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电项针对脑出血合并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影响*
2021-12-04裴思颖蔡国锋贾坤平
裴思颖 蔡国锋 刘 凯 贾坤平 王 虹 梁 群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脑出血在我国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重症脑出血患者往往合并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进步,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伴随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患者往往面临着撤机困难、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等一系列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尽快撤机成为重症医学科日益关注的问题。本课题组在前期临床研究基础上[1-4],观察交叉电项针对脑出血合并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经查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符合机械通气应用指征;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脑梗死、脑外伤、脑部占位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出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肺挫伤、慢阻肺、肺部占位者;放弃治疗,转院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收治的脑出血合并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20例。交叉电项针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5~75岁,平均(57.10±9.87)岁。常规针刺组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35~78岁,平均(58.05±9.98)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治疗方法 常规针刺组给予如下治疗。1)常规治疗:给予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脱水减轻脑水肿、抗感染、营养支持、神经保护、抗癫痫、防治应激性溃疡等西医对症治疗。2)机械通气:应用Hamilton呼吸机,采用同步间歇性强制通气(SIMV)+压力支持(PSV)模式。设置参数:潮气量(VT)6~8 mL/kg,呼吸频率(f)8~16次/min,吸呼比(I∶E)1∶(1.5~2.5),呼气末正压(PEEP)3~5 cmH2O(1 mmHg≈0.133 kPa),吸氧浓度(FiO2)35%~60%,维持血氧饱和度(SaO2)92%以上。呼吸功能改善后逐步调低以上各通气参数至撤离呼吸机。3)气道护理:翻身、叩背、吸痰、排痰机辅助排痰。4)针灸治疗:应用0.35 mm×40 mm毫针针刺,取穴:百会、上星、头围、病灶侧运动区、四白、地仓透颊车、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髀关、伏兔、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解溪、太冲。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2次,疗程14 d。交叉电项针组在常规针刺组基础上用交叉电项针治疗,取患者双侧风池穴、翳风穴,针刺方法为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85~1.2寸,翳风穴直刺0.85~1.2寸,连接常州英迪KWD 808型脉冲针灸治疗仪,项部交叉通电:交叉方式即同侧的翳风连接正极,对侧风池连接负极,如图1所示。使用连续波,频率2 Hz,电压3~4 V,以患者能够耐受,肌肉微微颤动为宜,留针30 min,每日2次,疗程14 d。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14 d后观察动脉血气相关指标: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治疗14 d后总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VAP发生率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描述,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患者的动脉血气相关指标均有改善(P<0.05);交叉电项针组患者的PaO2、PaCO2、pH改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针刺组治疗后比较,△P<0.05。1 mmHg≈0.133 kPa。
组别时间PaO2(mmHg)PaCO2(mmHg)pH交叉电项针组(n=20)常规针刺组(n=2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55.67±6.72 94.25±8.35*△55.38±6.35 87.62±8.29*65.85±16.78 38.46±8.85*△65.32±16.24 45.76±8.56*7.30±0.16 7.45±0.08*△7.31±0.11 7.39±0.03*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交叉电项针组较常规针刺组总机械通气时间短、撤机成功率高、VAP发生率低(P<0.05)。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3 讨 论
脑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急危重症,发病率为(60~80)/10万,占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在重症脑出血合并呼吸衰竭时,需要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其呼吸衰竭的原因主要考虑为脑出血后颅内的血肿或周围血肿带压迫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泵功能不全,造成机体缺氧的同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另外由于出血后中枢神经受损,导致的意识障碍、吞咽功能受损、咳嗽反射受损,致使误吸、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无法及时排出,引起的肺脏功能损害,也会导致呼吸衰竭[5-12]。基于以上病机,如何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撤机成功率,减少VAP发生率,除了西医基础治疗外,中医学针灸治疗大有可为。
“交叉电项针”是本课题组经过20余年的临床实践总结提出的电极连接方法,即电项针正、负电极在双侧“风池-翳风”穴间交叉连接。因电针电流有两个特点:第一,电流只能在同一电极线的两个电极之间形成回路;第二,电流的路径为最短距离和最小电阻。我们把颈部抽象看成一个“圆柱形复合导体”,风池穴和翳风穴恰恰位于这个“圆柱形复合导体”的两侧。脑干位于脊髓上端枕骨大孔内,交叉连接就是为了使电场最大限度作用于脑干呼吸中枢,辐射脑干的网状结构,到达吞咽反射相关神经核及咳嗽反射中枢,使电流至病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13]。本课题前期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交叉电项针可以促进脑出血气切患者的咳嗽反射的重塑[14];促进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的及延髓性麻痹的恢复,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15]。
本研究显示交叉电项针对脑出血合并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影响确切,能有效地改善脑出血合并机械通气患者的动脉血气相关指标,减轻呼吸衰竭的程度,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增加撤机成功率,减少VAP发生率。但课题组仍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望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