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视域下人际互动中的纪录片翻译研究
——以《十三行》为例
2021-12-04茹梦飞张树德
茹梦飞,张树德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0)
一、引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建设,广州逐渐成长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已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名片。国际社会愈发渴望了解中国全方位的发展模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成为新时代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要素。十三行作为广州乃至中国近代史的独特文化模块,打通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脉络。研究十三行对中国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有多方面借鉴价值,同时也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思路。
外宣纪录片作为极具性价比的传播媒介,兼具图、文、形、声等多种模态特征,达到了生动严谨的传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多模态的迭代升级和观众审美水平提高,制作方突破传统表达方式,顺势推出了一批新模态体验式纪录片,其中广东卫视纪录片《十三行》作为其中的代表,典型特征就是大量的人际互动和模拟角色代入,兼具主观性、娱乐性、综艺性等要素,成为外宣纪录片的一种发展新趋势。笔者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对具体内容进行认知分析,并对改善翻译整体效果进行反思与研究。[1]
二、国产多模态纪录片翻译研究现状
“文化走出去”推动了影视翻译行业的变革。优秀的影视文化译作应融合人物动作表情、配音动画、实况影像和背景音乐等非语言模态,共同构建作品主题意义,而多模态话语正是一种运用多种感觉,借助语、图、声甚至模拟人物角色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多模态话语的分析视角,突破了只专注于纯语言系统,忽略其他表意系统的传统话语分析的局限性,为纪录片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Delabastita在1989年提出影视意义的构建可以同时依靠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应从多模态视角分析电影中文化信息的转换。Taylor于2003年首次提出从多模态视角对影视翻译进行研究的理论框架。就现有的相关文献观察,国外研究总体偏理论化,缺少实证性与非实证性的结合。国内涉及影视翻译的多模态研究相对较晚。[2]
通过CNKI检索主题“多模态话语字幕翻译”,截至2020年8月,结果显示共59篇相关文献。自2017年起,本主题发表论文数量大量增长。笔者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张德禄教授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出发对纪录片翻译展开探究,但在语料选择和研究深度上仍存在深化空间。如辛红娟、陈可欣借用此框架对《四季中国》的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研究,张佳优对《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英译研究。以往研究批判性思维有待强化,且各层面的分析缺少有效数据的支撑。已有研究存在文献少、研究视角单一、研究领域狭窄、分析不系统等问题。[3]因此,目前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多模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基于张德禄教授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研究人际互动背景下的翻译策略,从多模态多层面探讨纪录片外译的得失,以期对国产纪录片翻译研究提供借鉴作用,对推动中国纪录片市场国际化起到积极影响。
三、《十三行》纪录片多模态特征(一)内容互动感强烈
《十三行》是广东卫视制作的一部历史体验式纪录片。所谓体验式,就是突破传统纪录片中图文声固有模态和表达,以模拟角色还原历史,生动轻松地将观众情感带入,达到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效果。笔者认为增加“触”的新模态是此类纪录片的变革。主要表现为作品中大量的人际互动。例如“作为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的大班,你肩负政府和你的家族的双重重任,想到这里也有点崇拜自己。你们照例吐槽了几句洋人被圈在商管区的苦行生活。”不难发现其中有大量的第二人称代词,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4]但处理此种翻译时,为了更好地保留这种强烈的互动感,又要准确传达某些隐喻内涵及语言风格,需要对人称及各个基本要素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二)形式表达灵活
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在内容上往往比较严肃,《十三行》在内容上通过体验感极强的人际互动,同时在形式上加入各种诙谐幽默的动画表达,甚至某些文学性较强的解说词也通过动画形式独立成章,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多模态的灵活性。人物的表情神态、语气音色、性格品行还有多种镜头语言灵活切换,从而帮助观众理清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某些部分直击主人公的日常生活,通过镜头一一还原展示。面对多变的表达形式,翻译策略就要更大胆灵活,让十三行这段独特的历史模块在国内外观众的荧幕上熠熠生辉。[5]
(三)时间、空间与人物的多模态转化
纪录片中存在着大量时间、空间的还原与人物角色的转换,其中时空交互服务于人物身份的传达和整体叙事,在此过程中镜头语言的灵活切换体现了一定的多模态隐喻功能,从侧面为观众潜在引导。因此多角度镜头让多模态特征更立体准确影响整体感官。因此,这一纪录片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某些翻译与解说的功能。
四、人际互动中多模态话语翻译分析
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是多模态话语分析较为理想的理论框架,张德禄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多模态语篇分析模式,将四层次概念进一步深化,概括为“语境促动—交际者选择意义—符号供用特征分工—选择最佳模态表达意义—分布意义—媒介具体化”。人际互动关系在遵循接触、距离、态度和情态等原则的基础上,依照融合文化、还原语境、多元表达和系统化内容的具体翻译策略,共同创造出观众和还原内容间微妙的关系。[6]
(一)文化融合化
文化融合为多模态人际交互提供新出路。互动中的传统、形式和技术都是由它来决定的。多模态翻译分析并非单向操作,受文化差异制约,各模态之间会存在不对应、歧义等限制。导致意义偏差的翻译有可能直接影响到不同社会背景下受众的认知,因此需要融合中外文化表达习惯,使译文达到更高的美学效果。
例如:酒过三巡点上马尼拉雪茄,你们照例吐槽了几句洋人被圈在商管区的苦行生活。本句存在某些特定文化词,在处理本句的翻译时,笔者经过重点反思,将“酒过三巡”译为“drunk as a lord”,“苦行生活”也并非字面意义,而是为了表现圈禁生活的不自由,译者处理为“controlled life”,这些表达都折射出了独特的文化韵味,在翻译的同时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跨文化的翻译往往也需要积累一些新词,但在英文中还是难以找到对应的合适表达,例如作品中出现的“清朝带货一哥乾隆爷”,译者在处理“带货一哥”这个网络新词的时候,将其对应转换为了“首席品牌师”,因此笔者将此处译为了“Emperor Qianlong,the CBO of Qing Dynasty”,这样才使网络新词找到了对应范畴。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因此要处理这类跨文化翻译,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需要进行内容转换,向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观众传达最有效的信息,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7]
(二)语境还原化
除了影片中的语境之外,还要考虑观众所处的现实社会文化背景。主要可以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胡壮麟,2007)除了要还原真实表达意图,避免歧义,更多地还是要还原场景,甚至是人物心态。
例如:我们和馆长的友谊将在几分钟后画上句号。如果不加以反思原文内涵,情感表达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造成失误。依据真实表达意图,译者处理为“The hospitable museum curator’s busy affairs prevented him from participating in our interviews.”这样翻译既解释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也还原了人物性格特征。[8]但具体一定要在特定语境进行解释翻译,才可以真实严谨地展示人际互动。再如“从皇室的讲究到平民的将就,曾经的旷世之恋终成将错就错的婚姻。”这句话看似难以理解,但放入整体语境,就会明白制作方意图是“门当户对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这样处理表面大胆跳出了原文,但却真实还原了纪录片语境。因此译为“well matched in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is the consensus of the whole society.”破除“以我为主”造成的理解障碍,更加顺畅地构建整体翻译效果。
(三)内容系统化
纪录片中同样存在长句,主要表现为逻辑相对复杂,而且要在翻译过程中对内容系统化梳理,提取主干,尽可能用凝练的方法来表达句子结构,人际互动中往往也提出直接和容易理解的要求。[9]
例如:“我把货品贩卖到珠江口,在中国人眼皮底下顶风作案。而东印度公司不出印度就能安安稳稳赚大钱,利润还比过去高,这让我很不服气。等到羽翼丰满,我就绕开公司经营孟加拉以外的货物,美国人也给他们补了几刀。”首先要根据史实对这句话进行解读“随着势力不断扩大,行商公然在珠江口走私货物,甚至抢了东印度公司的生意,一改之前受排挤的窘境,美国人也干扰了他们的正常走私活动。”因此译为“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power,merchants openly smuggled goods in Guangzhou Port,and even robbed the business of BEIC,changing the previous predicament of being excluded.Americans also interfered with their normal smuggling activities.”这样翻译就将内容系统化,针对话语意义进行具体分布,完成协作表达。
(四)表达多元化
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的角度讲,实现意义传播的媒体形式主要有声波传导的声音符号和由笔等生成的书写符号。这两种媒体是语言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张德禄,2009)。纪录片字幕在表达层面上属于书写符号,但译者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要结合音调音频、语音语调及屏幕空间的整体布局等语言模态特征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当今社会融媒体和自媒体高度发达,外宣翻译中的缺陷和错误往往会被无限放大,不良效果也往往会快速增加。翻译者需要更加生动多元化的表达。[10]
例如:从此,茶开始脱离中国人复杂的评价体系,逐渐成为一个有咖位,没戏份的主角。“有咖位,没戏份的主角”的表达方式成为本句的核心,翻译处理为“The protagonist becomes a spectator”译者站在写作的角度审视翻译,进行多元化表达。再例如:“人民币是国家的货币,一笔一划都是不可侵犯的权威和尊严,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点与线就是一个国家主权的延伸。”本句中的核心内涵是人民币的尊严权威性。但是“一笔一划”和“点与线”存在重叠意义,因此,基于增强互动感,有时可选择“省译”,译文中删去冗余部分。这也同样是多元化翻译表达的重要表现形式。
上述四种多模态翻译分析和解决策略往往会同时出现,并不独立。只有针对不同语境和模态,将这些具体方法综合权衡,才能做出最精准判断,从而从创作和还原的双重高度读懂多模态翻译。
五、结语
本文选取广东卫视纪录片《十三行》字幕作为研究语料,基于张德禄教授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思考探索了人际互动中的字幕翻译策略。受多模态因素制约,关注外宣产品的多模态特征是提高中国译语话语权和感召力的重要路径。在文化作品的翻译上,无论导向是源语还是译语,译者都需要在多模态语篇翻译中系统分析模态供用特征、模态间关系,综合使用融合文化、还原语境、多元表达和系统化内容。当今国际社会亟需中国的形象展示,“翻译中国”更应成为全体译者的公共焦点。