期
关键词:话语纪录片

陈文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纪录片的题材也从历史、政治、自然的宏大叙事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养成了碎片化的观影习惯,拥有多种观看渠道的受众,也更加愿意选择自己兴趣所在的纪录片进行观赏,传统的以客观记录和解说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越来越难以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为了获得更多受众、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增强影片的艺术性,新纪录电影应运而生。它否定了传统纪录片强调的“客观化叙述”,主张创作者为了讲述真实,需要用创造性的手法还原事件,超越现实的限制,以倒叙、冲突、转折、反转等手段完成虚构类叙事。纪录片整体走向多元化、市场化,导演的个人话语在影片中的占比越来越重,有了去真实化的倾向,纪录片表现风格也开始向类型片靠近。

但是一些导演个人话语体现过多,有时甚至会为了叙述而拍摄,势必会让观众对纪录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样的行为是否违背了纪录片的本质?是否违背纪录片创作的伦理?如何平衡纪录片创作者的个人话语表达与真实性建构是纪录片创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

一、影片简介及创作背景

《寻找小糖人》是瑞典导演马里克·本杰鲁尔(Malik Bendjelloul)的作品,讲述了一群音乐爱好者在寻找传奇歌手罗德里格兹的信息途中,意外发现这位深刻激励了南非反种族隔离事业发展却在其家乡无人知晓歌手的故事。在调查的最后,人们发现这位歌手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那样自杀于演唱会现场,而是一直在底特律低调生活,成了一名底层劳动者。当罗德里格兹被邀请举办回归演唱会之后,他并没有借此机会重启自己的音乐事业,而是继续原本的工作。影片凭借优秀的视听呈现、流畅的剪辑、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精彩的故事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成为引发全球热烈讨论的话题。由于缺乏资金,导演用手机完成该片10%的镜头,此举更是让人津津乐道。而仅仅在获奖一年之后,天赋异禀的导演因抑郁症自杀,更为这部作品蒙上了传奇色彩。

二、文本叙事策略体现个人话语

故事化的叙事技巧无疑是该片能够脱颖而出,夺得奥斯卡大奖的原因之一。导演在尊重纪录片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借鉴了故事片的手法,让观众跟随剧情抽丝剥茧,了解到罗德里格兹的传奇人生,大大提高了对观众的吸引力,体现了导演极其突出的个人话语。

(一)叙事结构

影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每一部分都连接紧密,逻辑性强,牢牢锁住观众的注意力。影片前半部分以唱片店老板“老糖”与音乐记者着手调查罗德里格兹的生平开篇,梳理了一条“寻找”到“发现”的线索[1]。故事从1968年罗德里格兹在底特律的地下酒吧被两名音乐人发掘开始,交代了唱片在美国市场上反响平平,罗德里格兹也随即退出乐坛。简短的开头让观众为这名怀才不遇的歌手感到惋惜,也增强了自杀传闻的可能性。紧接着镜头切向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在严峻的政治形势下,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发展到了高潮,而罗德里格兹的专辑《COLD FACT》成为南非年轻群体的信仰和寄托。专辑的火爆程度与前一阶段剧情所描述的美国市场截然不同,然而人们发现除了专辑,没有人对这位歌手有着更深刻的了解,媒体也不曾提到任何关于罗德里格兹的信息,这让其身世更加扑朔迷离,进一步勾起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随着与罗德里格兹的女儿取得联系之后,罗德里格兹仍然在世的消息使得故事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可影片并没有因此失去看点——摄影机来到了歌手面前,故事的主要讲述人也从“老糖”变成了罗德里格兹自己,身世传奇的主人公以极为平静的嗓音简单讲述着这些年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效果。在罗德里格兹被邀请前往南非举办回归演唱会时,影片迎来了第二个高潮,跟随影片看到这里的观众更是收获了一种“happy ending”的满足感。而风光亮相之后,罗德里格兹却选择了回归平静的生活。这个情节再次让观众感到惊讶,形成了第三个高潮,也使影片精神内涵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寻找小糖人的全部过程。

(二)悬念设置

不同于以往纪录片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剖析事件的方式,本片运用倒叙,在影片开头便借“老糖”之口说出罗德里格兹的死亡场景,起到了“隐瞒”真相的作用,“误导”观众的同时也制造了悬念——离奇的死亡方式与自杀的原因成为困扰观众的主要疑惑,也是影片中鞭策“老糖”去寻找罗德里格兹信息的最初动力。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的疑点被挖掘——为什么唱片在美国失败而在南非广受追捧?罗德里格兹到底是谁?一个个疑问被埋下,又一个个被解答,观众在摄影机的视角下一步步接近真相,具有极强的参与感。而罗德里格兹本人的出镜使之前所有悬念都被破解,但是导演通过展现罗德里格兹现在生活的方式开启了影片的第二段落,使这个传奇故事从生死之谜过渡到命运之谜,让观众思考为什么他时隔多年返回舞台并无困惑,为什么最终放弃改变生活的机会,回归普通的家庭生活[2]。倒叙的方式极大拉长了悬念与解答之间的间隔,使得观众有充足的时间被问题吸引,主动参与到故事中去,增强了该片的戏剧效果。

此外,人物选角也在营造悬念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唱片店老板本名西格曼,因为谐音被唤作“老糖”,与罗德里格兹的歌曲《SUGAR MAN》呼应,绰号本身就具有了让人一探究竟的欲望[3]。影片前半部分采用了“老糖”的内聚焦视角进行叙述,观众在这里并非全知全能的视角,而是跟随西格曼的讲述一步步了解事件,这使得各种悬念的建立成为可能,叙事假象也得以建立。西格曼从南非前往美国的调查情节,串联起了《寻找小糖人》的前后故事,在解答疑惑的同时抛出新的悬念。除了“老糖”的角色,导演还通过采访罗德里格兹的专辑制作人、音乐人、工友和他的女儿,让这些曾经与罗德里格兹共事或生活过的人从各自的限制性视角出发讨论罗德里格兹,有人说他曾无家可归,有人说他是城市的诗人,罗德里格兹的形象也在只言片语中变得愈发神秘。直到他本人的出现以及之后参与评论的人越来越多,同台演出的人说他镇定自若,女儿则提到他参加政治活动、参观博物馆……公共领域的视角与私人领域的视角并行,一个鲜活生动的罗德里格兹形象终于浮出水面。观众在不断产生疑惑和解答疑惑的悬念设置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三、画面呈现建构事实真相

(一)镜头语言

由于影片大部分是对于过去发生之事的追溯,所以实拍部分占比不多。而导演却让这些少量的影像素材发挥出构建影片真实性的作用。在人物采访的段落里,几乎都是一致的固定机位的近景。这种构图拉近了观众的心理距离,仿佛直面叙述人一般。而在交代地点的空镜头中,简单缓慢的机器运动配合全景深镜头将画面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利于表现所记录影像的真实感。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多次以活跃的移动镜头记录罗德里格兹的行走,镜头中的罗德里格兹从画左走向画右,从冬天走向夏天,从全景走向特写。摄影机始终处于旁观者的位置,不对主人公进行打扰,只做忠实的记录。这样一组充满诗意的移动镜头,既是导演的个人话语的强烈表达,也通过镜头中时空的变换完成了真实感的有力建构。

(二)画面元素

影片与其他同类型的纪录片一样,在对过去之事进行描述的时候,加入了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以引用报纸、黑白照片、现场视频等形式还原了历史,佐证了事实。不同的是,该片创新性地加入了动画元素,补足了缺少素材的段落,完美地连接了现实空间,重现了历史的具体事件,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4]。

(三)手机摄影

手机摄影的加入一直是该片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讨论的闪光点。尽管这是导演的无奈之举,但是却恰恰印证了手机电影在影院播出的可能。虽然画质有明显的下降,但是手机拍摄的便利性与低侵犯性却给影片提供了更加精彩的内容。例如采访斯蒂芬·罗兰德时,影片出现了手持镜头,晃动的视角体现出强烈的真实感,而在罗兰德翻动照片时,手机也能够顺利地捕捉如此近距离的特写镜头。小巧的手机很容易让采访对象忘记它的存在,罗德里格兹的女儿在手机拍摄的画面下显得比之前更加轻松自在,脸上也流露出了更多的情感。

四、对于影片创作的质疑

尽管该影片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认可,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世界顶级奖项,但是笔者仍然对影片创作中的某些事件持保留态度,并且认为导演在这些地方的个人话语过强,或真实性建构不当,不利于纪录片行业的良性发展,会对观众造成困扰。

(一)回避事实保证叙事

在现实世界中,主人公罗德里格兹并非除了南非市场就寂寂无闻的存在。实际上,在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音乐唱片店,他的专辑《COLD FACT》一度被炒到300美金一张,1979年他在悉尼的演出几乎座无虚席。而影片为了保证故事的戏剧性,达到一定叙事效果,对此事绝口不提,回避了这个事实。虽然没有直接捏造情节,但是这种刻意回避对于故事有重大影响的真实事件,还是会让影片的真实性大打折扣[5]。尤其是在如今网络发达、媒介融合的时代,一个社会事件终究是会留下痕迹的,几乎不能被隐瞒。拍摄者这样的做法稍有不慎便可能摧毁整部影片。

(二)角色台词的疑点

影片利用多人视点对罗德里格兹进行了描述,增强了人物真实感。但是也同样因为来自同事、酒保的描述,让人产生了困惑。影片中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都显得十分健谈,面对镜头显得十分坦然,语言流畅优美且富有逻辑。在影片最后,工友说道:“他点醒了人性最可贵的精神,告诉你没有什么不可能,然后你可以去选择,‘而这是我的选择’。”这句话富有哲理,也起到了升华影片的作用。可是当这些话与他们的身份联系在一起时,难免有刻意安排的嫌疑,如果不是碍于篇幅,也许对于工友形象的更多交代才能更好地完成真实感的建构,让人信服。

(三)引导观众误解真相

影片运用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和对人物的采访追溯了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社会环境,通过对罗德里格兹音乐的描述引导观众误以为其音乐作品成为影响反对运动的关键因素[6]。影片中提到“那是第一次从南非白人年轻人内部群体中出现反对种族隔离的声音,而那些人会说自己是受罗德里格兹的影响”,这显得有些牵强,因为反对活动在当时已经进行多年,而白人学生群体从未领导过这场运动。

五、结语

当下,纪录片整体走向了多元化、市场化,导演的个人话语在影片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存在去真实化的倾向,纪录片表现风格开始向类型片靠近。《寻找小糖人》不论是作为一部商业片还是作为一部纪录片,都是十分优秀的作品。该影片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结构的安排和悬念的处理方式都让人耳目一新,体现了新纪录电影主张超越传统主张的优越性。导演个人话语表达的能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这有利于在新时代融媒体的背景下扩大传播范围,获得更多的受众群体,从而凸显纪录片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

但与此同时,影片中对于真实性建构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警惕,尤其是在泛娱乐化的今天,更应该坚守纪录片创作的原则和底线问题,不应让纪录片这种影片形式向完美的故事和剧本妥协。

猜你喜欢

话语纪录片
画与理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从雾霾议题报道看政府话语与媒体话语的冲突与调适
禁止“话语歪风”——管管那些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