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站87版《红楼梦》粉丝的文本生产机制研究

2021-12-05邢永川

文化与传播 2021年6期
关键词:红楼红楼梦文本

黄 勤 ,邢永川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在B站频频爆红,在这诸多案例中,87版《红楼梦》(该电视剧1987年首播,故名)在B站走红并吸引许多粉丝进行二次创作的现象堪称一个“文化奇观”。本研究以2020年6月B站上架87版《红楼梦》并聚集起大批粉丝进行交流创作为契机,研究87版《红楼梦》粉丝的文本生产机制。本研究一方面通过个案探究我国电视剧粉丝特别是青少年粉丝的实践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也将描绘青少年红学爱好者的画像及文本生产活动,期望能丰富红学领域受众向度的研究。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粉丝文化研究

粉丝文化是特殊的大众文化,最初文化研究有重生产而轻消费的特点,但在葛兰西转向后,先是霍尔较早关注文本解码的复杂性,后有德赛杜提出“作为消费的生产”,即大众对艺术符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消费也是一种生产,是被称为“消费”的生产[1]。费斯克则注重研究粉丝的生产和传播行为对建构粉丝社群的作用。粉丝文化研究是文化界对消费者的重视后兴起的,德赛都、费斯克、詹金斯等成为该领域的开创者[2]。

亨利·詹金斯的《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在电视剧粉丝研究方面可谓经典之作。他以“粉丝学者”的身份深入粉丝群体之间,了解粉丝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身份、文本接收模式、批评阐释行为、社群交往活动等。詹金斯认为粉丝阅读是一个社会过程,粉丝文化是一个参与性文化,这种文化会催生新的文本、新文化乃至新社群出现[3]。

(二)87版《红楼梦》研究

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由《红楼梦》改编的影视作品已有一百多部。毫无疑问,87版《红楼梦》是其中认可度最高的一部,被誉为“不可逾越的经典”,具有传承和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87版《红楼梦》的研究一般是从文艺学角度(声乐插曲、人物形象、影视改编批评等方面)、比较视野角度(和2010版《红楼梦》对比)出发,较少涉及受众研究。这意味着学界可能忽略了《红楼梦》普通读者和影视剧观众对红楼文化的理解和认可情况,也难以看见新媒体环境中“红迷”们惊人的创作力及展演欲望。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在“视觉霸权”时代,文学经典的视听向度传播已成必然,媒介一旦改变,其文化传播内涵也必将改变。87版《红楼梦》现今在B站重新受到热捧,既归功于经典永恒的魅力,也有媒体环境的加成。基于此,本研究欲探究B站(Bilibili视频平台简称)87版《红楼梦》粉丝文本生产内容及呈现形式有何特点,其创作背后的驱动力为何。

(二)研究方法

文本分析法:侧重于解释文本深层次意义。此次研究中,笔者在B站中以“红楼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采集前1000条播放量高的视频并随机抽取200条构成样本池,最后人工筛选出了124个相关视频进行分类研究。

问卷调查:通过B站私信和评论渠道发放问卷,共收回678份问卷,经过核对数据、排除异常问卷后共得到603份有效问卷。

深度访谈:笔者访谈了10名具有代表性的UP主(视频上传者)、5名普通粉丝。访谈内容包括生产过程及生产机制、网际互动模式、怎样建构身份认同等。

网络田野调查:笔者从2021年2月起开始追踪B站内该剧粉丝的创作情况和社群交流情况,了解粉丝群体的行为实践和成员特征。

四、B站“大观园”迷群:粉丝画像及创作情况

大观园是《红楼梦》里最重要的建筑,原先为元妃省亲而建,后贾宝玉和众钗搬入园中居住,他们在此吟诗作对、聊天谈心,大观园在书中有强烈的“青春乐园”的象征意义。对87版《红楼梦》粉丝来说,B站像是他们在网络空间集聚的“大观园”,他们在创作互动,构筑着有浓厚青春色彩的“后红楼”景观。

(一)粉丝画像:创作交流积极、爱憎分明的青少年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及网络田野调查可以发现,B站上87版《红楼梦》的粉丝主体为青年及青少年学生,约90%的粉丝年龄都在25岁以下;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约为3:7。从学历来看,大专、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约超过90%,初高中学历约占10%。他们有明显的粉丝特征。

第一,超70%的人能明确自己的粉丝身份。他们密切关注红楼UP主的动态,并经常采取点赞、发弹幕、评论、投币、私信等方式与红楼UP主积极互动,且有约20%的人加入了红楼相关QQ群或微信群,他们的聊天不局限于《红楼梦》,很多时候都延展到了个人生活方面;第二,他们对该剧有重复观看的兴趣,有17.41%的人观剧5遍及以上,观看2到5遍的人接近半数;第三,他们同时熟悉《红楼梦》原著文本,96.85%的人阅读过《红楼梦》原著,其中读过4遍以上的人占比24.05%,读过2到3遍的人占比27.69%;第四,他们非常热爱该剧,但对未来《红楼梦》的影视改编持消极态度,68.49%的人认为“未来不会出现比87版《红楼梦》更忠于原著的影视改编作品”,在一项“影视改编作品评分”(满分100分)的填空中,87版《红楼梦》得分为95.97分,2010版《红楼梦》得分为18.37分。

由此可以看出,B站87版《红楼梦》粉丝以青年和青少年学生为主体,其创作交流积极,对红楼文化有着强烈兴趣,并且怀有“捍卫经典”的正义感,会夸赞颂扬他们认为尊重经典的作品,嘲讽抵制他们认为不尊重经典的作品。这种“爱憎分明”的对立情绪逐渐饭圈化,表现之一就是87版《红楼梦》粉丝和2010版《红楼梦》粉丝之间的矛盾。B站“大观园”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一样,虽然青春洋溢、欢乐无穷,但也隐含着诸多话语权争夺。

(二)游牧解读与意义盗猎:富含亚文化特色

笔者以筛选出的124个视频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内容把这些视频分为10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87版《红楼梦》粉丝的文本生产活动内容多样且富有亚文化特色。粉丝的生产活动不仅能反映他们对这部经典老剧甚至原著的态度及审美偏好,也能反映出B站这个青年亚文化社区对创作和交流活动的影响,即文本产生方面深受B站亚文化风格影响,有许多CP类、吐槽类、解构类、鬼畜类视频;交流方面深受B站社群环境影响,呈现出互动积极、踊跃表达自身喜好等特点。其生产方式主要分为游牧解读与意义盗猎、参与式展演两大类,粉丝肆意掠取材料、拼贴组合多媒体文本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把红楼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如仿妆、做菜等)进行展演,以寄托自己对经典作品的迷恋和崇拜、对角色隐秘的幻想和构思、对现实生活的体会。粉丝把B站当作表达青春创意和迷思的大观园,在此展现他们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红楼梦》的理解和态度。

五、粉丝的文本生产机制: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

(一)成为一个粉丝:时间、情感、精力上的投入

普通观众和成为一个粉丝的区别就在于时间、情感和精力上的投入。原始文本对粉丝而言,就像“真实的有情感的生命”。在时间方面,粉丝比普通观众付出更多。粉丝有重读文本的偏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剧粉丝中看剧两遍以上的人占了七成,粉丝圈的社交机制也协助并鼓励粉丝不断重读文本——只有足够了解文本,才能在交谈和创作时有更多的话语权、更精准的剪辑。粉丝视频创作也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特别是CP类、个人或群像混剪类、鬼畜搞笑类、解说类、剧情混剪类和生活实践类等视频,其原创度高且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创作者对原始文本的熟悉度和剪辑能力方面的要求甚高。在情感方面,许多粉丝对文本或者其中某个角色投入较深的感情,例如在社交平台上用黛玉做头像,取名“颦儿”“世外仙姝寂寞林”“林丫头的白玉簪”等来投射自己对黛玉的喜爱,这种喜爱甚至会上升到一种对人生价值的认知。在精力方面,经访谈了解到,很多红楼UP主都是在学习工作之余写文案、剪视频、配音等,创作单个视频的时间从一小时到几十小时甚至数月不等,且几乎没有报酬。如一位大二学生为了修复B站官方发布的模糊画质的87版《红楼梦》,曾烧坏三张显卡,总价值达4000多元。

(二)获得集体身份:共享意义空间

粉丝文本生产既是表达自我的方式,也是社群身份的来源。粉丝对喜爱的媒体文本有强烈的占有欲,他们共享一套象征符号,拥有相似的情感体验和粉丝经验。丰富的交流方式促进了彼此的了解和认同,也使得文本生产者着眼于整个群体的主流兴趣,其创作尽力符合观众的需求和期望。此外,迷群在交流过程中,经常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电视剧中细节和情节走向、使用剧情台词来影射现实生活,他们共享同一个意义空间。只有“同类”才能顺利解码互通语言,在相互交流中获得陪伴感和集体认同。不同媒体文本的粉丝圈里,都有不同的象征符号,不同电视剧粉丝交流既有交叉联动也有壁垒。由于《红楼梦》的语言精美、行文巧妙,87版《红楼梦》粉丝的语言符号及游戏规则更为丰富复杂,共享意义空间也更为精巧广阔。

(三)守护原始文本:文化认同与怀旧情结

87版《红楼梦》最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其承载的《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二是其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地位。粉丝对该剧赞誉颇高的表层原因是其制作精良、忠于原著,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华儿女内心的文化基因与文化自信。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和偏好,在日常交流时,他们会讨论“四大名著”、古诗词、饮食文化、古装剧、明清历史等话题。粉丝以《红楼梦》为纽带,找到同伴讨论学习传统文化,加强了集体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认同。同时,粉丝也相当具有怀旧和守护情绪,他们极力颂扬夸赞和尊重经典的作品,并痛斥一些他们认为诋毁或不尊重经典的作品,具体表现为对2010版《红楼梦》和《癸酉本石头记》(又称《吴氏石头记》)的批判。

《癸酉本石头记》最初由金俊俊和何莉莉于2008年发布在各个网络论坛,共有28回,二人声称这是《红楼梦》的底稿,但红学界已判定该书是近代人的续作。该版本此前曾引起风波,经“打假”后逐渐销声匿迹。但是近年来在B站上,由于UP主@女王泡面等人的传播,此版本再次风行,其猎奇式的索隐思路收获大量支持者。此举惹怒了许多红楼解说UP主,如@白Rap的大脑洞、@棒读杂谈、@西榭山亭、@称孤道寡单身狗、@剑圣-苇名一心、@小煮红楼等,这些UP主以各种方式反驳“癸酉本是底稿”这种说法并直指女王泡面团队为了卖书而文化造假,甚至故意歪曲明朝历史来强行为癸酉本背书。此现象说明了粉丝圈内错综复杂的传播环境和激烈的话语权争夺现象,一些掌握更多“红楼”历史、传统文化知识且更有表达能力的粉丝肩负起“文化打假”的重任,弥补了社交平台上红学界传播缺位的空白,捍卫着《红楼梦》的经典地位、文化内涵及传播规范。

B站像是年轻人的“大观园”,园内可以容纳他们的青春创意与宣泄,因此粉丝的文本生产也带有亚文化特征。粉丝或戏谑式地“玩红楼”,或煽情式地重读“红楼”,或“正义”地守候“红楼”,根本原因是其身份认同及文化归属感催动。这种文本生产实践有助于其表达自我、满足社交需求,也有助于其自由探索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与传承。

猜你喜欢

红楼红楼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红楼菊花会
红楼女排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国韵红楼》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