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导管在感染科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12-25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50052王晓娟张雪雪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50052)王晓娟 张雪雪
感染科疾病多具有病程长、迁延难愈等特点。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我科室近些年对静脉输液治疗患者采用中长导管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征得院伦理委员会许可后,使用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我院感染科行输液治疗的150例患者分为留置针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和中长导管组,各50例,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留置针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38.79±4.33)岁;PICC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38.95±4.52)岁;中长导管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38.69±4.47)岁。三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留置针和PICC操作流程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流程进行。中长导管穿刺方法:选择弹性良好、易于固定、对患者活动不影响、无静脉瓣的粗、直血管,如上臂贵要静脉或头静脉等。穿刺人员穿刺操作前认真消毒双手,并戴手套,清洁穿刺部位皮肤后,以穿刺点为中心对整个上臂使用75%酒精消毒三遍和2%葡萄糖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消毒三遍,覆盖无菌治疗巾,自然待干后进行穿刺操作。彩超检查双臂选择合适的血管,从患者(左侧或右侧)肘上(贵要或头静脉),在彩超引导下,利用导针器导引,MST穿刺针穿刺靶血管,见回血后撤探头并降低针梗角度,顺利续导丝15cm,撤出穿刺针,2%利多卡因0.5ml局部浸润麻醉后扩皮,沿导丝送入微插管鞘,撤出导丝及微插管鞘内芯,置入Per-Q-Cath中长导管,型号(4F或5F)单腔、单向瓣膜,置管后用彩超检查双侧颈内静脉,未见导管影。连接注射器抽回血,使用0.9%的NaCl溶液预冲式冲洗导管,连接正压接头、连液体,并固定。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患者有效留置时间和静脉炎、静脉血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处理数据,定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有效留置时间比较 留置针组、PICC组和中长导管组有效留置时间分别为(3.59±0.43)d、(20.90±2.42)d、(15.38±1.74)d。中长导管组有效留置时间长于留置针组(t=46.513,P=0.000),但低于PICC组(t=13.095,P=0.000)。
2.2 三组患者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PICC组和中长导管组静脉炎发生率均为(6.00%,3/50),显著低于留置针组(22.0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6,P=0.021)。留置针组、PICC组和中长导管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0.00%,0/50)、(20.00%,10/50)和(2.00%,1/50)。留置针组和中长导管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留置针组和中长导管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静脉输液治疗是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治疗手段,但反复穿刺会给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和痛苦,各种并发症亦会加大护理人员工作量和后续治疗难度,因此选择合适的输液方法对患者治疗,特别是长期输液治疗患者是十分必要的[1]。此次研究着重探讨了留置针、PICC和中长导管在感染科输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虽然中长导管组留置时间低于PICC组,但其显著高于留置针组,且中长导管比PICC置管费用低,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比三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PICC组和中长导管组静脉炎发生率均低于留置针组,这是因为静脉炎发生与局部血流速度有关,快速的血流可有效稀释药物浓度,从而减轻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作用,而中长导管尖端在锁骨下静脉,血流速较大,故其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偏低[2]。此次研究还发现留置针组和中长导管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PICC组,这亦与中长导管尖端所在位置存在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中长导管对中长期输液治疗患者而言是最为合适的一种输液方式,可作为临床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